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例6篇[航天卫星知识感悟心得分享]

信息咨讯 2024-08-19 16:27:05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研究;SWOT;STP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8日

  一、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我国的航天军工企业全面贯彻、执行这一方针,航天军工企业在民品市场上经历了无序发展、探索调整、战略发展等几个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起到了保军促军、稳定经济的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航天民品品牌。目前,在航天军工企业军品订单处于稳定,需求较缓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民品产业已成为航天军工企业实现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民品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可使国防科技工业摆脱因国防预算削减、军品订购不足所带来的发展困境。

  虽然航天军工企业在信息通信、汽车零部件产业、新兴材料、新能源及金融等民品领域不断开拓,但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很少,航天民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

  因此,本文将以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为视角,深入分析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工作,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帮助航天军工企业在民品领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提升综合国力。

  二、航天军工企业民品SWOT分析

  (一)优势――劣势(SW)分析

  1、优势分析:航天军工企业充分利用军品的成熟技术和现有设备、人力资源,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特点开发了一系列与军用技术紧密关联的民品,形成了具有良好的军民通用技术、较高的产品竞争力、较好市场影响力与美誉度的航天民品谱系。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重点发展的五大民用板块(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和航天科工集团重点做大的五大标志工程(信息安全、特种车、通信服务、建筑与房地产、汽车发动机)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劣势分析:航天军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军品领域,其民品经营一般不具备规模经济性、优惠的原材料等优势,产品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航天民用产业的军用技术开发与转化能力弱,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严格控制成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不具备价格优势;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尚未确立起来,民品开发力度不够,产品单一,目标市场选择不准,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

  (二)机会――威胁(OT)分析

  1、机会分析:“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的十提出的要求,军民结合是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改革确定的重大方针,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强;实施民、军民结合,大力发展民品,大大缓解了航天军工设备闲置和科研生产力量过剩的矛盾,关系到中国航天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大计。

  2、威胁分析:经济全球化正在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经济紧缩和国内外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日益明显,使得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难,这对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来说是个挑战。

  三、航天军工企业民品STP分析

  根据以上SWOT分析,以“发挥优势,客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为原则,进行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的STP分析。航天军工企业担负着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双重责任,因此在企业发展上还是以军品为主导地位,发展民品必须合理地把握好军品与民品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航天军工企业处于转型初期,用于发展民品资源的有限性和民品开发的资本实力不足也决定了其民品发展不适宜多元化,宜精不宜多。

  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美国国防部和商务部列出的关键技术中,有80%是军民重叠的技术)。航天技术是世界公认的高新技术,要充分发挥航天军工企业在军品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航天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如卫星技术、信息科技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先进制造和工艺技术等)。因此,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目标市场选择上,要选择最能代表企业自身核心优势且能与军品形成战略关联(军技民用、军民两用)的民品细分市场,实现民品行业集中化、技术先进化,从而在这些高新技术领域做精做细,实现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航天民品金字品牌。

  四、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策略

  (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航天军工企业用于发展民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民品发展要实现专业化,按照专业化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以核心民品企业和重点产品为主导,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整合,把优势民品做大、做精、做强。

  (二)加快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民用。航天军用技术是航天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的主要技术来源,但按以往数据来说,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民用能力偏弱,产业化水平低。因此,未来要加快军用技术成果实际转化生产力的效率值。

  (三)加快民品产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我国航天军工企业的军品大多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而民品应该是适应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因此,民品在发展过程中,要与市场接轨,确立产品定位、品牌定位、企业定位。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资金密集的性质,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盟,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发起航天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五)构建战略联盟体系。市场分工决定了构建联盟的价值。在不违反国家保密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国内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军工企业民品的发展,形成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六)鼓励吸收与借鉴国际先进民品发展经验。和平利用军工技术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各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领域。我国要鼓励军技民用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广泛吸取国外军技民用的成功经验,推动航天工业民品产业国际化发展。

  五、结论

  我国航天军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民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军工企业民品的发展要选择最能代表其自身核心优势且能与军品形成战略关联的民品行业,这将有利于军民融合,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科特勒,凯勒.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2

  20家建立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列表

  大学孵化器多由政府支持建设、依托于大学科技园、利用市场机制致力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创新系统优化升级的实体。大学孵化器有多项功能,其中高科技企业孵化是核心功能,其功能设计旨在于提供各种支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项目开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营开发等方面。大学孵化器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能够将传统科研模式造成的科技创新链条中断连接起来,实现研发成果转化率的提升。

  本文将从大学孵化器的一般特点入手,分析大学孵化器特殊功能,重点介绍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10年间在孵化科技企业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移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一、大学孵化器特点

  1.依托大学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秉承了大学资源优势。

  (1)完善的研发平台,依托大学强大研发平台,可以从事许多社会企业无法完成的实验与科技项目研究。

  (2)充足的人才配备,大学大量的各类专家、学者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为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广阔的资源共享,大学科研设备、实验室、网络、图书馆可以为创业服务中心提供可贵的资源。

  (4)快速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大学大量的科技成果通过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省去众多中间环节, 快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5)功能完备的培训、培养体系,大学拥有实力强大的师资,专业化的教室与实验基地,可以为中心内企业及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平台。

  2.依托大学科技园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了企业孵化流程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从功能上大学科技园完成技术转移到初级阶段和上游孵化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资源聚集、产学研结合、项目研发小试、中试上。而孵化器孵化强项主要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阶段,通过自身的软硬件、投融资、市场策划、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等服务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真正与市场接轨。在孵化器的孵化服务完成后,具有大面积物理空间或产业基地的科技园还可以为成熟企业继续提供服务。单独的大学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很难将企业孵化的全过程全部完成,而具有大学科技园北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有效的连接了这一过程。为在孵企业,尤其是具有大学背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全过程提供了全程的孵化服务。

  3.自身定位于大学技术成果转移到核心阶段

  由于目前各个大学在技术转移平台搭建的过程中,转化平台的机制,部门的设置与孵化器的所处的位置都不尽相同,所以定位我国大学孵化器在大学搭建的技术转移平台中的位置和功能不能一概而论。下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搭建的技术转移平台为典型,分析大学孵化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定位。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孵化器自技术转移过程中,完全处于枢纽位置。首先与技术转移中心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其次协助科技园,促进已经商业化的科研成果进一步产业化;最后还要在科研成果与企业间搭建双向的技术转移平台。可以说该孵化器,在这一机制和体制下,充分起到了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催化和媒介的作用。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正是大学孵化器建立的目的之所在。

  4.取得的丰硕成果

  10年来,北航天汇累计为校内30余家企业提供不同阶段孵化服务和技术转移服务,这些企业占累计在孵企业总数的近30%,一些毕业企业和正在孵化企业取得了优秀成绩:

  (1)毕业校内企业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以孵化器为载体孵化的校内电路板回收项目被海淀区评为“电子环保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废旧线路板分解、处理基地;

  (3)毕业企业北航精密机电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精密电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过两千万;

  (4)孵化“光纤陀螺”项目,已取得百项发明专利;

  (5)孵化“龙圣联成航空科技”开发智能浮空飞行平台,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

  5.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双向技术转移成熟模式和机制

  孵化器运作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项目信息资源,其中有很多技术和市场前景都被看好,所缺乏的是一个良好的研发环境。大学中拥有大量科研资源和科研人才但是与市场距离较远。近年来,北航天汇在两种资源对接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的过程是曲折艰难的,且其中的偶然因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究其原因是没有一套规范、成熟并得到体制保障的双向技术转移对接机制。

  2.大学孵化器位置尴尬

  大学科技园和大学孵化器在运营和管理上不同于政府建立的各类创业中心,也不同于纯民营的孵化器。大学孵化器不仅承担着企业孵化的主要责任,同时也是高校科研成果转移到核心部门(从实际转化效果来讲)。但是从资源整合角度看,大学孵化器仅是掌握了较多的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大学的其他资源整合利用并非易事),在外部环境支撑远不如政府背景孵化器,在自身运营自由度上又受到诸多限制,加之很多大学孵化器与高校科技处、产业集团的分工不明确。可以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位置。如何得到更多政府支持,在运营方式上有所突破是未来大学孵化器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一个已经运作近10年的大学孵化器,依据自身特点和能够掌握的资源。目前,北航天汇已成为按照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化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管理运营模式。

  二、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做法

  1.管理模式――“三位一体”

  1999年4月,北航孵化器成为北京市第一家企业运行机制的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2000年12月2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 “北航大学科技园”,成为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的上级管理单位。2003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成立。由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中心负责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具体实施,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管理。

  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为在孵和在园企业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这一管理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孵化器和创业园中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一部分技术成果也能够快速反馈到大学,直接形成逆向技术转移。创业园的建立和运行借助了北航天汇孵化器的企业孵化经验和孵化资源。创业园不仅将孵化器中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统一规划管理,而且也借助其专业化服务方向为孵化器聚集了大量海归创业企业资源,扩大了孵化器客户源,实现了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园“三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如下图所示:

  2.孵化服务――阶段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处于孵化器中的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必然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谓的“成长期”。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创业园会根据其特点提供针对性的阶段式孵化服务。目前我们能够为企业分阶段服务,具体包括: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提供从工位到楼层等不同规模的办公场地: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不同的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双高人才、软件人才培训)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服务方式和项目如下图所示:

  3.投融资服务――定制式

  由于北航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孵化器、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三位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我们会服务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客户,这样能帮助我们摸索出一套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提供专业化投融资服务解决方案。

  十年来,孵化器和创业园累计对入园企业投资24家,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累计为入园企业申请各级政府无偿资助类资金累计超过5000万元;累计为企业吸引各类风险投资超过5000万元。投融资解决方案见下表

  4.发展方向1――专业

  从园区发展角度看,随着入驻企业和在园创业企业对通用技术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日渐迫切,科技园也将越来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一直以来都是北航科技园既定的发展方向,由于科技园运行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软件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色和优势。所以软件产业自然而然地成为北航科技园发展的重点。

  随着“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北航科技园的牵头下成立,“软件出口平台”的建设完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和软件方面合作项目。目前,北航科技园入驻的软件企业已超过100家,用友、金山、大用、NEC等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都已进驻北航科技园,与英国、日本、爱尔兰等国家举办了多次软件出口合作交流活动。软件开发和软件外包已成为北航科技园在专业孵化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5.发展方向2――辐射

  “十五”期间,北航先后与南通和昆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合作,建立了“南通-北航孵化器”、“昆明-北航软件产业创新孵化中心”。利用自身积累丰富孵化经验与外地孵化园区进行合作交流,达到了共赢目的。

  6.发展方向3――网络

  由于孵化器行业的公益性和互补性特征,竞争不是孵化器发展的主旋律。结合各家的优势,互通彼此有无,共同创造机会是孵化器行业发展的共赢性特征。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3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和突出贡献者荣誉的代表颁奖。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长、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代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突出贡献者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究员王翔先后发言。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各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有关方面代表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3000多人出席庆祝大会。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

  201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隆重举行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系列纪念活动包括:“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更名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仪式、“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和“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揭牌仪式、《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系列丛书首发仪式。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是钱老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理论方法的早期探索者和第一实践者,在建设系统科学、创新系统工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集团公司决定在一院设立“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在五院设立“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是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钱老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国航天技术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以基础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研究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系统创新平台。 《2011年中国的航天》

  白皮书发表

  2011年1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对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的主要进展与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做了介绍和说明。

  白皮书全文近1万字,分为前言、发展宗旨与原则、2006年以来的主要进展、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发展政策与措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个部分。

  白皮书说,中国政府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航天活动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白皮书指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白皮书强调,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和平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原则。

  白皮书显示,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空间技术整体水平大幅跃升,空间应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取得创新性成果。

  根据白皮书,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强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统筹建设空间基础设施,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深入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推动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第三部航天白皮书,是对2000年、2006年两部航天白皮书的继承和发展。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武汉市启动长江动力战略重组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4

  在管理结构上,大部分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依旧袭用行政机关的部门构成,企业各部门行政事务和业务交叉较多,总体行政机关味浓重;为了产业的长远发展,一部分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勇于改革创新,大胆施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总经理领导下的事业部制,具体模式为:总经理下设事业部经理,事业部内部设总监,事业部经理独立负责各事业部经营管理,总监实质抓产品制作进程和质量,在分配机制上也全部按岗论绩付酬。

  人员、专业构成为满足业务的拓展和专业的需求,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从业人员构成基本为:航天在编职工+专业社招人员。航天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进行了突破性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按才用人,在严格政审的前提下,大量的专业社招人员进入航天企业,他们与在编员工同工作,同生活,同待遇。社招人员的进入,不仅充实了企业的专业需求,更重要的是给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带来了当前数字文化业界最新的思想、活力和技术,使企业始终跟得上业界的步伐。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的专业大多集中在数字多媒体技术、影视动画、广告设计、数字印刷等几个方面,这是由企业的“辅助科研”特点决定的,多数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在拓展、转型或重组前也都是从事相关专业。

  业务经营概况为配套服务科研生产,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继承航天工作作风,产品的策划、制作、营销各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运作程序。“严、细、慎、实”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客户的青睐,再加上航天品质的保证,企业除系统内客户外,还与不少社会客户保持了密切联系。

  航天领域数字文化运作特点

  1注重树立航天特色企业发展观航天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社会数字文化企业有所不同。在“军民融合”的整体思路下,需要树立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开放性的全局视角、市场化运作、差异化管理。系统性的思维,强调要从企业的整体出发,突破闭塞的纯技术路线,以技术促文化,以文化带技术,达到从内到外推动航天事业整体发展的远景目标。开放性的全局视角,强调视野的开阔,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件事情,要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思考。市场运作、差异化管理,强调要按照不同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坚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市场快速反应,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快速实现研发生产转化,实现军品项目和民品项目的互相促进。

  2注重内容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融合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数字文化产业一路逆流而上,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众多发达国家由生产型主导社会向内容型主导社会逐步转变。与此同时,世界的人文观也在数字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数字技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就成了新时期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具体体现,它将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分离和对抗则会导致传统文化创新乏力和科学技术人文缺失。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航天企业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十分重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太空家园馆播放了由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制作的3D(立体)动画电影《万户飞天》和《太空侠》,博得了中外观众的高度好评。在最初的官方遴选时,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能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它们蕴涵着纯正的东方文化,最能代表中国的航天精神。反观我国动漫市场,有些企业已经迷失了方向,大量的模仿、翻制,终于让外国人用《功夫熊猫》给狠狠地将了一军。《万户飞天》、《太空侠》以及《功夫熊猫》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我国数字文化产品要走出国门,必须植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再次坚定了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路线。

  3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数字文化产业是将高科技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型产业,是否能够建立一支适应产业发展乃至推动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关系到产业的长期和纵深发展。近年来,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十分重视对知识和能力结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吸收,并与部分高校联合开展了人才输出合作,增加人才储备;注重对员工成长的培养,追求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在选用人才时,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优先选择那些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这是人才进入航天需要将自身艺术能力和高科技相结合必需的素质要求,也是由数字文化产业飞速发展更新换代的特征决定的。

  4注重产业多元发展的合理性航天数字文化产业尽管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稳中有快,除体制特殊性外,得益于在有限专业中的合理多元发展。诚然,放眼业界,数字文化企业多元发展例证数不胜数,然而就合理的多元发展方面,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大多做得很好。目前,航天领域文化传媒企业几乎都涵盖影视动画、艺术设计、展览展示、广告策划几个业务板块,这就是考虑到影视动画可以应用于展览展示,艺术设计可应用于影视动画和展览展示,展览展示又可以反过来带动影视动画和艺术设计业务的发展,无形中相互拉动了各专业成长,扩大了业务范围。不贪多,顾合理,在可以掌控的有限几个行业中不断做大、做强,航天数字文化产业的精兵路线,值得一些有志在数字文化产业热潮中,作为一般的中小企业借鉴。

  5注重正确处理业务开展与保密工作的关系航天数字文化企业生存和生长在航天事业之中,而航天的设计、工艺、技术、设备、产品甚至于典型人物,无不存在保密问题,有些密级还相当高,这就给大部分不具备国家保密资质的航天数字文化企业,带来十分的困难和极大的制约。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核心价值观指导下,航天数字文化企业一方面坚持对员工进行经常性保密宣教、培训和考试,建立严格的保密规定和制度,严把设备、载体特别是重点部位的保密关,同时注重处理好市场拓展与保密的关系、时间节点与保密的关系和社招人员多与保密的关系等,在各个环节牢固树立“保密至上”的思想。

  航天领域数字文化建设的前景思考

  随着数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航天数字文化产业及其衍生行业将多姿多彩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未来时代一个难以想象的惊喜。通过有关数据可以预见,航天数字文化产业将在数字幻象、虚拟体验系统、数字长廊、全息互动幕墙、幻影成像、增强现实、3D影院、4D影院等多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推动肩负神圣使命的航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

  1加速发展数字文化助推军民融合“军民融合”的内涵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去,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对航天工业来说,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是应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改革,实施全面体制机制建设和整体资源结构调整,利用军品资源壮大民品发展,利用军民品协调发展提升核心能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指出:“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在掌控着国家最尖端科技的航天领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是落实和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最好体现,航天民品应有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席地。设想,当航天民品若将数字幻象、虚拟体验系统等先进数字技术全面开发利用,无疑会成为“军民融合”的巨大助力。

  2加速发展数字文化助推科研生产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当有更加先进、更加便利、更加符合人类审美的事物出现时,旧事物毫无疑问将被以最快的速度取代。在航天科研生产中,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2011年,航天某院展厅全面实现数字化展示,其中有大量数字展板,可以在虚拟屏幕实现360度展示,虚拟装配、拆解,适合任何类型受众观赏参与,实现产品虚拟现实演示,无论预研模拟、毁伤效果、技术剖析等等,都可以用虚拟现实或三维技术演绎得真真切切。将飞速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衍生出的更为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于科研生产,必将对航天领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助推作用。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产学研

  1 大学科技园的概述

  从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在美国成立。到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硅谷”的诞生和兴起,大学科技园就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作为其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科技园建设的经验表明,大学与高科技园区的结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空间形式。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90年代末进八快速成长期。大学科技园作为聚集各类创新性资源的服务平台,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各项优惠政策的制定对促进大学科技园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2006年截止,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发展到62个。据2006年统计,目前62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6720家,在孵企业创造的总收入294.7亿元,平均每个企业收入438.5万元。其中在孵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的有26个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有4830家,占总量的71.9%。2006年6720家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比较明显,企业总收入为294.7亿元;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实现净利润27亿元;上缴税额16.6亿元;实现出口创汇3.2亿美元。

  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大学科技园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并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1)大学科技园是推动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最佳平台之一。大学科技园既有与大学之间天然的密切联系,又通过对创新企业的孵化与高新科技企业保持特殊的关系,大学科技园有利于使学校与企业加强联系与结合。

  (2)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恰当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加强高校自主创新研究开发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3)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对推动大学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教师的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大学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推动地方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大学的办学条件和周边环境,真正实现大学办学的社会化,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脱离社区、脱离民众的不正常的状况。

  (5)我国大学科技园是在国家(各级政府)及学校的指导、支持与推动下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创业平台,具有中国特色及优势。

  (6)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说明,大学科技园是主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及依托高校的支持下,主要靠大学科技园自身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3 北航大学科技园发展概况

  在国家鼓励发展大学科技园的背景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于2000年12月27日成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独资成立“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中心”(简称“北航科技园”,2006年更名为“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代表北航进行北航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

  北航大学科技园由北航本部科技园区和密云产业园区两部分组成,累计投资额约为3.6亿元人民币。北航本部科技园区由柏彦大厦、世宁大厦、北航科技开发楼组成,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

  3.1 发展过程

  园区基础建设:2001年,密云产业园3万平方米建筑建成,具有北航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轻型飞机生产线等项目搬迁至园中,园区开始正式运营;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柏彦大厦”和6万平方米的“世宁大厦”先后于2002年和2003年落成并投入使用。至2003年底,总占地面积400亩,由北航本部科技园区和密云产业园区两部分组成的北航大学科技园一期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按照学校“十一五”规划,位于学校周边的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科技园二期工程,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动工。

  服务体系建设:“北航科技园”在完成了基础建设和入围企业招商后开始进行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形成了独具北航大学科技园特色的功能架构。

  3.2 现状

  北航大学科技园经过7年的发展建设。至2007年底已形成北航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出口中心、电子信息技术转移中心五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运营模式,为在园和在孵企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服务。由“北航科技园”统筹园区整体的规划和招商,负责园区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空间建设等一系列建设任务,并对孵化器、创业园、软件出口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

  随着园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入驻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北航本部科技园区出租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园区企业数量的稳步增长带动了就业总人数的迅猛增长,园区就业总人数由2002年1337人增加到2006年8025人。

  在北航大学科技园发展过程中,大学始终给予了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确定了“创建国内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符合北航大学发展规划的要求。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北航大学科技园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实行了董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五位一体的资源整合经营模式。

  在北航大学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北航大学科技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综合实力相近的高校科技园中名列前茅,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到社会资源、政府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北航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与北大科技园、清华科技园那样的精品科技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

  4 北航大学科技园的功能

  4.1 技术创新的基地

  北航大学科技园依托北航大学这一创新知识源头,积极促成大学校区与科技园区及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促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实现此功能的核心部门,由熟悉学校科研情况的专业经济师组成,是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窗口。中心在积极利用北航大学的技术优势、科技园的资源优势、孵化器的企业孵化能力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把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部分技术成果反馈到大学。从而实现技术的逆向转移,在北航大学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2007年3月“北航科技园”对北航本部科技园区在园企业进

  行的信息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85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70家,占在园企业的82.4%,并有16家企业与北航大学在技术上有合作,占在园企业的18.8%。依托北航大学的技术优势为企业注入创新的原动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北航大学科技园入驻的几百家企业中,具有北航大学科研成果转移背景或由教师和学生直接开办的企业就超过了50家,北航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

  4.2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是北航大学科技园的专业孵化机构,构建了科技园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体系。孵化器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针对性的定制化、阶段式孵化服务,包括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提供从工位到楼层等不同规模的办公场地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不同的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双高人才、软件人才培训)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服务方式和项目如下图所示:

  北航大学为鼓励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到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型孵化企业,相关部门出台了各种措施,包括学校把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及其他资源对科技园开放。这些措施的出台,调动了教师及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北航资源的支撑下,加之专业的孵化服务,截至2006年底,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51家,并为在企业投资超过900万元;协助在园企业申请政府资助资金5000余万元;协助企业引入风险投资5000余万元。

  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北航大学科技园针对园区企业的需求建设了电子信息转移平台、ASP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比如:北京市电子信息技术转移中心是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体系基础上建立的集成和扩散平台,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等软硬件环境,来实现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沟通交流,实现战略性的技术方面的长期合作。公共技术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一流的技术开发、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技术环境,可为各企业和用户提供从技术到管理、从咨询到服务全方位的技术开发和质量保证解决方案。可以说公共技术平台的建立降低了园区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北航大学科技园还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各种高级商务活动。如联合NEC、北控捷通等公司一起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第“共创未来”人才招聘会等,为园区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商机,为企业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4.3 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北航大学科技园与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建立“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充分引进并利用各方资源,为归国创业者提供全面服务,至今已在此培育出78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

  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为国际社会所广泛采用,用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通过比赛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北航科技园”与北航大学共同承办“北航科技园杯”创业计划大赛,每两年一届。每个赛季的优秀项目经北航科技园相关领域专家指导后,在北京市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通过创业大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营造了创业氛围。

  软件出口中心作为软件人才交流、人力资源和培训平台建设的服务机构,负责为在园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包括人才输送、人才招聘、人才培训。

  国际会议中心拥有900平米的会议场所,配备了视频会议系统、同声传译等高科技设备,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一个培训交流平台。会议中心针对企业发展需要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方便政府、行业协会开展活动,优惠企业进行培训总结和交流。

  4.4 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北航大学科技园结合北航大学的学科优势,围绕光电子、航空航天技术等重点产业,构筑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链条,孵化产业链上的重点项目。例如,园区内的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在北航与民航数据公司共同建立“民航数据通信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以产、学、研结合模式共同建立的股份制实体,直接面向我国军民航空中管理机构、航空公司、机场等部门,专门从事航行、现代空中交通管理、数据链等系统的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和设备生产研制。

  为了促进北航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北航大学科技园还设立密云产业园区作为成果转化基地。由北航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动静压轴承、轻型飞机、新材料等一系列产品和共轴式直升机、光纤陀螺等项目在园区内实现产业化。同时密云园区也正逐渐成为部分本部研发企业产品的产业化基地。

  5 北航大学科技园的特点

  北航大学科技园历经7年发展已初具规模,作为由科技部与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形成园区的特点,并在同行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5.1 以信息产业和民技术领域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

  北航大学作为原国防科工委部属院校,承担了很多部队的科研项目,相当大比例的专利和技术属于军方保密范畴,在成果转化方面首先要解决民的问题,然后才是技术转移。因此,北航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较一般综合性大学而言难度相对较大。

  遵照与北航软件及航空航天优势学科相关的企业优先入园的原则,北航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以信息产业和民等技术领域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04年7月,北航本部科技园区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为“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007年北航大学科技园对在园企业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85家企业中,信息产业和民领域的企业共61家,占总企业的71.76%,已形成鲜明的行业特点,北航大学科技园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5.2 五位一体的资源整合经营模式

  北航大学科技园在完成了基础建设和企业招商入园后即走过了创生阶段。进入成长阶段,聚合各种资源,组织不断扩大,服务平台日益完善,逐步形成北航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出口中心、电子信息技术转移中心五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经营模式,为在园和在孵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这一管理方式既分工明确――以北航科技园为核心统一规划管理,又相互配合――各主体问联系密切、资源高效整合。五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既满足了大学科技园的功能需求,而且每个组织又都很精简、灵活、便于管理。

  6 结论

  通过上述北航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特点及功能定位的阐述,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首先,依托大学的学科优势特色建园。根据大学科技园自身的组织属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创办特色园区。营造产业集群效应,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其次,坚持技术创新与孵化有机结合。针对青年教师及在校学生的技术创新,选择应用性强、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各方面的辅助,积极促成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孵化服务尽量多孵化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在市场开拓、融资、政策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样,对于归国留学人员的新技术新点子也要予以孵化,协助留学人员做好新技术的本土化工作。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6

  嫦娥三号预计12月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在报告中称,自上次举办国际宇航大会以来,经过17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在轨飞行器105个。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发射181次,成功率达95%以上,尤其是两次举办国际宇航大会的17年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率高达98.6%。

  许达哲说,在深空探测中,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即将于12月发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在研究火星探测计划,并希望借助深空探测任务,进一步丰富对地球的认识,同时通过航天技术发展,带动和提升国家的工业整体水平。下一步我们在突破航天核心技术的同时,还要研制更多的各类应用卫星,在卫星应用、空间设施建设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将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城市管理、灾害应对、交通管理等,便利百姓生活。同时,航天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和提升,推动人类生活更加智能、便利。

  中国在进行重型火箭论证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胡亚枫在报告中称,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在空间技术方面继续实施月球探测等重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开展重型运载火箭等专项论证;在空间应用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卫星应用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卫星应用规模和水平,促进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日地空间探测等空间科学研究,提升空间科学研究水平,加强空间科学科普教育。

  胡亚枫强调,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继续加强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在空间科学研究、卫星应用与数据共享、载人航天、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人员交流与培训I等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倡导空间运输快速反应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报告中展示了航天科工创新发展理念,他提出促进航天技术进步五方面设想。

  一是研发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二是开发低成本、高可靠固体运载器,实现卫星的按需发射,将发射时间压缩到数天以内,发射成本比目前的水平再降低20%左右,竞争优势将十分明显。三是研制微小型卫星星座,组建及应用微小卫星星座有可能成为空间技术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四是开发临近空间资源。五是推进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高红卫指出,随着全球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市政管理、资源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航天要进一步加大技术转化,为民众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中国全面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力、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报告中称,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于2010年9月启动实施,三年来,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经完成载人空间站工程总体和主要系统的方案论证工作,正在、进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货运飞船、长征五号B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等主要新研飞行产品的关键技术攻关、试验验证和产品试制,新建的海南航天发射场等系统也正在按计划推进,工程整体进展顺利。

  王兆耀表示,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空间站研制建设阶段,并完成了载人空间站的论证工作。在中国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建造与运营阶段,中国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求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成果。例如:在技术方面,可以进行联合方案设计和设备研制;在空间应用方面,可以开展联合科学实验和载荷搭载试验;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方面,也可以探讨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总之,我们愿与各国一起,为共同推动世界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而努力。

  启动7个空间科学先导专项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吴季在报告中介绍,2010年,中国科学院在“创新2020'’规划中,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在规划中,设立了7个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分别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实践十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夸父计划、空间科学卫星背景型号研究和空间科学预先研究。

  这些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研究内容覆盖了从科学思想的提出到获取科学成果的全过程。包括开展空间科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创新概念研究和相关探测技术预先研究,空间科学卫星关键技术研究,空间科学卫星的研制、发射和运行以及科学卫星上天后的科学数据应用,构成空间科学任务从孵育、前期准备、技术攻关到工程研制、成果产出的完整链条。

  来自合作伙伴的和声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航天   企业   大学   科技园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