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文化论文范例6篇[分享服装裁剪知识点怎么写]

趣味咨讯 2024-08-19 10:48:47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彝族;服饰文化;研究综述

  一、前言

  彝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个省区。西南地区深厚的文化氛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作为彝族文化之一的彝族服饰,绚丽多彩,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彝族服饰与彝族的历史、宗教、婚姻、丧葬、农事、节日庆典的关系极为密切,反映着彝族古老而灿烂的历史、丰厚而博大的文化。由于彝族支系繁多,所处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类型各异,因此,彝族服饰在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差异。彝族服饰是彝族辉煌灿烂文化的重要代表,研究彝族服饰文化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近年来,对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出现了许多专著和大量的论文,使我们对这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将对当前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其中的不足,再对以后这方面的研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研究状况

  1.有关彝族服饰文化研究的专著。有关这方面的专著有以下几部:中国彝族服饰编写组,石嵩山主编的《中国彝族服饰》本书以画册形式出版,根据彝族服饰的款式和语言分布情况的不同,将彝族服饰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和楚雄型六个类型。同时,这本画册以精炼的笔墨进行了文字说明,在欣赏精美图片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彝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苏小燕的《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一书作者以自己走访大凉山地区的亲身经历和大量图片资料为素材,全面而立体的架构了凉山彝族服饰的文化历史和地区差异概貌。全书从发式、头饰、服饰配件、足衣等方面对凉山彝族的服饰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记录了其制作工艺技法,并剖析了彝族服饰的民俗文化意义。

  2.有关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论文。

  (1)有关彝族服饰文化艺术的研究。以下几篇文章主要从彝族服饰的图腾文化、图纹文化、刺绣文化、数字文化几个方面介绍了彝族服饰的艺术特色。

  冒晶的《火崇拜与彝族服饰艺术》认为火崇拜主要由于原始的生活环境因素、生产力水平等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从而使火被赋予了精神寄托、标志作用以及审美作用等。彝族服饰上的火崇拜表达了彝族人对火的崇拜心理,以及火在彝族人心目中的至高地位。

  曾广春的《浅析彝族服饰中的龙图腾纹样》分析了彝族服饰中龙图腾的由来以及龙图腾在彝族服饰中的体现。作者认为龙图腾在彝族服饰中的应用反映了彝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的变化。范润琴的《彝族服饰与数学文化的整合浅析》认为彝族服饰在纹样和图案结构上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作者分析了彝族服饰图案结构和纹样中对各种数学几何对称图形的运用,使数学文化中的对称美及数学思想方法在彝族服饰文化中得到了整合。

  刘军、雷磊的《彝族服饰数字博物馆建设与服饰文化展示探析》认为彝族服饰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数字文化,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调查、挖掘、征集、研究和整合全国各地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建设中国彝族服饰数字博物馆,为彝族服饰文化的展示宣传保护做贡献。

  (2)有关不同彝族聚居区的彝族服饰文化研究。

  1)有关四川地区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

  陈晓莉《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对彝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探讨了凉山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认为凉山彝族的服饰文化融合了大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杨洋《浅谈凉山彝族服饰的特点》作者通过对凉山彝族各个类型和款式的风格特点、文化内涵、各款式分布情况的分析,阐述了凉山彝族服饰的特点。

  2)有关云南地区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

  赵璞的《楚雄彝族服饰的社会功能》认为彝族服饰具备了不同支系外传识别功能、职业标识功能、地位识别功能、年龄识别功能、婚否识别功能。彝族服饰的时尚化、生活化是彝族先民生活的写照。

  曲义《论云南彝族服饰传统工艺的保护》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彝族传统服装服饰制作工艺正逐渐走向衰落,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着眼于促进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度,深入分析根源,提出科学的方案,从而真正达到保护和传承之目的。作者分析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朱进彬《浅论景东彝族服饰特点及文化内涵》作者论述了景东彝族服饰的款式、特色和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特点、生产方式、、民族特征,折射出了丰富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特征。樊艳萍《浅论云南姚安彝族服饰特点》姚安彝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色彩绚丽、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姚安彝族服饰融入了特殊的文化信息、储藏着丰厚博大的文化内涵。

  三、小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有大量的学者对彝族服饰文化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就彝族服饰文化方面的专著而言还是比较少的,彝族分居在几个不同的区域,文化上也有差异性,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每个彝族聚居区的服饰文化做专题论著。其次,彝族刺绣文化更是彝族服饰文化中的绚丽奇葩,可就刺绣文化出版有关的专著。再次,彝族服饰文化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当前传统文化的衰落,可就如何保护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论著,提出必要的措施,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就研究论文方面,也出现了大批文章。凉山和楚雄作为彝族主要的聚居区,所以对这两个地区的研究比较多。但是这些文章大多围绕彝族服饰文化的图纹文化、色彩艺术等方面论述,略显重复。笔者认为今后可就彝族服饰的制作方法、材料准备以及传承保护等方面在进行探讨。同时,加大对其它地区彝族服饰文化的挖掘研究,分析非主要彝族聚居区彝族服饰文化变化的原因、现状。

  通过我对彝族服饰文化研究的综述,让我了解了更多的彝族文化,彝族服饰是人类文化的财富,它所潜藏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并且有必要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所以要加大对它们的保护传承,这样才能使各个民族的文化百花齐放,使我们的各个民族更加团结友爱。

  参考文献:

  [1]中国彝族服饰编写组.中国彝族服饰[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2]钟世民,周文林.中国彝族服饰[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3]苏小燕.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4]黄瑾.浅谈彝族服饰的变迁与传承因素[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5).

  [5]冒晶.火崇拜与彝族服饰艺术[J].辽宁丝绸,2013,(3).

  [6]曾广春.浅析彝族服饰中的龙图腾纹样[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4).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服饰造型;民族音乐教学改革;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66-02

  民族音乐作品的编创及演出是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民族音乐作品的实质是以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为基础,结合地方文化背景编创而成的表演艺术。表演者根据剧目的内容将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服饰造型等进行的外在呈现,也是创新教育艺术实践核心理念的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剧目中的舞美服饰是艺术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重要教具,其选择、应用、研究不仅应从学理的视角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思想上的升华,更应结合民众娱乐语境以及认知心理规律进行实质性探索。因此,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剧目的服饰,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借助他山之石并结合传统戏剧服饰的造型方法和应用规律尤为重要。

  一、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服饰语境分析

  传统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曲艺、戏曲等类型,传统音乐作品的表演者和组织者主要是演艺团体和相关文化部门。以高校民间音乐教学研究体系来分析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服饰发展更符合艺术文化发展赓续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例如,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编创演绎涉及到舞蹈的表演,而舞蹈被称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环境、民族服饰等历史变迁的轨迹[1]。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研究的历史脉络清晰,民族音乐作品的覆盖面广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着实重要。以舞蹈服饰造型作为研究对象,可在完善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系统的历程中,更多还原服饰的历史造型风格。

  高校音乐教学,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的音乐理论教学中融入地方民间音乐的实践表演,其演艺服饰具有大众共识同一性。

  传统民族音乐的表演服饰从广义概念来讲集中了民歌、戏曲表演和舞蹈等多方面的服饰特点。表演服饰的造型观念对传统民族音乐演艺的内容、风格和民间艺术审美倾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的表演服饰在民间音乐作品表演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从高校音乐教学体系来看,地方性音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表演在整体音乐教学中所占比例很小,甚至为零。在音乐节目演出中只有传统民族音乐与音乐教学改革个别的作品影射了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文化根底,其意义及指向性依然模糊,缺乏与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无法展示集群性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也缺失对民间音乐的归类和对比,尚未能与现代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改革步调保持一致。但是从中可以分析出传统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时代艺术背景要求服饰造型的社会公众审美一致性。

  二、当代民族音乐作品服饰的现状考察

  当代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的音乐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演出相结和,经过理论的分析、指导和分类,再结合音乐作品的编创及视觉形象的演出,使教学环节开展生动且深刻。

  (一)精神文化内涵在实践教学中的体现

  当代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编创演出,是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化体现,多在教室内或小型多功能报告厅中进行。演出中所需的服饰,既有物理的保暖效果,又着重起到在表演活动中衬托角色、烘染表演气氛、营造表演环境的重要作用。不论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在此氛围中体会到地方音乐表演的特色。演出服饰是现代民族民间音乐学生表演状态的物化显现,充分模拟了地域文化的艺术特点。这是高校师生对民间群众审美特点和传统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及习俗的精神内涵,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舞台表演进行的艺术诠释。

  因此,民族音乐服饰是地方民俗文化传播途径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音乐教学改革措施中突破了传统纯理论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二)当代民族民间音乐服饰是对传统服饰的延展

  在民族音乐表演过程中,服装与表演者共同成为阐述表演内容的形象载体,通过说唱、舞蹈等演绎的形式揭示主题内容的同时,又具有形式美感的观赏价值。民族民间音乐表演的服饰的造型风格,在创意上与传统内容相匹配,它以是否准确的凸显表演的风格、表演的内容、演绎的情境为检验标准[2]。地域性的民间音乐作品涵盖了广泛的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和内容,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编创的作品,其具体的服饰风格与当地表演沿用的服装有地域文化、审美以及重新解读的差异性。

  民族民间音乐编创作品艺术表演的服装造型,以不同地域人们崇尚喜爱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其审美功能从服装的装饰性来看,不论款式、纹饰、缀饰、色彩等都强调突出服装的整体协调性。基于传统服饰的色调和图案特征,将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大胆运用到服饰图案中,同时将简约与朴素、华丽与端庄的多重艺术风格完成服饰的造型,从而达到色彩与造型完美的结合,丰富了演出服饰的层次感,突出了整体服饰的亮点,也为舞台艺术表演的角色成功塑造了艺术性格。

  所以,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改革在尝试教学方法的突破外,还包含了对舞美的要求,服饰造型的改良,怎样既不失传统服饰艺术风格,又有现代审美倾向,这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才能获取经验的艺术实践过程。

  (三)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编创中服饰的形式美

  服饰在民族民间音乐编创作品表演中都有比较显著的标志,并且在演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安徽沿淮花鼓灯舞的服饰,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头上夸张的大绸花,可以使演员的整体形象和精神气质得以提升,这也是形式美的一种体现。服饰配饰的合理应用,可以在表演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演员含蓄内敛的情感得以间接传播,与演绎的情境相交融,形成服饰独特的形式美。

  民间音乐编创作品中服饰的形式美在服饰的造型体系中通过统一的审美要求,相同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将其地域文化内涵内化到音乐作品中,外延于具体的音乐作品表演者所着的服饰中。因此,形式美是服饰与相关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审美相一致的体现,也是实践教学中活态的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并且在支撑其地域传统审美造型的前提之下,承担着时代和高校音乐教育的责任。在民族音乐教学的改革实践中,能为教学拓宽思路,以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丰富了21世纪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同时,为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拓展提供了隐性思路。

  三、民族音乐作品编创与服饰造型的互动关系

  首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是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之下,传统民族音乐理论与地方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三者紧密结合的成果。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传统音乐技艺、文化内涵、传承人及相关服饰审美造型等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其次,民族音乐作品编创,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将人文精神、民族情感在音乐作品中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作品编创的成功与否与表演者的艺术技艺、对民间音乐文化理解的程度有关,同时与表演者服饰造型有密切关系。

  再次,优美、恰当的服饰造型对于表演者演艺出角色的身份内涵或个性特征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民族音乐作品编创与服饰造型相互掣肘,又互相助推,民间音乐编创的作品服饰传承着地方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时代的发展对地方音乐服饰的造型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服饰的造型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流变。由此可见服饰是民族民间音乐时代印记的折射,同时也是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的具象呈现,它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传达出时代文化语境下,地区民众的精神状态和审美情操。更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教学改革初期,勇于实践的高校音乐教师及学生所做的积极、主动的努力,有助于找出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分析,民间音乐作品是具体舞台形象化的艺术形式,根据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合了角色性格特征、音乐、舞蹈、美学要求等多种元素。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合理运用这些有利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的纯理论模式有助推作用。

  随着现代艺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科学逐渐形成跨学科的通识教育领域,覆盖了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专业知识结构。面对历史文化的变迁,如何在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中,有效的运用服饰的审美造型理论和具体的技术研究,对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体系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单纯地注重培养的结果,更加关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体验、感受民族音乐的过程。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改革,既让学生学习了地域特色的理论知识,又有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扩展了课程概念的同时,开发了课程活动领域,使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操作融合一处,既锻炼了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又扩大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也为服饰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发展空间。而服饰造型作为实践课程中涉及的与艺术相关的知识点,其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过程以及涉及的美学思想,对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拓展与实践创新有开拓思维的启发,更有效推动了教学实践演示的形象开展。本文从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服饰的历时性出发,结合具体实践教学中服饰的造型,用民间音乐所需的造型特征的视角审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以此反思服饰造型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问题。

  参考文献: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服饰;图像;方法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43-01

  《〈金石萃编〉卷二十中所见中国艺术史方法论》这篇文章以武梁祠画像石为例,论述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包括图像和资料汇编的方法。文章中作者分析了中国艺术史产生及发展的背景,简单介绍了金石学,重点指出《金石萃编》这部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著作,进而引出文章重点――从《〈金石萃编〉卷二十中所见中国艺术史方法论》。

  作者针对《金石萃编》卷二十中武梁祠画像石分别从图像和资料汇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作者提出图像在艺术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提到《金石萃编》的作者王昶对选择和处理图像的原则有六点:第一,反对“三石牵连不堪分晰”,意即主张三石分明,复其原状。第二,反对“所摹人物粗具形迹,与碑参校全失其真”。意即主张认真摹制图像,复其原状。第三,反对“画与赞离而为二”,意即主张图赞合一,复其原状。第四,复原“各层上下界画处有山形水纹枣核等画”,恢复画像石之式样原状。第五,查漏补缺,补充洪适佚失的图像,仍是复其原貌。第六,注重保存当前考察对象的存在状况,以见其历史变迁的痕迹。这六点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艺术史研究要求真,尽力恢复历史资料的原貌,并且在研究中要做到将历史资料记载与周围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审美联系在一起。

  其次作者认为对图像的研究需要进行资料汇编,第一,要对其图像进行考证,包括图像历史考证、当时当地的历史考证、图像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联系等。第二,就是对图像功能的考证,考察图像制作的目的。第三,就是对拓片的研究,针对不同时期学者对不同时期拓片的研究,拓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也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第四,需要实地考察,可更深切的体会当时的历史变迁。第五,对图像详细的解读的同时可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综上所述,作者在文中强调两点,第一点是在解读和分析图像时的严谨、严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即真正搞清楚图像本来的原貌。在没有实物,仅有拓本之类第二手材料时,通过分析其本来的组合形式,本来图与文相结合的情况,以及与图像相关的那些可能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东西(比如山水装饰纹样等),这样,充分地了解图像本来的完整形状,才能正确地解读图像。第二点是要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来看图像,以及图像的复制品(拓本),特别对不同时期拓本进行分析,以了解时代变迁中图像的相应变化,及其在美术史上的意义。这两点不仅适用艺术史的研究,对于服饰史论的研究也非常值得参考借鉴。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通读这篇文章,借鉴作者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总结以下几点作为服饰史研究的参考。

  一、拓片、临本的作用

  拓本,是指从石刻上拓印出来的样子,与石刻形象几乎一致,但在石刻本身不存的情况下,拓本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会发生残损等情况。还有一些拓本,为了防止损坏,又根据拓本重新刻石,然后在第二次刻石上进行拓印,这叫复刻本,与原本当然差距更大了。所以,《金石萃编》的作者对拓本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想法。临本(也就是摹本),是画家照着原作画出的复制品,可能会带有临摹者更多的主观性,与原作的差距更大一些。在敦煌壁画中,临本是针对壁画原作而言的现代画家复制品。对研究服饰史来讲,如果有壁画原作在,就没有必要用临本。只有在原作极其模糊,无法看清时,可以参考前人临摹的作品,或者是画家复原的作品,但一定要带有自己的分析。因为复原临摹具有画家的主观性。

  《〈金石萃编〉卷二十中所见中国艺术史方法论》一文中针对实物来讲拓片,就好比服饰史研究中针对服饰实物来看古代绘画中的服饰,即绘画中的服饰,就好比是拓片。对于绘画中的服饰图像,我们所要重视的就是绘画中的人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怎样的,绘制时周围是什么情况,画中所有人是什么关系以及绘画人的主观意识。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作者文中的方法,即对一副绘画进行纵向对比不同时期的临本,同时可以横向对比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临本,这样再结合史籍资料的分析,有限的实物证明,方可得出接近真实或者真实的服饰原貌。

  二、图像功能考证

  文章中作者讲述画像石的功能,据《隶续》中记载画像石是讲述墓主人生平及赞颂墓主人。这对服饰史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个参考方法,我们在考察图像中的服饰时,须全面考察制作这幅图像的目的。例如敦煌石窟壁画,我们对其供养人服饰的研究就须考察其窟何时开凿?供养人是何身份?然后从历史文献中考察那个时代不同身份的人物着装情况,再与图像对应起来,就可以揭示这些人物服饰的情况。

  三、实物、图像、文献相互印证

  实物在服饰史的研究中至关重要,居于首位。实物能真正反映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采用了什么样的织物,服饰的细部结构及其做工能够更清楚的展现,但是出土实物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影响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与服饰本来的面貌有较大的出入,所以,首先要了解其出土时周围的环境(如温度、季节、人群)、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其次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其成分,并且运用科学知识了解古代丝织物或其他纺织原料及染料的变化规律。

  虽然对古代服饰研究大多以图像作为研究对象,生动形象的图像能够为我们的服饰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的模式。但是对于服饰史来说,古代的绘画是属于第二手的材料,它只是对服饰的一种描绘,它不能反映服饰的质地,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服饰的颜色,款式方面相对来说接近真实。因此,我们在古代服饰没有实物存在的情况下,只好采用了古代绘画中的服饰形象来研究服饰史,这正如《〈金石萃编〉卷二十中所见中国艺术史方法论》一文对拓本的分析那样,我们必须仔细考察那些绘画形象中哪些方面是接近真实的,哪些方面是不可靠的。只有进行严密的科学分析,而这些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历史文献的调查。并对比有限的一些相关的出土实物,才能推知相对真实的状况,从而确定绘画中的服饰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从服饰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礼仪性表现、标志性特点、流行的体现等四个方面;满族服饰其发展的文化特征主要有阶级等级的消除、中西结合的创新等方面。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 ,它以一种符号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宗教信仰 ,同时也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民族之问的涵化、融合 ,民族服饰自身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每一个民族都有 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的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艺术传统等等,无不折射到他们的衣冠服饰上。服饰不仅能展现出人类文明的全部,也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形态。 

  我国有 56个民族 ,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服饰 ,作为 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服饰文化,满族及其先世的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影响着整个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其中众所周知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已被近、现代中国人接受并认可 ,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 的典型代表。满族和汉族的服饰在文化、礼仪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呈现出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特点。满族服饰元素已成为中国服饰乃至世界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一、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 中继承的文化特征 

  满族的民族服饰文化是文化变迁和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服饰不但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实践,证明既适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它把继承、借用、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当代中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满族服饰的形成 、发展和变迁 ,促进了满族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际的例证。满族服饰发展和变迁的轨迹对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推进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同繁荣、对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流行时尚的结合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满族服装样式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旗袍,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穿着,已成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成为中华民族女性服饰的象征,在现代服装中表现着丰富的文化特征。

  (一)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 

  满族服饰沿袭至今主要以立领、盘扣、开衩、龙凤等题材团花图案、立体圆扣等服饰元素体现在服饰中,这些服饰元素包括镶、嵌、滚、绣等变化丰富的装饰技法,已经成为“中国元素”的象征,应用这些元素的服装被界定为 “中式服装”。

  (二)礼仪性表现 

  开放政策使我国各行业对外交流活动el益频繁,出席各种外事活动时为了表明我们的身份,礼仪性服装则需要穿着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式服装自然最为恰当,尤其是女性的旗袍;在百姓生活礼俗中,婚礼等场合穿着旗袍也成为一种习俗,尤其是新娘的礼服,大多是大红色龙凤团花镶金织锦的旗袍,象征富贵祥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标志性特点

  国际问文化 的传播带动文化产业与产品呈现标志性特点,医学、酒店、餐饮等都有中式和西式差别,相应 的服务人员所着服饰也有着中式和西式风格区别。中式服装基本都以满族服饰元素体现其中式特点。

  (四)流行的体现

  因为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大的变革或事件,从而会导致某种服饰流行。皮尔卡丹等世界级大师的中国风时装设计和世界首脑apic中国区上海会议的中式服装都使中国元素服饰火热流行。

  二、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 中发展的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 ,服饰 式样 、着装方式与服饰观念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对 旧的服饰文化的彻底否定 ,而是对 旧式样 的更新 ,对 旧观念 的进一步完善与充实,满族服饰的发展体现了旧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融合。 

  (一)阶级等级的消除 

  清王朝的一般官员上朝时要穿补服 (即官员的朝服),体现了文官武将的等级差别,①补服就是在前后心处补一块有多处纹式 的外褂 ,补子又分为 圆补和方补,在补子上饰 以各种鸟兽 图案作为品级的徽识 ,清朝 《会典》规定补服图案文武官员官阶不同。现代服饰中补子则没有了阶级意义,演变成补花 图案 ,成为现代 中式服装元素。

  “龙、凤”图案表现了帝、王、后、妃至高无上的尊荣,在清朝时期,只有帝王与帝后的衣服上方可以绣上龙凤图案。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龙、凤”图案已没有了阶级等级的限制,现代人认为龙凤是富贵权利的象征,所以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团花图案题材很多还沿用龙凤图案,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 )中西结合 

  现代西方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观念和方式,中西合璧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服饰文化特征,不是单纯地再现,主要是对沿袭的满族服饰的分解并与现代西方服饰元素重新组合,总体风貌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将传统的代表中国的满族服饰元素巧妙地和现代西式服装造型相结合,体现适体 、简洁、轻松、 自由的风格。 

  所谓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主要从造型、面料、款式、色彩、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国内设计的比较成功的有 “木真了”、“玄色衣裳”、“阁兰绣”等品牌,既有时尚性又能展示浓郁的中国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国外的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等设计师也曾运用这种设计手法设计了很多成功的作品;tom ford在 2004年为ysl rive gauche所做的设计中,大量运用了龙的图案和中国旗袍的造型,并巧妙融入时尚气息,创造出典雅而前卫的新旗袍样式;john galliano的设计,则运用立领 、扣袢系结等,结合时尚元素设计的服装华贵、自由、洒脱而前卫。

  目前,中式服装不但在中国流行,而且在世界上受到各国、各民族妇女们的欢迎,这是满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服饰文化的一大贡献。设计师要在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把握东方文化的精神理念防止符号化、表面化②地组合中国满族服饰元素,比较东西方差异,提高知识修养和对文化历史的了解能力,使中国元素与现代流行和国际风格完美结合。 

  总之,满族服饰与现代中式服饰一脉相承,如果说满族服饰是工笔画,那么现代中式服装就是写意画。满族服饰对于中国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搜集和弘扬满族的服饰文化,把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21世纪,中国文化必将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主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既保持本民族的主体文化特色,又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融洽的相处,真正做到 “文化自觉”,如何将传统和现代以及世界 的服饰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5

  摘要:中国传统服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用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最简化的形容。而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传统服饰;现代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96-02

  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也有“衣冠王国”的美誉。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一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中国传统服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用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最简化的形容。无论是古朴的秦汉服装、娟秀的魏晋南北朝服装,还是富丽的隋唐五代服装、高雅的宋装及华贵的明清服装,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装饰上,由于传统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服饰的装饰纹样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象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皆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现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中国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后,它的功能就复杂了。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便是很重要其中之一,服装制度完成以后,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使得人人恪守本职,不敢僭越。漫长的历史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很多元素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需要设计师对中国服装文化有精神方面的了解,并不断地努力挖掘。服装是一种艺术,我国的服装目前还不能与世界服饰相接轨。但我国服装传统元素一直未被我们自己利用,相反别的国家却用得淋漓尽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们对服饰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千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旅。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意蕴广远、情趣隽永,是当代中国服装设计的精神源泉。设计师只有深入解读传统服饰文化,领略其审美意蕴,才能在时尚设计中传达出深厚的文化意蕴,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继承传统服饰文化的正确途径是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超越它,而不能把目光只锁定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式上,形式与内涵的完美交融才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神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设计师应把握传统元素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秉承隐藏在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核,将之巧妙地运用于时尚服装的设计理念中,抛开传统文化形式的束缚,从而建构出国人体认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服装体系。此外,中国的服饰文化要在国际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必须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元素,把握时尚元素、时代脉搏和大众需求,突破对中国服饰文化的浅层次应用,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进行时尚设计,并融入中国的服饰文化元素,使传统服饰文化与时尚服装设计完美融合,使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向纵深层次演进,从而提高本身的审美意识、应变思维和发展策略,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蓉蓉.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继承和创新表现研究[A].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楚雄彝族服饰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是一种极具开发潜质的文化资源。彝族服饰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为企业和地方带来效益,需要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科学的规划。本文在市场需求现状、竞争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彝族服饰市场的竞争战略。

  前言

  民族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开发展示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运用,同时在开发展示之中经过现代过滤和艺术品的提升,才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彝族服饰种类多样,图案丰富,色彩艳丽,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广阔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产业开发前景,是一种极具开发潜质的民族文化资源。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对彝族服饰的需求状况及竞争环境做出清晰地认识,对彝族服饰的发展战略做出规划。

  第1章楚雄彝族服饰需求现状分析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少数民族穿着习惯被逐步汉化。如今,在彝族聚居地,人们已很少能看见穿着民族装的彝族群众了,相反,彝族服饰却出现在了各民俗旅游景区、一些大型的特色酒店内。这说明彝族服饰的需求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1 需求总量呈上升趋势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中部,是中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2010年楚雄彝族人口731494人,占总人口的28.0%,少数民族人口的80.9%,[1]彝族儿女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谱写了一部厚重朴实的文化史诗,因此楚雄州享有“彝族文化大观园”的美称,楚雄是恐龙的故乡,东方人类的发祥地,浓郁的人文文化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楚雄文化产业的创办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楚雄州的旅游业硕果累累,旅游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彝族服饰需求总量的上升。

  1.2 彝族服饰的需求总量仍然较小

  虽然彝族服饰的需求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需求总量却不容乐观。彝族服饰的市场面较狭窄,主要集中于舞台服装的租赁,旅游消费,政府、酒店的公关接待细分市场。另一个方面,彝族服饰资源还没得到充分的开发,符合大众消费的现代民族服饰研发滞后,市场需求量较小。相比整个市场而言,彝族服饰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小。

  1.3彝族服饰需求的不规则性

  彝族服饰需求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求的不规则性,服饰的需求受本地旅游业与文艺活动等的影响较大。在旅游旺季,彝族服饰的需求量会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调查发现,在以往购买或使用彝族服饰的人群中,属于舞台服装、公关接待等特殊需求的占绝大多数.

  第2章发展楚雄彝族服饰的优劣势分析

  2.1发展楚雄彝族服饰优势

  2.1.1 楚雄彝族服饰具有浓郁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楚雄彝族服饰以红、黑、绿三种颜色为主,衣襟、领口、袖口、裤脚上都绣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装饰品以银器为主,有项链、手镯、耳环、银铃、银牌、银泡等。[2]彝族服饰是彝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它与彝族的历史、宗教、婚姻、丧葬、农事、节庆的关系极为密切,楚雄彝族服饰与楚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具有浓郁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2.1.2楚雄州发展特色经济带来的契机

  楚雄是云南省特色经济核心的组成部分,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经济圈的增长极,为了促进滇中经济圈的建设,加速楚雄经济的发展,楚雄进行了滇中特色大城市的规划改造,彝族文化名都的建设,为楚雄彝族服饰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契机。

  2.2发展楚雄彝族服饰市场的劣势

  2.2.1 传统的彝族服饰正在消失

  以前在彝族山乡可以看到男女老少均着民族服饰,但现在仅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和传统的节日上可以看到这一景象了。另一方面,传统的彝族服饰制作与手工工艺正面临着消亡的厄运,作为彝族文化瑰宝的彝族服饰在年轻一代的身上也正在消失,如今仅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简单的制作一些衣服鞋帽。

  2.2.2 缺乏完整的品牌形象

  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从此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才逐步的走上正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繁荣,楚雄彝族服饰得到了初步的开发。然而,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如:传统的彝族服饰加工费材、耗时,技术要求高,企业对彝族服饰市场没有准确的定位,宣传力度不够等,使得彝族服饰在大众的心里仍缺乏完整的品牌形象,这为建立品牌和开拓市场加大了难度。

  第3章 彝族服饰竞争战略的研究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城市营销时代”已经来临。城市营销要求把城市视为企业生产的产品,通过对城市和各种经济、社会资源的整合与规划,树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如今,各民族地区都把民族文化列为发展城市营销的重要资源,竞相打造各民族文化的代表城市,民族文化产品得到较好保护与开发的同时,文化产品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彝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产品的竞争更是如此。

  3.1楚雄彝族服饰面临的国内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民族服饰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随着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供应商越来越“抢手”,民族服装企业难以进行后向一体化,其转换成本就较高,众多因素使得企业在产品价格上失去了竞争优势。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对于楚雄彝族服饰消费者市场而言,舞台服装租赁市场和公关接待市场两类市场的消费者虽然总数较少,但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相对于个人消费者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因此这两类消费者的压价能力就相对提高。

  (3)新进入者的威胁:各级政府对发展民族产业,宣扬民族文化的重视给潜在竞争者送去了动力,增加了他们进入这个产业的信心。

  (4) 替代品的威胁:不同的彝族服饰使用情况,其替代品也有所不同,如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彝族服饰,它的替代品可能是其他民族服饰,或是中国的传统服饰;而对于追求民族风的时尚穿衣人士,彝族服饰的替代品可能是世界各个民族的服饰。

  (5)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彝族服饰根据不同的支系形成了不同的表象特征,在中国每一个民族自治地区都希望根据地区优势来发展经济,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代表之作,无疑将会被推崇为竞争的主角儿。

  3.2彝族服饰市场竞争战略分析

  对于服装这个大行业市场而言,彝族服饰就像一个刚刚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受生产力购买力的制约,在楚雄的一些民族村,彝族服饰的生产绝大多数仍处于自给自足的状况,人们所需要的民族服饰很少从市场中获得,所生产的彝族服饰也没能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在普通大众的眼里,彝族服饰仍然是特殊时期特殊需要的产品,民族服饰市场化、产业化、大众化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彝族服饰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彝族服饰不单纯是一个商业商品,也披上了一层文化的色彩,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采用的竞争战略应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战略。

  3.2.1产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彝族服饰已很难适应现代生产生活,但这并不是说彝族服饰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传统的服饰文化要保留,也需要创新设计,彝族服饰这一文化产品应不断的满足消费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现在顾客的眼前,提高彝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为企业与地方经济创收。彝族服饰要在设计与加工工艺上有所突破,一要改进设计,使之更具大众性、时尚性;二要大力发展民族服饰产业,并改进销售模式,强化彝族服饰的宣传力度,打造彝族服饰名品。

  3.2.2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彝族服饰的竞争力

  品牌价值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和大众服饰的重要标志,它可以使品牌在竞争中获得一个更特别、更稳定、更强劲的优势,创造彝族服饰的品牌价值需要政府、渠道成员以及品牌客户联合行动,提升服饰的档次、品味、个性等,给彝族服饰一个恰当的品牌定位,带给消费者一种心理上的享受。

  为彝族服饰产业注入鲜明的文化内涵,把服饰的设计、加工工艺与彝族的文化精髓、民族风情、楚雄城市形象等深厚的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彝族服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为彝族服饰赢得一个较好的美誉度与品牌忠诚度,提高楚雄彝族服饰的综合竞争力。

  3.2.3为彝族服饰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彝族服饰就是楚雄的一张特制的名片,里面记载了楚雄的方方面面,但具体的内容是什么,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楚雄州政府在把彝族服饰产业的发展纳入楚雄城市形象建设、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应加强政府投资,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努力为彝族服饰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发展彝族服饰需要一个自然的原生态的文化环境作为依托,彝族服饰文化是真实存在的文化现象,而不仅是舞台的装饰、旅游景区的点缀,商业化的走秀,它应应得到保护性的开发。

  小结

  经济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楚雄州要想在特色经济的建设中有所突破,就必须重视彝族文化产业的创办和发展,作为彝族文化载体的彝族服饰的保护和开发便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必须在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实现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只有清晰地认识彝族服饰的市场需求,竞争状况,才能为彝族服饰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楚雄州政府.楚雄州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纲要cxz.gov.cn/cxzzf/73188991502909440/20080222/1114.html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服饰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