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专业大全11篇[分享服装裁剪知识点怎么写]

科普技巧 2024-08-19 14:49:25

  篇(1)

  我是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对贵公司的初步了解,有意加盟贵公司,为公司尽一份力。为便于公司对我的了解,现自我简介如下:

  大学四年,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纺织材料学、纺纱学、机织学、针织学、纺织结构设计、染整工艺学、纺织CAD/CAM、纺织品性能测试、纺织信息系统应用、纺织品设计、针织物设计、非织造布工艺学、纺织原料前处理、装饰织物设计、产业织物设计、纺织新产品开发、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工程化学、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纺织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

  基本了解与纺织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了WINDOWS操作系统,能运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此外,我还参加了青年志愿者总队艺联部,期间参加芷阳村小学“六一”节目表演,骊山公墓扫墓活动,慰问聋哑儿童活动,餐厅就餐文明行动等,认识了很多朋友。利用课余时间,我还在校外兼职,将所学用于实践,加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锻炼了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工作认真负责的品德。

  我深知走上工作岗位将要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将一往无前。尽管我缺少经验但我学习的能力强、好塑造、好改造,适应性强,希望通过贵公司的培训,我能成为适合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的员工。至此,我期待着您的答复。希望我能够符合贵单位的招聘条件,同时也希望以我所学,尽我所能,为贵单位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我会好好珍惜,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领导能够对我予以考虑,我热切期盼您的回音。谢谢!

  最后,衷心的愿贵公司蒸蒸日上,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致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77

  1中职纺织专业教学及其现状

  1.1中职纺织专业教学

  中职纺织专业是中职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专业,主要因为中职纺织专业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职学生在前期受教育程度上存在缺陷,在文化知识体系上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在后期的教育中困难比较大,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很大。第二,纺织专业是针对纺织行业,纺织相关知识做理论和技能指导的专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关系着整个纺织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纺织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而且还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着人民的生活需求。第三,中职纺织专业是为纺织企业、纺织机构提供专业技术人才而服务的,对于中职纺织专业的教学成效高低与否直接关系着纺织企业在人才上质量的高低。

  1.2中职纺织专业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职纺织专业教学的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学校和老师在纺织专业教学体系探索完善上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和企业、纺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深,企业化策略还没有完全落实;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1.2.1学校和老师对中职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和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在提升,为了保障中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有关部门也成立监督管理部门。但是在具体落实的时候,首先是部分学校没有按照相关政策来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在探索建设教学体系上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中职教育只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拿到证书即可。其次,部分中职老师在对待其工作的时候也缺乏责任心,不仅不重视学校教学体系的建设,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关心,只在乎自己能否达成教学任务,至于中职学生是否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已不在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内。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中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没有得到系统的专业的指导。

  1.2.2学校和纺织企业、纺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深,企业化策略被搁浅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中职教育以及中职纺织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在具体落实政策的时候也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和目标的时候没有认真考虑,没有把纺织专业课堂教学和纺织专业企业化教学结合起来考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纺织企业之间在利益和共识上还有摩擦,两者并没有建立深刻的合作关系。另外,也有企业方面的原因,比如企业规模不大,政策不完善等。

  1.2.3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学生兴趣不高

  这是纺织专业教学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新颖缺乏创新。一方面导致纺织专业教学工作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纺织教学探索造成阻碍,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中职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就不高,对纺织专业的学习也是抱着一种来拿证书的心态,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还得不到提升,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那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降低,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策略

  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是指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学生和工人,教师和师傅的角色合二为一。

  2.1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在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过程中,使得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在企业化策略下,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接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纺织技能上的教育培训,并在素质教育上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光有纺织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所以,企业的社会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毕业后进入工作打好基础,否则光有理论没有动手创新能力将无法适应纺织企业生产工作的要求。第二,学生可以在纺织企业中一边学习技能,一边还可以学习到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好基础。第三,学生还可以在纺织企业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更加清楚而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取长补短,针对自己的特点做好未来的职业以及人生规划。另外,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能使两者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2.2使得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

  学校和企业,教学和生产在中职纺织专业企业化过程中是分不开的,两者的关系密切。首先,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企业的生产,尽量把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产品设计,生产创新手段带入到课堂中来,学校课程设计中也要将企业的相关产品内容考虑在内,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纺织产品的展示学习、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其次,企业在对刚毕业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的时候,也要注重纺织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再次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养成教学中生产,生产中教学的观念。总之,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道路在探索中,要尽量做到教学生产化,生产教学化的模式。

  2.3使得学生和工人角色合一

  学生和工人本来是两个角色,但是在纺织专业企业化策略中,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技能方面的知R时是学生,到了企业、工厂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就是工人。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纺织产业以及社会的要求的,很容易在就业中遭到淘汰,所以要让学生走进工厂和工人一起进行生产操作,提前体验工人的角色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中职纺织专业类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就是为纺织企业培养一批可以适应企业需求,高质量完成纺织生产任务的工人,这也是纺织专业企业化的核心。所以学生要提早接受素质教育和职工生产技能教育。在素质方面学生要明白作为一名合格的纺织生产工人,必须要具有敬业、合作、勤奋、创新等精神,还要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国际意识等。在生产技能教育方面,学生也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具有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2.4使得教师和师傅角色合一

  最后,是老师的职责所在。也就是说老师不但要在学校为学生传授纺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还要亲自深入到纺织生产一线,走进纺织企业、纺织工厂。一方面老师需要到生产一线中去了解最新的纺织产品,生产技术,并且要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生产设计、科研成果展示和研究的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老师需要把在生产一线所得的最新纺织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带进课堂上,在课堂上不但是教师,也是师傅,尤其是当学生进入企业工厂进行实习实践的时候,学校也应该安排老师进入企业工厂,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做一定的指导,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策略是新形势下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和纺织生产企业的要求,是适应当前国情、社情的。在企业化策略的探索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和改进企业化策略,学校要注重对老师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还要制定清晰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和纺织企业的联系,使得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学生和工人合一,老师和师傅合一。

  参考文献

  篇(3)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77

  1中职纺织专业教学及其现状

  1.1中职纺织专业教学

  中职纺织专业是中职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专业,主要因为中职纺织专业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职学生在前期受教育程度上存在缺陷,在文化知识体系上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在后期的教育中困难比较大,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很大。第二,纺织专业是针对纺织行业,纺织相关知识做理论和技能指导的专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关系着整个纺织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纺织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而且还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着人民的生活需求。第三,中职纺织专业是为纺织企业、纺织机构提供专业技术人才而服务的,对于中职纺织专业的教学成效高低与否直接关系着纺织企业在人才上质量的高低。

  1.2中职纺织专业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职纺织专业教学的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学校和老师在纺织专业教学体系探索完善上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和企业、纺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深,企业化策略还没有完全落实;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1.2.1学校和老师对中职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和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在提升,为了保障中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有关部门也成立监督管理部门。但是在具体落实的时候,首先是部分学校没有按照相关政策来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在探索建设教学体系上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中职教育只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拿到证书即可。其次,部分中职老师在对待其工作的时候也缺乏责任心,不仅不重视学校教学体系的建设,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关心,只在乎自己能否达成教学任务,至于中职学生是否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已不在自己的教学任务之内。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中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没有得到系统的专业的指导。

  1.2.2学校和纺织企业、纺织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深,企业化策略被搁浅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中职教育以及中职纺织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观念上的不重视导致在具体落实政策的时候也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和目标的时候没有认真考虑,没有把纺织专业课堂教学和纺织专业企业化教学结合起来考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纺织企业之间在利益和共识上还有摩擦,两者并没有建立深刻的合作关系。另外,也有企业方面的原因,比如企业规模不大,政策不完善等。

  1.2.3中职纺织专业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学生兴趣不高

  这是纺织专业教学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新颖缺乏创新。一方面导致纺织专业教学工作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纺织教学探索造成阻碍,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身中职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就不高,对纺织专业的学习也是抱着一种来拿证书的心态,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还得不到提升,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那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降低,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策略

  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是指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学生和工人,教师和师傅的角色合二为一。

  2.1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在中职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过程中,使得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在企业化策略下,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接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纺织技能上的教育培训,并在素质教育上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光有纺织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所以,企业的社会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毕业后进入工作打好基础,否则光有理论没有动手创新能力将无法适应纺织企业生产工作的要求。第二,学生可以在纺织企业中一边学习技能,一边还可以学习到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好基础。第三,学生还可以在纺织企业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更加清楚而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取长补短,针对自己的特点做好未来的职业以及人生规划。另外,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能使两者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2.2使得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

  学校和企业,教学和生产在中职纺织专业企业化过程中是分不开的,两者的关系密切。首先,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企业的生产,尽量把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产品设计,生产创新手段带入到课堂中来,学校课程设计中也要将企业的相关产品内容考虑在内,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纺织产品的展示学习、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其次,企业在对刚毕业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的时候,也要注重纺织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再次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养成教学中生产,生产中教学的观念。总之,纺织专业教学企业化道路在探索中,要尽量做到教学生产化,生产教学化的模式。

  2.3使得学生和工人角色合一

  学生和工人本来是两个角色,但是在纺织专业企业化策略中,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技能方面的知?R时是学生,到了企业、工厂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就是工人。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纺织产业以及社会的要求的,很容易在就业中遭到淘汰,所以要让学生走进工厂和工人一起进行生产操作,提前体验工人的角色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中职纺织专业类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就是为纺织企业培养一批可以适应企业需求,高质量完成纺织生产任务的工人,这也是纺织专业企业化的核心。所以学生要提早接受素质教育和职工生产技能教育。在素质方面学生要明白作为一名合格的纺织生产工人,必须要具有敬业、合作、勤奋、创新等精神,还要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国际意识等。在生产技能教育方面,学生也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具有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2.4使得教师和师傅角色合一

  篇(4)

  2.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纺织机械门类繁多、性能各异,有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化纤机械、针织机械、非织造机械、染整机械、服装机械、纺织器材与仪器8大类,分别对应8个纺织机械子行业,仅纺织机械的主流机型就超过200种。这些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机械结构、光机电控制系统及工程材料。因此,在通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相关课程中,尽可能以纺织机械为案例进行授课。

  3.专业课学习阶段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但由于专业课的学时有限,因此,纺织机械类选修课不宜开设太多,以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导致课程设置流产。我校(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4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幕墙工程与机械。在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开设3门纺织机械类课程:(1)“纺织机械概论”,64学时,基于大纺织范畴,涉及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2)“纺织机械设计(1)”,48学时,使学生掌握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纺织机械设计(2)”,48学时,使学生掌握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设置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选课组合方案如下:(1)偏“通用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噪声控制。(2)偏“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纺织机械设计(2)。(3)“通用机械+经典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4)“通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2)、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

  4.实践教学在机械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相关题目或课题;在专业实习(实验)阶段,确保有4个学时的参观实习,要求撰写参观实习报告。

  二、编写适应新形势的纺织机械类教材

  (1)首次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概论》(陈革、杨建成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该教材基于“大纺织”的概念,介绍纺织机械的分类,分析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基本工艺原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产品分类等;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类纺织机械上的应用情况及现代纺织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2)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织造机械》(陈革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获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纱机械》(毛立民、裴泽光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教材介绍了纺纱机械的分类、机构组成、工艺过程和工作原理,以及近年来纺纱机械的新装备和新技术,特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纺纱机械上的应用。

  (4)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机械专业导论》。该书为面向纺织特色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概论性教材,其中包含纺织机械概论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机械工程概述、机械工程中的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纺织机械导论。

  (5)正在编写“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设计》。教材从各类纺织机械中提炼出关键共性机构(装置或系统),强调对机构(装置或系统)的综合设计。主要内容有:梳理机构的设计、牵伸机构的设计、卷绕机构的设计、往复运动机构的设计、同步传动机构的设计、烘干装置的设计、纺丝成型装置的设计、自调匀整系统的设计、针织成圈机构的设计、立体织物编织机构的设计。

  三、编写《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

  《机械类课程的纺织机械案例集》拟收集各类纺织机械的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案例,可用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测试技术”“机电控制系统”“机械工程材料”等机械类课程的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举例等,从而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表2为机械类课程的知识点与纺织机械典型机构(装置或系统)的对照表。

  四、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题目中,精选出包括各类纺织机械典型机构、典型系统的题目,在此基础上修改、扩展,设计新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题目;从所承担的纺织机械类科研项目中,提炼出一些典型机构或共性技术,设计出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或课程设计的选题,同时编写《纺织机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集》。

  篇(5)

  在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学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环境与条件,瞄准纺织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教育背景与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准确定位成人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根据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实际水平,对应人才类型需求的“研究(学术)型最少、知识型较少、应用型较多、技能型最多”的结构形态分布,并充分考虑纺织企业人才需求的行业特性,科学定位成人纺织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本科层次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职业型;专科层次以高技能型为主,强调职业型,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本科层次培养具备纺织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企业等部门一线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更新、企业计算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业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再次,定位专业的业务规格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品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纺织原料及纺织品性能与检测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和信息查询方法,了解纺织行业发展动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纺织企业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新型课程体系,坚持系统改革与整体建设、探索与实践、点面结合与有序推进。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以提高“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搭建“3+1+1”教育平台,其中“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选与否,不影响毕业,合格者只记载课程成绩);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为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纺织品营销4个不同专业方向,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依据本科、专升本、专科以及业余和函授不同教育形式,对这5大平台对应开设课程系列进行统筹协调,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与配套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精简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程教学强化针对性、实用性[5]。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以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特色。此次修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类课程。(2)加强纺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增加“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针织学”等授课学时。(3)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中增加了“纺织材料实验”等内容。(4)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将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限选课“纺织品经营”修改为“纺织品商检学”,另外增加了“纺织厂设计”,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培养目标要求。(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了“专业课程设计与上机”环节。(6)修订了“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质量控制”“纺织品后整理”等多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纺织工程专业还没有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专用教材,因此我们选用了最新国家级或部委级规划教材,或组织专家编写相关课程讲义。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理论“够用”,专业课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课教学要紧跟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删除陈旧内容,新增与专业发展密切的内容。例如,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各种新型纺织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重点讲授各种新型纺织原理、设备及工艺、新产品设计等内容。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融入自身的相关科研经历,将一些研究方法、体会和经典案例与学生分享;与学生探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考核办法的革新

  为了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在利用有限时间精讲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杜绝照本宣科或满堂灌。同时,尝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等,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逐步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工学矛盾”,使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发生了重大变革,使教学更加灵活、有序和充满活力,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弥补了传统成人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成人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网络教学平台的具体内容有:(1)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实验大纲、作业习题等资料全部上网并及时更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以及自身学习基础,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时上网查询调阅,便于对校内外教学点学生进行辅导。(2)提供非实时教学。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要求,将优秀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放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调阅学习。(3)提供专用教学讨论区。通过开辟专用教学讨论区,供师生参加网上讨论,进行辅导答疑、教学效果评价,解决平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考核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是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的考核中,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

  篇(6)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80-04

  【作者简介】葛鸿鹄,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228)纺织服装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艺术设计。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与课改创建相结合,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探讨课程开发程序、策略与方法,着力解决本专业培养目标模糊、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等重要问题,建构新的课程评价方法等为中心任务。从接受任务起,我们就成立了江苏省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在这个小组中,有专业负责人和企业相关的行业专家,以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小组首先对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进行专业剖析,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熟练从事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质量检测与贸易、纺织设备维护和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

  一、通过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剖析,确定四门基础平台课程的任务和地位

  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是五门,我们从中选择了“纺织材料基础”“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染整概论”四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

  “纺织材料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是学习和运用纺织技术的基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物结构与设计”“织造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里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的是掌握对常用纺织材料“识别”和“测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织物结构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织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指出其前导课程是“纺织材料基础”,后续课程是“织造基础”。“织造基础”是针对纺织品生产的专业技能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机织生产的认知能力、机织产品工艺设计的应用能力,为后续纺织工艺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染整概论”是在“纺织材料基础”“织造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胜任染整工作岗位职业要求奠定基础。

  二、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确定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指对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内容组织的总体谋划。本专业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纺织行业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叙述各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目标确定的基本依据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对各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和技能要求,对接相应职业资格标准,遵循基础性原则,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确定四门课程教学内容。

  3.对四门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关系及编排。在这里我们考虑的是在课程目标指导下,怎样遵循现代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习惯,怎样紧贴纺织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和将来的职业发展,精选、提炼课程内容,尤其是处理好模块总量以及模块之间的结构以及衔接关系、纵横协调;如何实现单元之间的梯度结构关系和教学推进关系,显示模块和单元的双重并行和教学匹配,经过权衡后,作出思路性的、高度概括的简要说明或路径指引。

  三、通过共同探讨确定本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重点推敲了专业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问题,我们学习了教育部2015年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于纺织专业的核心素养,我们通过组织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能手和车间班组长,以及专业的专家委员会一起进行座谈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达成对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核心素养的理解。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我们认为中职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热爱纺织行业,有为纺织事业的发展贡献的精神;求上进,讲团结,讲科学,动脑筋;掌握相应的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具备动手实践能力;有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兴趣。

  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称为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又分为行业的通用能力、职业的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由此提出四门核心平台课程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实践素养、发展素养、安全素养和职业素养。

  比如,“纺织材料基础”中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表述是:1.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2.能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能够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能熟练计算与换算纤维、纱线、织物的有关指标。3.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4.能独立思考、获取相关信息,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备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严谨求实的精益求精精神。我们认为熟悉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是必备的知识点,辨识和鉴别常用纺织材料是学生必备的技能点,这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

  “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核心是掌握织物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织物组织图的绘制,熟悉三大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能仿制织物组织结构,能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

  “织造基础”的核心是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了解机织生产典型工序工艺参数,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

  “染整概论”这门课程的名称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概论的提法在中职教育体系中不太恰当,理论化的程度比较高,但在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中是这样命名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将其作为名称。实际上课程性质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对染整四大工序的了解:在练漂工艺上是掌握织物练漂后各项性能指标检测,在染色工艺上是知道染色方法及工艺要求,掌握染色后织物疵点种类以及色牢度及检测和评级方法,在印花工艺上是了解印花工艺及要求。

  四、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反复推敲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主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又恰当地考虑到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等时代元素。在文献的引用上对其相似度作了认真而严肃的检查,相应的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我们强调的是专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又把在“十二五”期间的规划教材和这次课程标准的制定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丰富校本教材和规划教材的内容。

  “纺织材料”这门课,主要分成七大模块二十五个单元,把熟悉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特点、辨识纺织材料的种类、鉴别常用的纺织纤维作为该专业的基本知识点,把能规范使用纺织测试仪器测试常见纺织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作为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内容上,从纺织纤维类型、性能和基本结构入手,了解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而鉴别纺织材料,达到会检测纺织材料的目的,使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胜任相应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各个单元的内容与要求中,主要考虑中职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的需求,用“掌握”“理解”“了解”“认识”“熟悉”“能”“会”等词语来划分学生的学习程度。

  “织物结构与设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织物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常见的三原组织是纺织面料中的基础,而变化组织和联合组织等是在其基础上的变化和复杂化,以期丰富面料的组织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要求上是熟悉基本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的形成与特征,能辨认和描述变化组织、复杂组织的形成与特征,掌握织物上机操作的过程与内容,具有初步组织应用织物与创新设计的能力。

  “织造基础”这门课是以纺织面料生产的流程为主线,强调络筒、整经、浆纱、穿结经与纬纱准备工艺,在织造上既照顾传统的有梭织机生产与工艺,又兼顾现代的剑杆、喷气、喷水的生产工艺和要求,最后还带有下机织物的整理与工艺要求,使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地掌握织造生产的典型工艺流程及相关专业技能,能规范操作织造生产的典型加工设备。在参考课时的分配上也有所侧重,传统的“有梭织机”只安排18课时,“现代织机”安排96课时,也有专家提出把“有梭织机”这部分去掉,但考虑到有梭织机是织造的基础,现代织机是在有梭织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起初学习的“小样机织造”还是“有梭织机”的原理,所以我们的意见是保留其内容但减少1/4的课时。

  “染整概论”这门课强调的是掌握纺织品染整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常用染料的性能,会运用染整的四大工序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特别在练漂上,我们列举了棉织物、苎麻、羊毛、丝织物、化学纤维织物等常见织物的练漂技术要求与工艺,强调染色的基本知识与工艺要求,熟悉四种印花工艺和特点,了解常用五种印花设备和特点,掌握一般织物印花工艺,在整理上突出手感整理、定型整理、外观整理和功能性整理,了解轧光、轧纹、电光、增白整理的加工效果和工艺过程。

  五、灵活运用实施建议,讲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信息化的运用

  第一,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能力为本位,推行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篇(7)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所受惠最为显著的几个行业之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或私营中小型企业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都是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人才的吸收和利用,二是技术的创新与改革。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高等教育。通过高等教育,可以为企业培养有用的专业人才,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艺改造、数字化建设,加快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转变。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为例,从当前的专业设置现状入手,介绍了当前高等教育纺织服装的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试图提出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挑战性技术人才的专业设置对策与建议。

  1.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现状

  1.1课程设置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创造为中心的高度信息化社会。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紧跟服装发展的新动向,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虽早已被提出,各院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但收益仍不理想,原因有多方面:第一,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超前,并且根据形势随时作调整,这样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走向社会时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第二,专业间的知识体系很难形成。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的大体系,产业链长,价值链复杂且宽。从纤维的生产开始,到面料,到服装,再到销售。我国纺织服装院校根据专业划分进行课程设置时,只强调个体性,而忽略了整体性的协调。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来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知识面窄,市场意识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第三,课程安排的顺序欠完善。大多数服装院校习惯于把立体裁剪放在平面结构设计之后,认为学生应该先学习理论的平面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立体裁剪。事实上,平面结构设计是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归纳得来的,如果让学生先学习立体裁剪,因为它是直观的、感性的,容易接受,之后再学习平面结构设计,就不会觉得枯燥,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不足。纺织与服装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纺纱、织布、制衣到销售都离不开实践。虽然各院校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动手机会少,学时短,实际作用甚小,学生所学的知识始终停留在浅显的理论层面,无法深入研究。

  1.2填取志愿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从进入高校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专业和方向,然而绝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对于职业的意识很浅,几乎都是听从家人、老师或是兄弟姐妹的意见,更有甚者是在填报志愿时服从本科志愿的调配而被分配到一个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很少有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主动选择的专业,这种填取志愿的体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3学分制现状

  普通理工类本科院校的学制是四年,以学分制为主。在我国很少有学生因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只要达到60分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同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无法体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都存在60分万岁的态度,只要拿到学分就能拿到相关证书,对于个人能力的锻炼及无法量化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则显得漠不关心。

  1.4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教学法,以教师面授为主,结合讨论、参观、问答等多种辅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固定、陈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者使用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下面忙于记笔记。教师和学生都比较习惯于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师不能深入企业、深入实践,则缺少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参加工作,对专业生产前线的知识甚是缺乏,由此给学生上课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用理论解释理论,无法深入,缺乏对学生的启发,而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介绍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纺织服装专业设置改进办法

  2.1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及时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要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研究当前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课程;考虑将本科四年的课程浓缩在两年的课堂教学内,随后一年可深入企业学习并锻炼,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返回校园补充理论知识的欠缺。

  此外,学校还要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单位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或增加新生专业方向,如与纺织服装专业相交叉的服装贸易与检测专业,在服装生产和管理的专业基础上增加贸易知识,还可以将贸易与语言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如服装英语专业、服装日语专业、服装韩语专业,各专业学生必须结合实际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国际日本语和韩语等级考试的资格证书才可以顺利授予学位证书。纺织工程专业还可以和机械方向、材料方向、化学方向等相交叉开设纺织机械专业、纺织材料专业等。

  2.2灵活运用学分制

  普通本科院校在授予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需依据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每门课程首先必须及格,才能给予相应的学分,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成绩排名采取末位淘汰的原则,即使每门课程都达到60分,但因为总成绩排名靠后也同样有可能拿不到相关证书。其次,积极鼓励有能力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即可办理校外实践环节,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进入生产部门,有效地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3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引入竞争机制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最有效办法。同一门课程配备多名教师,学生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选择。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估时,一方面要考虑其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所授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指导教学的方法,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工厂收集案例教学的资料,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同时可增进与企业的交流,可以将企业中面临的一些生产技术上、管理上的问题带回研究领域。由此,可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

  2.4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纺织服装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一来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企业的赞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来可为高校提供优秀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适时为在校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报告,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市场和社会形势,以及培养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三,可帮助学校培养和锻炼年轻的专业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获得感性的专业知识;第四,对于企业而言,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使企业获得优秀毕业生,还可加快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对员工的知识培训。因此,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纺织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除上述之外,中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应适当安排专业教育,提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方向而有效地选择合适的专业,为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而努力。

  3.结语

  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纺织服装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所担当的责任甚重,她能否为企业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兴衰成败。因此我国应加快高等服装教育的改革,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有效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纺织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发展历程

  工程教育认证是由认证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实施的专业教育质量评价。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得到政府或相应教育管理机构授权,具有自己的章程、运行制度和机构,通常包括决策、工作和审查委员会,不依赖、不挂靠特定的学校。认证机构有常年运行的工作机制和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一般由行业协会、工程师协会委派工程界、教育界等领域的专家组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架设了工程专业毕业生与职业工程师之间的通道。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下设不同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是其中之一。划归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认证的专业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和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4个,目前试点阶段正在进行纺织工程和服装设计与工程2个专业的认证工作。1.纺织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5年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上报了承担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申请,经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同意,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试点工作组于2016年初开始纺织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相关工作。2017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下发了《关于成立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筹)的通知》(工认协〔2017〕16号),批准成立了“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筹)”。2.纺织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发展2016年东华大学的纺织工程和北京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2个专业首先进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2017年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受理了6所学校6个专业的认证申请,其中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和江南大学3所学校的纺织工程专业通过了进校考查,结论都是“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有条件)”。2018年申请认证的专业有15个,其中6个专业的申请被受理。目前认证工作正在按步骤有序地进行。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有几个环节对申请认证的专业和专业认证委员会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必须认真做好。1.申请一所学校的某个专业认为该专业建设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就可以提出认证申请。申请材料就是把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开展的符合认证标准要求的工作按认证申请的标准项总结出来。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很多人理解为先提出申请、再照着做,这完全颠倒了顺序。认证协会收到认证申请材料后将委托相应的专业类认证委员会审核,决定是否受理认证申请。2.自评自评是认证工作的重要一环。从自评报告中可以看出参加认证的专业对认证标准的理解是否到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对应和支撑,是否有持续改进的机制能够保证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的教学环节是否有质量监控机制并能很好地运行,能够覆盖支撑毕业要求。在这一环节,可以对专业建设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基本判断是否符合认证要求以及是否能够进入下一步进校考查阶段。3.进校考查进校考查是在自评报告达到认证标准要求的情况下,对自评报告中不能反映的问题进行实地考查和访谈。实地考查内容包括考查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在内的教学硬件设施;检查近期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试卷、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作业,以及学生完成的其他作品;观摩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外活动;参观其他能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现场和实物。访谈包括与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教师、校领导及各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校友及用人单位进行座谈。从这些原始资料和座谈中能够佐证自评报告中的陈述是否真实可靠和全面准确。4.结论审议在进校考查完成之后,纺织类专业认证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分别针对上半年和下半年进校考查的专业进行结论审议。这是专业认证委员会最重要的工作程序之一,是认证质量把关的重要一环。5.专家队伍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专家和委员会成员的辛勤工作。认证委员会将进一步完善专家选拔、培养和使用的制度及措施,形成一支在多个维度(骨干专家、一般专家、高校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各专业领域专家等)结构合理、满足需要的专家队伍。

  三、目前参加认证专业的常见问题

  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以前开展的审核评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评审理念和方式有所不同,对于初次参加专业认证的专业,无论是通过的还是不通过的,通常对认证标准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到位的地方。纺织类专业在初次提交认证报告时经常会出现如下一些问题。1.基本概念混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概念混淆,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理解不清。培养目标是对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而有些专业将培养目标描述为毕业时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与毕业要求相混淆。有些专业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评价用应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来分析,混淆了培养目标合理性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含义。2.生搬硬套通用标准在培养目标方面脸谱化比较严重,忽略了专业补充标准和专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培养目标缺少特色。例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很有特点,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和适应性,专业和行业企业结合得特别紧密,因此应该保持专业特色和优势。然而,一些专业的培养目标极力往通用标准上靠,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对于毕业要求,也是照搬12条通用标准,只是加上了专业的名称,专业特色不明显。3.各标准项之间支撑不够毕业要求的制定对培养目标支撑不够,导致专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的关系不明确,甚至完全游离;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不够;比较突出的是在非技术性指标方面,教学活动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和可衡量性都不充分。4.“持续改进”是认证中的重点和难点专业是否建立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是认证的关键。一些专业尚未建立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未见明确的并在教学运行中执行的质量标准,课程评价仍采用传统方式,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部分缺乏论述逻辑,未明确基于机制运行所发现的问题,没有阐述改进内容、方法与效果。

  四、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建议

  篇(9)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拓宽专业覆盖面,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国家级2项,省级6项);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校企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控制 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10)

  1.引言

  纺织材料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在高分子纤维科学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各种纺织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为生产、研发新型的服装用纤维材料提供理论支持。由于纺织材料的应用已经很接近最终消费者,因此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内容极为丰富,综合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成型、纺织学、心理学、市场学、人体工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1]。纺织工程和服装工程与设计的本科生都需要学习这门基础平台课,是培养现代化专业人才的关键课程,为其后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然而,目前的教学手段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各大高校在为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作出努力,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但是,紧紧围绕教学手段的创新已不能产生新的火花,只有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2]。虽然《纺织材料学》课程会面向工科类和设计类的学生同时开设,但是根据招生和专业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及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素养的本质差异,很难将该课程系统地、完整地传输给学生,最后造成设计类学生更加偏重材料的视觉和服用舒适度,而工科类学生则偏重材料的本身性能,忽略了其最终应用目的。因此,针对纺织材料学课程,有必要将两类学生进行合班管理和教学,在有目的地规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使两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互补,综合学生的素质特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兴趣。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设计类学生兴趣点

  《纺织材料学》课程内容设计领域极广,从纺丝、制造、印染到后期的设计、风格影响,学生很难抓住其中重点,教师也不易理清教学思路;尤其在对设计类学生教学时,学生缺乏相关的物理、化学、高分子成型等理论基础和知识背景,也缺乏必要的工程训练,对于课程中专有名词、合成技术和制备手段非常陌生,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和学习效率低下的现实[3]。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步骤可大致总结为由高分子纤维到纱线,再到织物和面料的讲授。很显然,这些内容都集中在基础知识点的传授,内容枯燥。不难想象,如果在课程中,将过多的授课时间和精力放在介绍理工科基础和材料合成、制备和性能上,就会抹杀设计类学生的创造性。艺术类学生最想知道的是这门课和自己的服装设计有何重要联系,也就是如何更好地使用面料。相反,工科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敏感,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则无可厚非,学习这类知识也是工科学生的特长。

  合班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更新教学内容的设计,创新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策略和侧重,选择性地淡化某些不直观的、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及调动工科学生的主动性,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过渡到工科生向设计类学生的传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到达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这也是合班教学优势之一。在此基础上,更多地强调与服装设计和加工密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材料学课程时,能够与其创造性思维紧密联系[4]。

  合班教学并不意味着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和简单的替代,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两类学生不同的专业关注点和理论及实践基础,使他们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这样,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能够在知识结合点的带动下,使两类学生同时参与到课程的教授和理解中。例如,将结合点设定在面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上,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作为服装设计与面料基础,面料的外观质地、性能等是设计类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而这些面料表观特点则由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由此引导学生关注面料的组成、纤维的分子结构对其回潮率、耐化学性、纱线加捻对面料质地的影响等,在提高设计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并未弱化工科学生对材料本质特征的理解。

  可以在课堂上,将常用的面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进行认知学习。学习小组的构成包括工科生和设计类学生,其关注点有所偏重;再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式教学,在这些问题的背后两类学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更能够加深设计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工科生在研究面料和纤维基本特性的同时,下意识地考虑这些基本特性会对其最终应用产生何种影响。最后,通过讨论和讲解,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这种以面料为结合点的合班教学模式,突出了纺织材料学教学的核心目的,使设计类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基本性能,为将来的设计打好基础,使工科生能够更加明确研究及开发材料的目的。以面料为结合点,强化了材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意义与精髓。同时保留了原教学体系中对纤维、纱线等较抽象的理论的讲授,更体系化地将知识脉络展现在学生面前。

  3.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整合新型教学手段

  合班教学模式,依然无法脱离课程讲授为基本手段,因此,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保障[5]。这些手段和方法还需要配合现阶段的教学平台建设和可操作性。实践性教学方法将成为改革服装材料学课程的重点,以面料为研究重点,通过、解剖、分析和辨识等过程支撑教学的实践性。这里所讲的面料辨识并不是将其抬高到决定服装材料学教学成败的高度,但在教学中,其作用和意义同样显著。纺织材料学课程虽然涉及的内容繁杂,所牵扯的学科较多,但是在明确教学的重点后,可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尤其是对于合班后的学生,教师不仅面对的是具有各自专业知识的学生,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和实际知识体系,因此,需要把握住课程大部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到围绕教学目的,优化筛选知识点,突出教学重心,讲授主次分明,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抓住重点,减少直至消除对本门课程内容繁杂的偏见[6]。

  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在实践性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必要创新。具体陈述如下: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教学内容,如纤维、纱线和织物组织结构,采用形象化教学方法,根据艺术类学生不易接受枯燥的数据和深奥理论的特点,给学生展示实物及图片,利用“实物感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7]。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的同时,通过合班教学模式,将课程逐渐向研讨课方向发展,让两个学科的学生在讨论中共同成长。由此,合班教学无疑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灵活的思辨精神外,也需要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做好课前功课。同时,这对教师的素质提高也起到促进作用,在该方式下有利于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针对面料的特性和质地,以及为满足不同服装风格的要求的前提下,面料纺织材料需要尽可能地提升其后期处理、加工和使用性能。能够作为纺织材料使用的原料来源包括天然聚合物类(棉、毛、麻、丝素)和合成化纤(涤纶、锦纶、丙纶、聚氨酯纤维),从质地上讲,棉织物纯朴、大方;自然麻织物硬挺、粗犷、豪爽;毛织物沉稳、高雅、端庄;丝织物华丽、高贵、飘逸[8]。这些形象的感官对于工科学生极具新鲜感。通过形象化的展示,可以加强艺术生对面料的实际感受,而不再是对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认识。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激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问题的解答不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过程;在理论上,工科生足以回答设计类学生的疑问,而设计学生则能够直接告知工科生面料的具体使用要求和设计理念的融合规律。例如,在讲授服装面辅料这一章节时,让学生在已给定的环境条件和要求下以小组形式完成面辅料的选择与搭配,设计类学生画出时装效果图,而后根据纤维、纱线、织物的知识,工科生则对应效果图为面料选择织物材料,并进行搭配和说明选择理由,然后先在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说明。

  与传统的教学改革相似,需要将课堂延伸到工厂、企业,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了解纱线、织物的组织结构、染整工艺等,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不断接触各种纤维材料,感知积累;定时参加纤维面料展览和进入大型商场对中高低档纺织品进行调研和信息分析,了解最新的服装面料资讯与高科技服装面料的发展现状,把握时尚动态,跟进服装材料学研究前沿,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结合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当今最前沿的服装潮流,利用各种分析、测试和绘图软件,在编辑组织结构的同时,进行不同材料的织物外观的模拟,甚至通过实物增强知识的可视化、系统化,丰富单薄的碎片知识,扩大教学容量,让艺术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趣味性,激发学习欲望,促进自主学习。

  4.结语

  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和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合班教学,发挥设计类学生与工科生自身特长与背景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并采用当今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与考核机制,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航,赖秋劲.服装材料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曾家驹.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1(2).

  [3]李中元.服装材料学教学方法浅析――基于服装艺术设计专业[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6).

  [4]李艳梅.《服装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2).

  [5]朱敏.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性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1(4).

  [6]罗军.服装材料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学论坛,2013(5).

  [7]姚桂珍,钱F.服装材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篇(11)

  中图分类号:F24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10-02

  伴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居民对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纺织行业在全国中地位不断提升,纺织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贸易遭遇困境,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纺织服装产业就已经受到了初步影响。2008年,纺织业(包括服装产业)增速持续下降,尤其是下半年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持续回落。同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为中国助推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为此,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提出了振兴纺织业的目标和重要任务,并强调要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及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振兴路径分析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出口行业,并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分析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是促进产业振兴的重要前提,而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继续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振兴路径就成为实现其今后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

  首先,行业稳定增长,内销比重加大。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纺织服装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2004-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消费保持了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平均增速为23.6%。随着出口压力的逐步增大,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纺织品批发零售总额也在稳步提升,2007年内销比重更是高达75%。纺织服装行业的稳定增长,导致对相关劳动力的用工需求的持续增加,在市场竞争加剧和产业规模扩大背景下,对纺织服装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需求会有较大的需求空间,而内销比重的加大也会间接地引导适应性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其次,内销市场以城镇为主,对中高档服装的消费增多。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服装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农村人口对衣着的消费支出仅为其收入的4%左右,而城镇居民平均在7%左右,这与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居民支出比重最大,且人数最多,约占到总人口的84%,是主要消费群体。这类人群的消费特点是实用至上、务实消费,偏好物美价廉的产品,对中低档品的消费相对较多[1]。内销以城镇为主,导致纺织服装产业消费结构的多样化,而中高档服装的生产对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大量的适应性专业人才。

  再次,行业平均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技术水平仍然偏低。纺织行业平均生产水平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行业的规模效益凸现,单位生产成本降低。2004年时,行业人均利润总额和人均销售收入分别为0.54万元/人和18.00万元/人。至2007年,二者分别达到了1.07万元/人和28.09万元/人[1]。但是,行业技术总体上仍较世界领先水平有一定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利用率偏低,成为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赶超发达国家的主导因素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研发人员的培养,并且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技术研发和专业化研发人才的投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根本路径,充分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使用先进适用设备也离不开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最后,企业规模偏低,自主品牌建设不足。中小企业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生产者,由于中小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缺少对自主品牌建设的投入,也就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导致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高端竞争力。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大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和中小企业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借此提高企业规模竞争力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企业规模的扩大是设立研发机构、提高研发能力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时,为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就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因而,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纺织服装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结构分析

  面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产业及其产品结构升级的压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和人力资本投资。鉴于行业数据获得的难度以及辽宁省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故以辽宁省6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为例分析纺织服装行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及其特征(见图1)。另外,从被调查的60多家(中、小型)企业专业人才的学历现状及需求结构(见表1),可以看出,在现有专业人才中,中等专业学历人员(中专/技校)比重较大,高学历人员比重较小,相比同类型需求人才比例,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较大;多数纺织服装产业不属于高新技术行业(但是纺织行业技术含量要高于服装产业,甚至部分纺织行业已被列为高技术行业),企业对中等学历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最大,表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却最大。同时,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还与企业规模相关,大企业注重与企业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端人才培养与投资,规模偏小的企业较为需求一线生产与管理及开拓市场的专业人才。

  三、纺织服装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课程模块优化

  通过企业调查得知,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是,除具有相应专业技术和相关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专业外语、计算机使用与开发以及敬业精神,同时,不同岗位对知识与技能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复合实用型专业人才称为纺织服装产业人力资本需求的主要特点(当然,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也对高端专用技术人才有相当的需求)。

  目前,尽管各专业的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其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知识平台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块等四部分[2]。由于中国的学历和专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讲授课程占据培养内容的主导性地位,占有较大比重,而与行业或企业急需并能够立即应用到生产与管理实践中的专业能力大部分培养过程是在企业实践中完成的,这导致企业不能招聘到满意的专业人才,并且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专业人才也可能无法在学校毕业后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也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为此,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应加大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内容。对于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块的构建应坚持以下要求: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纺织   专业   教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