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心得体会范例6篇[航天卫星知识感悟心得分享]

网络知识 2024-08-26 12:47:38

  航天科技心得体会范文1

  陕西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航天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前沿科技。神舟飞船的升空,嫦娥卫星的奔月,航天员的太空漫步,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也揭开了航天技术的神秘面纱。

  在欣喜之余,我们高兴地看到,航天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许多尖端技术已深入到民用领域,直接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总部位于西安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就是立足西部,打造航天产业高地的典范。

  航天科技走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中心和航天液体动力专业研究院,被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和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研究院在确保完成国家重点航天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发挥航天高技术优势,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大展身手。

  航天六院下属10个研究所、生产厂,控股上市公司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完整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专业分工、密切协作的科研生产体系。拥有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泵性能试验室、液体动力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室、全箭动力系统试验台、液体推进剂研究中心、国家泵工程技术中心、低温技术研究中心、密封件研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形成了以设计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制造及工艺技术、试验及测控技术为代表的军民共用平台。

  航天六院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流体技术、燃烧技术、特种泵技术、特种密封技术等特色技术为依托,开发并形成了特种泵阀、热能石化装备、化工生物装备、液体传动、流体计量、印刷包装设备、环境工程、特种化工、氢能源等主导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服务于国家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化工、消防、环保、工程机械等领域。

  航天六院的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属领先地位,产品不仅实现了系列化和专业化,而且走上了从设计、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工程化良性发展之路。特别是他们研制的容积为u01123及110m3以上的立式结晶技术,国内目前尚“无人能及”,近两年随着110m3、178m3、220m3至360m3结晶机的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一次次震惊了国内生物化工界,也确立了他们在本行业的领先地位。产品获得9项国家专利,并获得陕西省国防科技一等奖和科技成果奖。这种技术研发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粮食加工行业的科技进步。航天六院的民用产品开发研制,’在促进科技进步和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创新推动航天技术成果转化

  航天六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加速航天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高技术领先作用。他们按照“核心企业带动,重点项目引导,关键技术支撑,全院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将航天技术向民用产业转化,形成了围绕液体技术、热能燃烧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集群。

  通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已初步形成“以航天技术为支撑,以重点项目为基础,以上市公司为龙头,以装备制造业为引导,流体技术和特种技术产品互为补充、互动发展”的产业布局。航天六院发挥燃烧与传热、流体与气动力学、材料与先进制造、低温与真空特种密封技术特色和优势,通过技术转化和延伸,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能源交通等高新技术装备为市场牵引的产品体系。重点培养和发展了流体机械、热能工程、光电一体化三大核心产业板块。

  航天六院生产的“华宇”消防泵,在借鉴国内外高低压消防泵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技术,解决了在高转速下常规消防泵难以解决的气蚀和密封问题。最大特点是变流稳压,即泵从零到所需最大流量范围变化时,其扬程变化在5%以内,且小流量或零流量时不超压,确保消防工作的正常进行,大大提高了消防效率和消防人员的安全可靠性。泵上所用驱动电机为普通电机,不需变速,这是我国消防技术的重大突破。他们研制的系列消防泵在国内属首创,其性能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成为新一代消防车的理想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其主要场馆“鸟巢”、“水立方”、老山自行车馆等场地的726台套消防泵,就是航天六院生产的。就连丰台垒球场等安装的智能Ic燃气表,也出自航天六院之手。高科技、人性化、洁净方便舒适的奥运环保生态厕所,仍是航天六院研制的。此外,这些产品还应用于北京国际机场新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新址等重点工程项目。

  奋力拼搏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石油是工业的血脉,过去我国石油的运输主要靠公路、铁路、航运等方式进行。利用管线运输,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实现安全性高、环保作用大、自动化程度高。尤其是长距离管道天然气运输,更是解决了易燃易爆的难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

  过去我国石油运输管线的泵阀主要靠国外进口,而今大规模的石油运输,西气东输,航天六院的核心技术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他们利用自己试验、仿真、计算等独特条件,快速攻克技术难题,开发研制出了输油泵机组。一举打败了由美国、德国、瑞士长期垄断的产品,实现了与中国石化集团的良好合作。航天六院生产这种长输管线输油泵,是工业循环系统中的关键产品,其性能具有自和自动冷却的特点,且不易堵塞。循环效率也从70%提高到80%,节能25%~30%,使用寿命从过去的8年延长到20年左右。

  航天科技心得体会范文2

  在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中国航天人不仅取得了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伟大成就,也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下统称“航天精神”)。广大航天工作者坚持以国为重、诚信为本、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用智慧和汗水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一个个奇迹。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挑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决策。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以钱学森、任新民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创建之初,国家科技基础薄弱、条件简陋,又面临西方的技术封锁、苏联中止援助等困难,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刻苦攻关。老一辈航天人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为国争光”的口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相继实现了中近程地地导弹、“两弹结合”、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划时代的壮举,打破了美苏等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回收成功;远程火箭向南太平洋发射成功;一箭三星发射成功;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掌握了运载火箭捆绑技术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技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军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我国航天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生产体系。支撑并推动着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航天人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的航天精神。上个世纪80年代,航天工业部党组把航天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1999年,中央在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专家时,将研制历程中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9月21日,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有史以来国家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性最强、风险也最大的跨世纪工程。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首次发射成功,并于次日安全返回;2003年,“神舟五号”实现载人首飞。在这么短的时间,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靠的又是什么?靠的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可以看出,航天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和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实践性,反映了不同时期航天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航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当前,全党全社会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关系?简单地说,航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统一、根本一致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具体体现。

  航天精神彰显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对于航天人来说,祖国的需要就是人生的选择。航天人始终以献身航天、科技报国为己任,把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在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历经万难,辗转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有造了一辈子中国“星”,先后主持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在耄耋之年依然坚守航天第一线的孙家栋;有潜心钻研技术,夜以继日,埋头不息,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技术带头人罗健夫;有在火箭发射出现故障的危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两次冲进残存剧毒燃料的火箭贮箱排除故障、最后壮烈牺牲的技术工人魏文举。正是这样一批人前赴后继,舍家为国,用生命诠释着爱国精神。如今,“以国为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已成为航天精神的价值核心,成为每一位航天人的行动标尺。

  航天精神彰显了立足岗位、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敬业是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是因为航天人始终把履行职责作为崇高使命,扎扎实实工作,默默无闻奉献。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信自强的精神追求。航天事业起步时,有人讥笑中国:“中国人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还搞导弹!”航天人“人穷志不短”,鼓足干劲,加班加点。针对技术瓶颈,大家找准定位,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分析问题、研究机理、吃透规律,通过优化设计、性能试车和仿真试验等方式,反复验证和改进,硬是靠自己的双手把导弹研制了出来。二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航天事业发展规划,在量力而行中努力奋斗,在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中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使中国航天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办大事”。三是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作为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航天型号研制具有高风险性和挑战性。对航天人来说,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历史一再告诉我们,“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惟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惟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真正的失败是败而失志、一蹶不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次成功都来自从失败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四是超越进取的创新意识。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的因子渗透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航天精神彰显了严慎细实、以质取信的诚信精神。作为航天企业,诚实劳动、信守承诺、打造高品质的航天产品是我们履行神圣职责、赢得市场的安身立命之本。这种诚信精神体现了航天人尊重科学规律、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行为,是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是航天产品高质量、高可靠的有力保证。经过多年实践,航天事业积淀了深厚的质量文化底蕴,它融合了航天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集团公司把诚信建设与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相挂钩,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不仅追求最终产品的“零缺陷”,更追求第一次就达到“零缺陷”;坚持预防为主,确立了“三不带”原则(不带故障出厂、不带疑点转场、不带隐患上天),认真开展“双想”(质量回想、事故预想)活动,查漏补缺,消除隐患;推行以“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来追求产品高质量、管理高效率、发展高效益。

  航天精神彰显了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友善精神。航天工程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科学领域广泛,参与单位和人员众多。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工程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参与其中。只有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才能将最优势的力量、最宝贵的资源凝聚在一起。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和重大转折关头,航天人都提倡讲大局、讲原则、讲风格、讲团结,提倡互谅互让、主动支援、主动担责,引导科研人员牢固树立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一盘棋”思想,培育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工程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正是依靠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精神,我们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一代人干成了几代人的事”的壮举。

  航天精神是建设航天强国的不竭动力

  在航天精神的推动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航天强国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圆航天梦,我们仍然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文化,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坚定政治信念,强化责任担当。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航天梦是党和国家赋予航天人的历史责任。当前,我国航天事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天强国,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为己任,不断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努力构筑以洲际战略核导弹为标志的国家战略安全基石,圆满完成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切实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航天科技心得体会范文3

  4月9日,柬埔寨首相洪森一行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和中国驻柬埔寨大使潘广学的陪同下,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访问。

  洪森一行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五院和卫星总装测试厂房,并对正在研制测试中的多个卫星型号进行了近距离观摩和了解。对正处于测试中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实物,洪森首相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参观结束后,洪森表示,很高兴也很荣幸参观中国航天的最新技术成果,他希望双方进一步深化交流、加强合作。他预祝集团公司承担的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任务为代表的各项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雷凡培表示,中柬双方航天领域合作有很深的积淀,双方先后签署了卫星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柬星一号通信卫星在轨交付项目的框架协议。他相信通过此访,洪森首相一行能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了解集团公司的整体实力,更好地推动双方航天领域合作,将柬星一号项目打造成为中柬两国高科技领域合作的典范。(杭文)

  黑花江将建北斗导航产业示范园

  3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集团公司将与黑龙江省在卫星应用产业领域,共同建设北斗导航产业示范园、现代农业信息体系,联合打造国内一流地理信息企业。除此之外,双方还将在高端装备制造及技术开发领域、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平台建设及产业合作、产学研联合与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其他产业领域的合作等方面加深合作。(杭文)

  中国将与联合国联合召开载人航天技术研讨会

  由联合国外空司(UNOOSA)发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的载人航天技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9月在北京召开。该研讨会是联合国空间应用项目框架下的“载人航天技术倡议项目(HSTI)”的一部分,旨在推动全球载人航天领域技术合作。

  HSTI是UNOOSA在联合国空间应用项目框架下于2010年建立的项目,曾于2011年11月在马来西亚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专家会议。此次北京研讨会是上次航天技术专家会议的进一步延伸,主要目的是:交流在载人航天飞行和空间探索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计划,建立对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的共识,增进微重力研究与教育的能力建设,探索新兴国家参与空间探索活动的合作机会。此次会议还将讨论在HSTI框架下开展合作的机会,以促使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应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航讯)

  神舟十号飞船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3月31日下午,神舟十号飞船顺利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场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飞船的进场,标志着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全面展开。

  神舟十号飞船等飞行产品已按技术流程完成了研制、总装和出厂前测试工作,质量受控、功能性能满足要求。用于发射神舟十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正在按计划进行出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行状态良好,工作正常,具备执行任务条件。(航讯)

  2012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颁奖

  3月25日,由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的2012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颁奖大会暨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座谈会在北京航天城召开。会上,中国航天基金会对2012年度获得“中国航天基金奖”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医监医保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704所精确制导与遥感技术研究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四部一室等15个先进单位,方旭来、郭玉明、郝冠军等216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杭文)

  我国探空火箭首次完成空间环境试验任务

  4月5日凌晨5点45分,我国首次以探空火箭为载体的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在中科院海南探空部获得圆满成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41所研制的天鹰3E探空火箭成功发射,火箭搭载的科学探测载荷设备成功获得了有效的探测数据。

  天鹰3E探空火箭是用于搭载有效载荷、进行“临近空间环境探空火箭探测与试验技术项目”第一次空间物理试验与探测任务的探空运载火箭。本次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以天鹰3E探空火箭为载体,搭载了朗缪尔探针、双臂探针式电场仪和金属钡释放装置等三种科学探测仪器,并在200千米附近的电离层中释放金属钡粉。试验获取了电子、离子和空间电场不同高度垂直分布的原位探测数据,观测到了钡云扩散、漂移和演化的整个过程,对低纬度空间垂直分布特征及近赤道区电离层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飞行试验是我国首次以探空火箭为载体的一次空间科学主动试验,标志着我国利用探空火箭开展空间探测和科学试验再一次取得了重大突破。(杭文)

  新型遥感卫星公用平台研制稳步推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日前顺利完成了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原理验证结构整星振动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平台的静力和动力特性均满足设计要求,这意味着全新设计的星体结构顺利通过“大考”。

  据悉,该平台结构设计灵活,可扩展性强,能够满足光学载荷、SAR载荷等多种载荷的需求。该试验的顺利完成,为平台原理验证结构的研制画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后续首发星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航讯)

  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正式完成在轨交付

  最近,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正式完成在轨交付。这是中国航天出口的第一颗在轨交付的遥感卫星,实现了我国遥感卫星出口零的突破。

  2012年9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今年3月初,中委双方签署了卫星在轨验收评审会会议纪要。这标志着委内瑞拉遥感卫星正式完成在轨交付。双方认可,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寿命从收取第一幅图像时算起,即2012年10月1日。后续,中方将根据委内瑞拉国内地面站的土建工作进度,完成地面应用系统的正式交付。此后,中方还将支持委方进一步做好卫星运营和数据应用相关工作。(杭文)

  航天科工亮相西班牙国土安全展

  3月13日,第四届西班牙国土安全展在马德里拉开帷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作为中国唯一参展企业,携安保科技产业主要产品参加了展览,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展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让世界更安全”为参展主题,从安保科技、国土安防、应急反恐、灾害监测、无人机应用体系以及信息安全等六个主要领域系统全面介绍了集团公司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的雄厚技术实力以及自主创新的特色产品。(航讯)

  航天科技心得体会范文4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最终的第三步――2022年前后将建成的在轨运营10年以上的中国空间站。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王忠贵看来,这些成就绝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载人航天征程的新起点。

  这位1961年生于内蒙古的航天人,曾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技术局副局长、局长,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

  他长期从事航天测控总体和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工作,在测控通信、航天工程总体设计等领域的学术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有较深造诣,是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和探月两大工程的飞控技术带头人。

  2008年、2009年,王忠贵分获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探月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

  在伴随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18年里,他参与并见证的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还有中国一日千里的基础制造业和信息化产业――正是整个国家的支持和发展,才造就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独一无二的发展速度。

  日前,《望东方周刊》专访了王忠贵,解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央决策和人民支持成就载人航天

  《望东方周刊》:你从事载人航天工作十余年,如何看待中国在这个领域不断取得成功的原因?

  王忠贵:我1997年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开始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工作。这些年,先后参加和见证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历次任务。担任交会对接任务论证组组长,组织了总体方案论证,明确了研制“天宫一号”作为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3艘飞船对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方案。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有很多感受。

  一是中央的战略决策和有力支持是工程顺利实施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始终关注工程进展,“三步走”战略每一步的实施和重要节点,中央都要专题听汇报、研究部署。正是中央的正确决策和有力支持,才使我们坚定信念、攻坚克难,调动各方力量,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二是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工程发展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无论是国家部委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老科学家还是在校学生,无论国内民众还是海外侨胞,对工程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些关心和支持是我们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事业心强、勇于创新、成长快。经过22年的努力,我们攻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科学的重大工程管理体系,突破和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三大载人航天关键技术,培育了载人航天精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综合效益,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特别可贵的是,在工程实施中,我们在战略层面抓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工程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实现了航天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

  只有立足创新才能赶超国际

  《望东方周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没有外部帮助的情况下起步发展起来的,初期在国产化方面有哪些主要困难和挑战?

  王忠贵: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开始就立足自主创新,加强总体设计,积极推动国产化。当时面对的主要困难,一是载人航天对性能要求高,而国内基础相对薄弱;二是载人航天对可靠性要求高,而国内部分产品质量相对不稳定。

  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设计和制造出总体性能好的飞船,为此采取了一些办法和举措。一是确定合理的工程规模、进度和指标。既有较高起点以实现后发优势,又不盲目求大、求快、求高。

  二是加强总体方案优化设计和递进发展。以一型飞船为基础不断完善,完成单人单天、多人多天、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不同阶段的任务,每一阶段都有前一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这种递进式发展保证了设计和工艺不断成熟,质量和可靠性不断增长。

  三是始终突出自主创新意识。得有自己的认识,不能照搬照抄别人。只有立足国内自主创新,才能面向国际,赶超国际。

  另一个最大挑战是如何保证质量和可靠性。一靠工业基础和大协作。国内材料、电子、机械、纺织等相关行业全力提供配套支持,针对我们的需求进行研制攻关,并为我们筛选性能最好最稳定的产品。例如“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面料,就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全国多家纺织企业为工程专门研制的。

  二靠工程设计。我们的飞船、火箭在关键部位采用了大量冗余设计,降低了对特定单个元器件的要求,确保了整体质量和可靠性。

  三靠工程管理。载人航天的管理体系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极其严格,狠抓质量问题归零,狠抓可靠性增长,最大限度地把问题暴露在地面、解决在起飞前。

  《望东方周刊》:现在我国已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能独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的国家之一,其中关键因素有哪些?

  王忠贵:我认为,自主创新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和根本途径。自主创新要选择合理的路径和优化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瞄准世界先进技术,实现整体性能优化,体现中国特色,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

  所以,在最能代表载人航天基础能力的载人飞船上,我们直接从三舱段飞船搞起。“神舟”飞船不但具备“联盟”飞船的功能,而且还有轨道舱留轨利用能力。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轨道舱还能够留在太空继续运行,完成各种空间科学试验。

  这一自主创新,大大提高了“神舟”飞船的综合效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神舟”飞船日趋完善,不但可以运送航天员和部分有效载荷在天地间往返,还具备了支持空间出舱和交会对接的能力,其基本设计从早期突破技术的阶段一直可以使用到空间站在轨运营甚至更长时间,这就是合理选择技术创新目标带来的好处。

  自主产品经受住了考验

  《望东方周刊》:前面你讲到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要靠工业基础和大协作。我国的工业基础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什么样的有效支撑?

  王忠贵:工业基础体现在设计和制造上,核心是国产化。在重视发展路径自主创新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飞行产品和地面设备国产化工作。事实上,没有关键部件、元器件、大型试验设备的国产化作支撑,重大科技工程就很难谈得上自主。

  在系统体系设计上,我们把提高国产化水平作为大系统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工作。如即将建成的海南发射场,其信息化网络体系,包括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磁盘阵列、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几千个信息节点,从顶层设计上立足国产化,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在国内各主要信息厂商积极参与下,目前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在飞行产品研制上,实现特定功能的单机是飞行产品研制的重要环节,其国产化水平十分重要。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对接机构和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是关键设备,技术复杂、难度大、可靠性要求高,是引进还是自研,起初意见各异。最后我们统一了意见,决定自主研制,因为只有突破了这两项关键技术,才能说真正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

  最终,我们自主研制成功了能够在一两秒内完成几十个联动控制动作的交会对接机构,自主研制成功了满足高精度、轻质量、低功耗,适应严酷工作环境条件的交会对接测量敏感器,确保了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地面设备设施上,为了测试交会对接机构,我们建设了大型的六自由度综合试验台。当时俄罗斯专家认为,中国建这个台需要三年,而调试好需要更多时间,认为应该引进。但我们下定决心自己干,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集智攻关,在设计和工艺上取得了多项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被专家评价为世界水平最高的综合试验台。

  在信息体系建设上,载人航天工程十几万人的研制队伍、上千家参研参试单位、遍布全球和太空的设施设备,相互联系紧密复杂,呈现出鲜明的巨系统特征,研制建设和飞行任务过程中的信息化十分重要。同时,信息技术还提供了工程设计、验证的新手段,通过模拟仿真将大量问题由后验发现改变为先验发现,加深了我们对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了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例如,交会对接任务中,我们和联想集团共建了载人航天总体仿真实验室,对“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交会对接的飞行控制,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计算和复核。联想提供的国产高性能服务器集群连续进行了长时间高密度的航天动力学计算,工作站网络也同步完成各种参数动态设置和可视化计算等工作,有效地预先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各系统配合的协调性,确保了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这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基础的快速发展,满足要求、可供选择的国产高性能产品越来越丰富,性能优势、服务优势越来越明显。自主产品已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各种复杂的重大工程中经受了全面考验,能够更大程度地满足航天产业需求。

  载人航天必然向深空发展

  《望东方周刊》:目前很多声音认为,我国也应该学习国外,通过产业化推进科技创新而支持载人航天工程这类高技术项目。你如何看待载人航天的前景和挑战?

  王忠贵: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航天产业2013年销售额已达3100亿美元,是10年前的近三倍。其中,在通信广播、地理信息、导航定位等产业方向,航天技术都是相关产业圈的核心,产业化和科技创新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与此同时,近年来,传统的航天工业、主要是火箭和航天器制造业,还出现了马斯克这样的新参与者,从资金来源、技术思路、管理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世界航天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目前,载人航天由于门槛比较高,可靠性要求高,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还主要是各国政府主导,同时带动整个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

  随着航天技术日趋成熟,产业化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一定会促进载人航天向更高、更远、更经济、更安全、更快速的方向发展。我认为,近地空间服务和应用市场,采用重复使用技术、机器人技术并部分引入一些商业化运营模式,不断降低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本,已成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现实而迫切的需求和主要发展趋势。

  近地空间载人航天技术日益成熟后,载人航天向深空发展是其必然逻辑和内在规律。国际空间探索协调组的全球探索路线图中,提出了以近地空间为基础、火星为终极目标、月球与小行星为过渡性发展目标的目标体系,基本能够代表当前各主要载人航天国家的认识和看法,反映了载人航天发展的整体方向和趋势,载人航天走向深空只是迟早和快慢的问题。

  航天科技心得体会范文5

  自首届航空节开始,笔者连续四次参加了这项活动,每次活动总能给人带来新内容、新气象。从航模科普工作室的建立,到各类航模竞赛的开展,再到校外航模辅导员的引进,以航模为基础的航空特色教育逐渐走向深入。本次南磨房中心小学的航空节,航空文化的氛围更是浓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长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学校正从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向注重学生兴趣与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转变,特色教育成为很多学校致力建设的重点方向。而集科学、实践等于一体,以航模为代表的科技目则是很多学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首选。然而,师资力量匮乏、缺少经验丰富的科技老师成为困扰很多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主要障碍。

  在南磨房中心小学,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航空节当天,开幕式上精彩的飞行表演以及以班级为单位的“大航模”比赛结束后,同学们很快就投入到学校开设的学生自主选择体验活动课堂中。在总共16个项目的课程中,既有我来做飞机、纸飞机梦、乐高玩具搭建飞行器、简易飞行器――竹蜻蜓、降落伞、航空小实验――小火箭的制作等模型制作实践课,又有模拟飞行、感受风洞、航空小实验――气球火箭、航空食品小达人、航空礼仪、航空安全等体验与实验课,还有画风筝、“飞”字探寻、创意飞机画、学画航空标识等将航空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

  航天科技心得体会范文6

  2016年10月31日,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俄科学与创新理事会联合主办的工业互联网国际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议主要聚焦在工业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分享、协同和创新作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会上表示,智能经济时代, 人类必将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价值追求。我们要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建设为依托,以科学精神与务实合作为前提,以相互帮衬、互利共赢为基础,在迎接智能经济时代到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三朵云”上线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于2009年提出了“云制造”的概念,并于2015年成立了航天云网公司。作为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自去年6月中旬上线以来,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特别是今年4月初,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通过航天云网430亿元业务需求,吸引了众多供应商参与,不足两个月成交额就突破25亿元。

  高红卫介绍,航天云网核心价值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让散落在社会上的千万个创新创业者很方便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创新创业资源与环境;让固化于千万个企业中的同质化资源进行网上横向整合,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让有志于垂直整合的行业领军企业在网上找到心仪的合作对象;让渴望冲出国门的企业和企业家在网上找到一条更容易“走出去”的绿色通道。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高科技工业企业,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积淀。“航天云网实际上是航天科工集团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发挥作用的窗口和载体,它已经在航天云网大云的体系上建设了三朵云,第一个是服务于航天科工自己协同制造所需要(包括自己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内部网的专有云,第二个是服务于社会化企业包括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一些技术和服务的公有云平台,以及在2015年年底上线的国际云,实际上既帮助了中国企业往国际化上发展,同时也把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引入国内。” 航天云网天智公司总经理柴旭东对记者表示。

  目前中国航天云网主要包括“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三大核心业务,“云制造”平台,需求方可以免费需求,从超过4万个服务商中优中选优,找到心仪的服务商;服务供应方可以服务能力,浏览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试验、计量检测、产品等各类需求热点。“创新创业”主要是为广大创业者、投资者提供服务。2015年9月,航天云网众创空间平台正式上线。在众创空间平台上,用户可以浏览推荐项目,申请融资路演;如果需要创业咨询,几十位业界专家可以为创客们提供20多种行业的创业咨询服务。

  航天云网不仅是提供渠道的媒介和提供交易机会的中间平台,其核心价值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以云制造为核心、以生产为依托,采用开放的技术体系、开放的商业模式和低成本高效的管控与支持体系,形成一个“有照料的生产超市”。

  与互联网融合的创新实践

  在全球工业化的浪潮再次来临的时候,中国制造业也开始拥抱互联网,并准备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柴旭东表示,“我们实际上采取了类似于消费互联网的一种模式,围绕适应互联网经济尤其是已经逐步开始的共享经济模式,在企业层形成制造资源和能力的共享与网络效应,为企业能够通过网络使得产品和技术配置实现交易、并能充分使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换句话说,航天云网就是构建起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为基础、以生产为桥梁、以智能制造服务为核心、以大数据服务为支撑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

  举例来说,贵阳食品企业“老干妈”每天生产250万瓶调味品,每瓶都需要喷上唯一的二维码。企业想对每一个二维码进行防伪追溯,并将追踪体系的成本降低至每瓶1分钱,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合作方。通过航天云网了相关信息后,立即得到山东一家企业的响应。

  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急需研制一款波峰焊喷嘴,但这种产品对材料和安全性要求极高,通过航天云网信息后,也得到某大学专家提供的解决方案。

  上线以来,航天云网还与江西、贵州、四川、辽宁、浙江、黑龙江等地政府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互联网+特色产业”支撑平台建设。江西航天云网作为江西省“互联网+江西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单位,打造了首个服务于江西省企业全产业链条、全生产过程的生产业平台,并建设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家具制造”行业云平台“康居网”。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尤其是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两化融合和制造领域相结合的技术,来带动商业模式和管理的创新,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柴旭东说。谈到航天云网的创新之处,他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技术创新,用最新的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制造资源在云端事先共享,按需服务,支撑在云端的按需使用和相应的协作协同。它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以用户为核心,实现人、机、物、环境、信息深度融合,构建在云端实现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不同层次的互联化、服务化、个性化、定制化和柔性化,这是智慧制造的一种新手段。在这样的技术创新的支撑下,在云端重构一个新的产业业态,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力协同和利益共赢。以云制造为核心,推动国内国际产业资源能力的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聚合创新创业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和创业相结合。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航天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