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荟|毕业生经验分享·留学篇[留学知识分享博主排名]
光 热 荟
毕
业
专
访
SUMMER
这一期我们采访了三位对留学的准备工作有丰富经验的师兄师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关于留学的经验分享吧!
本期经验分享者
顾展铭:18级哲学本科,牛津大学哲学硕士项目(BPhil in Philosophy)
宋冬雪:18级哲学本科,香港大学环球管理硕士项目(HKU Global Management)
熊小宇:18级PPE专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硕士项目
(排名不分先后)
PART 01 前期准备
是因为什么选择了留学呢?
顾展铭:
因为我对分析哲学比较感兴趣,并且想尝试走一下学术道路,而国外哲学系的分析哲学氛围总体上比国内更浓厚一些,所以我选择了出国。不过当时由于疫情,我在出国和保研之间纠结了很久,但仔细考虑之后,我还是坚持了原先的选择。
宋冬雪:
1.体验不同的培养体系
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就已经有了留学的想法,因为我有很多初高中同学都在国外读书,我的高中也实行非常自由的、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所以会产生体验国内大学的生活后留学去体验不一样的培养体系的想法。
2.个人兴趣
经过在大学的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我发觉自己对哲学这类纯理论性学科实在是兴致缺缺,而更偏向于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强的学科,由此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
3.综合考量
以我当时的GPA,我认为自己保研希望不大,跨专业考研希望更渺茫,而留学跨专业申请相对容易,再加上我父母更支持我留学,我也想到如果不出国读研以后可能不会再有在境外长期生活的机会,综合考虑后决定了出境留学。
熊小宇:
选择出国为升学方式,是大二的我尝试调整自身学习生活所做出的努力。我发现自身能力与诉求和人大所提供的教育与环境不匹配,并担心这种矛盾延续到研究生阶段。
具体而言,有三点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一是我的个人能力与一些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不适配。就个人而言,我自认不擅长记忆,所记忆的知识要经过长时间的理解和消化。我比较舒适的学习过程是先做一些前期预习,再通过上课和课后练习/阅读反思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将外在的条块知识点转化为自身的树状知识体系。但这种细碎功夫显然无法同时跟上总共二三十学分的所有课程的进度,自己也为了应付课程进度,丢掉了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双双滑坡。因而,我希望在国外能够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批判性学习,寻找适合自身学习方法和认知框架的教学方式。
二是我与被设定的理想学习成果不适配。就保研出国两个升学途径中的考核而言,经济学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但是无论是PPE课程设置还是经济学院的课程设置中都找不到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课程。由于这一能力需要学生主动去学去练,我由于不主动加之不在经院没有足够的学术人脉,导致我的这一能力直到写就毕业论文才初步培养出来,但是似乎这已经为时已晚。就个人而言,我的兴趣更偏向“经世致用”,希望有更多了解中国与国际现状的调研机会或者文本研究机会,但苦于无人指路,这些也只能停留在想法阶段。国外相对而言有更多成熟的职业导向的项目,并且据官网介绍会有写作辅导、面试辅导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一些项目可以以实习报告替代毕业论文。因而,我更倾向于在国外读硕,从而保障自身尽可能少地受到学术论文的叨扰而专注于实习。
三是个人希望换个环境给自己一些压力。国内大学虽然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基本没有太大的支持,但是打造了一个相对平价、便捷、舒适的大学生活环境。在人大这个温暖港湾停泊了四年的我不免有些松懈。我大二时学分绩较差,最好的结果是留在人大,因而不免担心大二时的进取心的下滑会延续到研究生阶段。因而,我希望升学到国外大学这一完全陌生的环境,拓宽眼界,广交好友,找找青春,找找动力。
以上是我回望大二,总结出的三点为何出国的理由。目前看来,想的还是偏向于课堂内的方面,似乎是有些偏执了。
PART 02 信息收集
怎么搜集留学申请相关信息?
顾展铭:
国外哲学专业的院校排名一般不看QS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国际排名,相对来说更权威的排名是Philosophical Gourmet (www.philosophicalgourmet.com)。需要注意的是,里面的排名评估的都是各个学校的博士项目。在这个网站2017年的报告中,专门有一页提到了一些比较好的硕士项目,可供大家参考。在Daily Nous和Leiter Reports等网站上也有硕士项目相关的建议可供参考。
宋冬雪:
英国和香港的大学的官网都有很详细的专业介绍和申请条件介绍,直接搜索大学名称就能搜到官网。申请者学科背景要求、成绩要求、语言要求、文书要求、课程设置、毕业生去向等等,看完这些就可以大致了解自己可以申请的专业。
IC和UCL的专业介绍页面还有在读生的个人信息简介,在这个界面可以和在读生网上聊天,了解专业的更多细节(没有探索过其他学校官网是否有该功能)。英语阅读速度比较慢的话可以下载自带网页翻译器的浏览器(我用的是星愿浏览器),可以把网页内容翻译成中文,节省浏览时间。
如果对自己的条件还不太确定,微博的博主 @崔钟博汶 上有很多申请英港新的学生的选校定位、个人背景、offer、reject投稿,可以根据关键词搜索自己想要的内容。
因为没有相关的经验,而留学这种大事仅靠自己准备总是会惴惴不安,我选择了签约某大型留学机构。比较幸运的是我分到的老师都很负责,会经常和我沟通,push我的进度,及时反馈我的疑问。
不过即使有中介,自己也需要查找资料评估中介的方案,因为中介老师往往会同时负责很多同学的留学申请,难免会出现纰漏,还是自己再确认一遍会更安心一些。
如果你是个行动力强、信息搜集能力强的同学,自己准备也完全可以,因为中介做的工作其实只有三项,选校定位、写文书和填网申,其中只有写文书需要辅助,其他两项完全可以自己完成。
熊小宇:
我很幸运地在外联工作中结识了在某留学机构任职的朋友,并在签约后逐渐与机构中一些积极有为的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当的友谊。让我感到愧疚的是,我由于自身消息闭塞,加之拒不采信知乎等人均哥大的平台上的各种说辞,从而几乎将所有信息搜集与整合的任务都交由了她们。这让顾客是上帝成为现实,同时让给她们的工作造成了一些麻烦,但最后我还是申到了满意的几个项目并做了一些幸福的选择。
我想说的是,这个板块我没有什么能分享的。申请季中来源于无知与不确定性的焦虑太多太多,我也不断地听说周围人有不好的体验。找到负责任的大中型机构&工作室中的负责任的申请导师能让申请季少一点煎熬。
PART 03 专业定位
怎么选择具体的
国家地区、大学以及专业
如何确定细分领域?
顾展铭:
具体来说,对于分析哲学的硕士项目而言,从地域划分的话大致有以下几种选择:北美、英国、欧洲、香港(这当然不算出国);从项目性质划分的话,有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两种选择。
1.北美
北美的话,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博士项目。但是申请哲学博士难度极大,如果基础不够扎实的话,先读个硕士应该是更好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北美拥有顶尖哲学博士项目的院校一般都没有比较好的硕士项目。衡量一个“好”的北美哲学硕士项目的标准一般是:
(1)有没有足够的费用资助;
(2)有没有能力将培养的学生送到顶尖的博士项目中去。
北美比较好的哲学硕士项目如塔夫茨大学、西蒙菲莎大学、德州理工大学等等,都是(两年)授课型项目,致力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帮助他们申请到理想的博士项目。
2.英国和欧洲
不同于北美,英国和欧洲都不允许本科生直接申请博士项目。英国的特点是硕士项目一般不提供资助,经济成本比较高。英国哲学博士项目比较好的学校也同时开设较好的哲学硕士项目,如牛剑、圣安、爱丁堡等等。英国的授课型硕士一般是一年(牛津两年),研究型硕士则一般是两年。
欧洲一般都是授课型项目,有些项目带资助,有些项目不带资助,但欧洲学校学费不会很贵,经济成本一般不会太高。我了解到的好的哲学硕士项目有中欧大学、慕尼黑大学、萨尔茨堡大学、提契诺大学等等。
3.香港
香港的话,港大、港中文、岭南都有很好的哲学硕士项目,并且提供的资助也很优厚。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校的哲学硕士项目都是研究型硕士项目,同时每年招的人不会很多,如果提交的论文方向与系里教授的研究方向不是非常贴近的话,一般是不会录取的。
择校需要浏览各种信息、考虑诸多因素,是申请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麻烦的环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同,以上只是我个人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并且仅限于分析哲学项目,仅供大家参考。
宋冬雪:
总的来说,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我更看重留学国家的治安和疫情情况。治安方面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和巴尔的摩等地就是出名的犯罪率高,疫情方面目前控制得相对还行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就是新加坡和香港。有相同顾虑的同学最好提前做好功课,多权衡各项指标。我在选择专业时更多考虑的是就业需求,如果是有志于深造的同学可能还是要更多考虑专业实力,在这方面英美学界的确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1.国家地区
在留学目的地选择方面,我一开始的留学目的地其实只有英国。我父母因为担心美国的治安问题,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我去美国,而香港在2019年那段时间也因为某些原因社会非常混乱,英国相对更安全。但是在去年下半年申请季开始后,英国的疫情突然严重,而彼时香港的疫情控制得较好(当然没多久香港的疫情也失控了),学制与英国相同,申请条件也相似,又考虑到在香港参加国内企业秋招春招更方便,我加申了香港的大学,留学目的地也改为了香港。
2.大学选择
人大的学生如果有高GPA,申请英国的G5,香港的港大、港中文和港科就基本够了,低GPA再多申到英国的王爱曼华也基本够了,个人认为再往下申意义有限,我只申了英国的IC和UCL及香港的HKU和HKUST。
3.专业选择
在专业选择方面,我一开始就决定了要跨专业申请,但是因为没有数理背景,我只能从教育、人文、社科、商科这四类专业中选择。选择商科是因为我准备毕业后直接就业,而商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和实习机会都更丰富,management这种泛商科专业课业更轻松,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实习。
熊小宇:
第一部分我所说的三点原因简要说明了我自身的情况为何适合于出国留学。而我的这些条件和诉求自然地导出了我的择校观念:
我希望申请的硕士项目应为两年学制从而给我足够长的异域学习体验,是就业导向的从而助我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并提供就业的支持服务,是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学府从而有更多机会遇见负责任的老师和享受愉快的学习体验。此外,我自身倾向于就读经济与政治方向的项目,因而选择申请的是经济与公共政策两类硕士项目;我倾向于回国工作,因而项目是否是STEM并不在考虑范围内;我倾向于去较远的地方读书,因而主申英美。上述的六个条件限制下,符合我背景条件的国外硕士项目已在10个以内。
总之,申请项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自己多方面的条件和意愿,在项目信息全网公开的情况下,择校第一步是能将自己的想法确定下来,就像项目是如何在官网上介绍自己的一样。
PART 04 材料准备
怎么准备英语成绩
和相关申请材料?
顾展铭:
对于哲学申请来说,最重要的一定是你的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以下简称WS)。WS是一篇正经的学术论文,你需要在这篇论文中展现出你的学术能力,尽量体现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其次重要的是推荐信,一般是两到三封。
再次是个人陈述。对于北美的哲学硕士项目而言,绩点高并不会带来太大的优势,即使你本科满绩但WS不行,你也很难被录取;但如果你WS写得很好,那么即使你绩点很低,你也有很大希望被录取。英国可能对绩点会更看重一些,一般会设一个门槛,但只要过了门槛值之后,再高的话一般也没什么优势了。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研究型硕士来说,和WS一样重要的还有你的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以下简称RP)。在RP中,你需要较为详细地论述你希望在将来研究的方向和具体问题,同时需要写相关问题的文献综述和你目前的思路和想法。有些学校的研究型硕士项目会有面试环节,面试老师就会问有关WS和RP的问题。
同时,你要确保你想申的哲学系中确实有可以指导你的老师,否则申请就失去了意义(一些学校,比如港大、剑桥,要求在申请前就去和心仪的导师联系,包括讨论RP等等,需要特别注意)。
至于托福雅思和GRE等标化成绩,一般也是过了项目的门槛就行,并不会分数越高越有优势。我的建议是尽量提前准备,短时间内高强度学习,尽量一到两次就解决战斗,千万不要把战线拉长。因为疫情,我当时托福考试接连被取消三场,一直到大四上学期十月份才考,很影响心态,希望大家可以尽量避免这类事情。GRE近两年由于疫情一般都不要求提供成绩,但之后还是要以申请学校的具体要求为准。不同学校要求的申请材料会存在差异,需要逐一确认。
宋冬雪:
1.成绩方面
申请英国的大学时最有竞争力因素的就是高GPA,英国所有的好大学都有成绩门槛,这两年因为申请英国的人越来越多,据说一些竞争激烈的专业还会进一步考察专业核心成绩。
而香港的大学会更偏好好大学的申请者,所以人大的同学申请香港有很大优势。其他的如科研经历、实习经历、推荐信等,除非具有极高的专业和国际认可度,否则都只是锦上添花,起不到更大的作用。
英国申请不太看重实习经历,香港会更重视实习,很多香港商科的申请者的标配都是三段实习起步,但我只有一段实习也被录取了,所以可能实习的权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语言成绩只是一个门槛,只要达到申请专业的总分和小分要求即可,不需要再往上刷分。其他标化考试如GMAT和GRE则是分越高越好,但是达到一定的高分区间后边际效应也会递减。雅思的参考书有一套《剑桥雅思》就基本上够了,知乎和B站上都有很多学习经验分享,选择合适自己的即可;某宝上也可以购买批改作文及和外教练习口语的服务。但如果自律性较差,还是建议报雅思培训班,这样就不用自己找资料,还有班主任天天监督学习进度。
推荐一个知乎答主 @Alison,她分享的经验和培训班老师教的技巧有很大重合度,可以作为入门参考。而对于需要考GMAT或GRE的同学,我强烈建议先学G再考雅思,因为经过G的阅读练习后,做雅思阅读会更容易上手。学GMAT做一本OG就足够了,这是GMAT官方出的参考书,里面详细解析了题型和解题技巧,还有足量的练习题。如果自律性差则依然建议报班。
2.文书方面
文书非常重要!
除了成绩以外,最被看重的大概就是文书了,一定要好好打磨自己的文书。这个环节可以寻求中介的帮助,中介的文书老师会让你把所有与专业相关的经历都罗列出来,然后把这些经历串起来形成文书。
但是大型留学中介的问题在于写出的文书很容易千篇一律,中介给我的第一版文书就很模式化。所以我通过中介联系到了一位与我经历相似,也是本科哲学、硕士在IC读Management的外教,根据我的经历写了一篇更加个性化的文书。我个人猜想,在我各项指标都不是非常出色的情况下,文书应该对我的申请有很大的加成。
那么文书应该如何写呢?
文书不是简单罗列自己的成绩和奖项,这些应该体现在简历(Curriculum Vitae)里。文书最好设立一个主题,而自己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主题,再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把自己的经历和申请的学校和专业联系起来。因为申请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要向校方表明自己不是随便选择了这个专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确认这个专业最适合自己;同时要向校方表明录取自己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自己将用从专业中学习的知识、得到的资源继续实现自己的目标,总之要在展现出自己是个有规划性的人。
3.其他注意事项
香港的申请季一般在入学前一年的9月开始,英国的G5院校申请季一般在10月中旬甚至11月开始,非G5院校开始得会更早一些。由于英港学校大部分专业申请都采取rolling制,即先到先得,录满即关闭申请,所以越早递交申请越有优势。由于我是申请季开始后一段时间才决定要申请香港,而香港与英国的申请材料没有差别,在材料已经准备齐全的情况下,我是自己填写的香港学校的网申,除了内容繁琐以外没有任何难度。
网申填写流程可以参考知乎答主 @假洋鬼子Kenny 的回答,里面对英港新大部分学校的网申流程都有详细的图文说明。
熊小宇:
1.成绩
由于我并不是独立完成的留学申请,因而对于升学准备只能谈些个人经验。
国外大学录取主要看以GPA衡量的专业成绩(严格来说,GRE/GMAT也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可与GPA归为一类)、以雅思/托福衡量的语言成绩、以实习与学术经历衡量的实践经历、和以交换、公益等衡量的社会经历。
专业成绩的提升可以通过选课、应试、转换性质等方式达成。
对于语言成绩和GRE/GMAT,我考的是雅思与GRE。GRE主要提分的方式是背单词,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中国学生在高中就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雅思需要适当刷题和熟练运用口语写作套路,我为此报名了余沛时同学推荐的“IELTS写作团”&“口语训练营”(公众号直搜可得),花费几百元体验了两个月衡水般的魔鬼训练。
2.社会经历与实习经验
社会经历是某些项目某些时候的加分项,但我个人没有。
我在准备过程比较迷茫的是实习与助研等实践经历的积累。如果只申请经济项目,由于经济在国外是纯学术的文科项目,因而实习经历不是申请的必要条件;但如果申请项目偏应用,则需要积累一些实习经历为好。(个人认为,判断项目偏学术还是偏就业,一个粗略的方法是看推荐信要求的类型来判断,如果需要至少一封职场人士的推荐信,那么这个项目就会有就业导向,否则就纯学术。)
对于实习经历,积累实习经历对于注重经典知识与文本学习的PPE同学而言是较本专业同学更困难的。
个人认为可行的路子是:
①拿到内推,找到第一份实习。通过加入相关领域学生俱乐部等方式扩展人脉,获取内推名额,并在意向领域积累行业知识。
②同伴们互相内推,共同进步,拿到更优质的更合适的实习机会。对于科研经历,大小创就是很好的开始,此后再跟随喜欢的教授做喜欢的课题,融入他们的学术圈。
这样看来,实习和科研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过程,一方面要认识到这是个漫长的持久战,早做规划,另一方面也要在规划妥当后保持足够的耐心,伺机而动,少些焦虑。
3.文书
我申请的项目一般都要求交一篇个人陈述,我认识这是串连背景和表达自我的唯一方式。文书大约1000字,且有一定的格式:
开篇说明自己对该领域的兴趣从何而来;中间用2-3段的篇幅陈述自己在过往的经历中如何锁定这一兴趣并且获得了更深入的专业理解;再说明为什么这个项目和学校是最适合自己在该领域的学习研究的,比如研究兴趣与自己相符的师资、能帮助自己进步的课程等等学校资源;最后一段总结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未来职业规划。
PART 05 留学特点
留学和保研、考研有什么区别,
需要做好什么样的心理准备?
顾展铭:
出国和保研、考研不同的点在于,在内容上,出国的话不会考一些具体的哲学相关的问题和知识,而更看重你在提交的WS中体现的学术能力;在时间上,保研差不多到十月份就结束了,当朋友圈被保研人刷屏的时候,出国人都还在紧张地准备着材料。申请系统的开放和截止时间不同学校之间有很大的差异,需要逐一确认。一般是一、二月份左右申请截止(香港更早,港大和港中文12.1截止),到三、四月份左右知道结果。
总而言之,出国申请是一个漫长、煎熬的过程,但不管是出国还是保研、考研,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我的分享更多是我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仅供大家参考。
宋冬雪:
不管是选择哪条道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好好学习!好的成绩可以带来更多的选择,也会带来更高的成功几率,提供更强的信心。
学工和科研对留学申请的实质帮助很小,更多的是作为丰富文书和简历的素材,如果对这些不感兴趣就可以不参加。
语言和G等标化成绩一定要尽早考出来,疫情形势瞬息万变,考试随时都可能取消。
压力最大的可能是递交申请之前的那段时间,但交了申请以后心态反而会平稳下来。
个人观察认为国内就业市场正在对留学经历祛魅化,对体制内某些岗位而言,留学经历反倒是减分项,要做好超额的投入大概率不能带来超额的回报的心理准备。
Just enjoy the experience!
熊小宇:
我认为,在目前留学、保研、考研三条路在人大已广为人知且人人可走的情况下,三条路都具有同样的光明前景。道路的不同只在于是否契合自身的条件与意愿。
感谢顾展铭、宋冬雪、熊小宇分享的考研经验!愿这份经验能真正帮助到大家,也祝愿所有毕业生一帆风顺!
封面|宣传部 杨蕊亦
供稿|顾展铭 宋冬雪 熊小宇
联络|学术部 伍润昊 宣传部 王雨菲
问题设计|学术部 徐弘霄
文案整理|宣传部 吴梦婷 宣传部 张程程
编辑|宣传部 谢钰琳
中国人民大学 · 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