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风水课教学知识分享总结]

干货学习 2024-11-17 18:08:01

  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精选9篇)

  篇1: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创设情境也可以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如在《春夜别友人》的教学中,可通过音乐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别友人》,感受音乐传达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的离愁。

  二、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而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 通过这样的场景及学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加深学生对离别诗的理解,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

  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谐音教学,丰富学生的诗词意象。如在有关“柳”在诗词中的含义分析时,教师则可引用“柳”与“留”谐音,故柳的出现,常常代表了挽留之意,也就引申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了解了这一意象,在分析《折杨柳》和《雨霖铃》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别及离别的伤感。在分析“莲”的意象时,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很多时候“莲”也就代表了“怜爱”,借以表达了爱情。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即通过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此外,也可通过事物的特征把握其意象含义。如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在诗词中松树也就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也被作为人格品质的一个代表,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通过景物的特征来把握诗词的意象,也是在诗词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反复阅读,活跃思维,激发想象

  在诗词的学习中,古人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今时代诗词的学习。在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在周围环境及事件的联系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反复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在静静思念着故乡,美丽的景色无人共赏,也使得他愈加孤独,愈加思归。这样的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的含义,也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所抒发情感的路线,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种。用意象教学法来进行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品味诗词的习惯,由表及里,感受诗歌意境,体悟作者感情。同时,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赏析所有的古典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拓展:古诗词在教学中的妙用介绍

  一、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6)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气候特征)

  (7)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气候类型的分布)

  (8)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王冕的《梅雨》,(描写南方受到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的景色)

  2、天气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湿(江淮准静止锋)

  (2)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曲》(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小)

  (3)南枝向阳北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与热量的差异)

  (4)蜀犬吠日(形容四川盆地很少能看到太阳,夸张说法)

  (5)贵阳“天无三日晴”(形容在昆明准静止锋作用下贵阳冬季多雨)

  (6)华北平原“十年九春旱”

  (7)华北平原“春雨贵如油”

  (8)十雾九晴

  (9)高处不胜寒

  (10)风打山梁霜打洼

  (1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

  (描写对流雨)

  (12)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锋面雨)

  二、描写月相

  1. 丰子恺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

  2.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4.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娥眉月)

  三、河流

  1、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形容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海”是指渤海,“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

  3、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形容淮河)

  另外,宋陆游的“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的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唐代李白的“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说明了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等等。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及农谚俗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这些古诗词和农谚俗语理解的更加透彻,另一方面,也让所涉及的地理知识被学生形象的理解、记忆,真正做到学习上的“双赢”。如果我们地理老师能够充分的运用这些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及农谚俗语,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2: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初级中学 司金川

  教学目标:

  1.体会《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情感,做到熟读成诵;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的月亮意蕴;

  3.培养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受力,传承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

  体会《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情感,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的月亮意蕴;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 诵读体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前段时间大热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诗,拨过社会的浮躁与喧嚣,再次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课前已经让大家准备了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

  2.同学对月吟诗

  3.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钟情于月亮,你听,诗人们的声音从历史中传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是柳永在河边的低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那是李白在塞外的高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是曹操在登山观海后的慨叹。诗人们将自己或喜悦、或孤寂、或哀伤、或超脱的情感都寄托于月亮之上,那么月亮为什么如此被青睐,它背后蕴含着什么意蕴?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问明月几时有,探千古明月情。

  4.齐读学习目标。

  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说起写月的古诗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绕不开的。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首词。

  (一)朗读

  学习诗词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吧!读诗要做到三点: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有情有味地读。

  1.听录音,正音

  2.齐读,读准字音

  3.小组读,读出节奏(两个小组展示,一个读上阕,一个读下阕)

  4.分析:要读出节奏就要先理解诗词的情感,下面我们看小序部分。

  (二)读小序:

  问: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了这首词?子由是谁?

  (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搜集的与苏轼兄弟有关的背景知识。)

  教师插入背景“弟兄羁旅各西东”。

  (三)读下阕

  请同学们选择最能表现苏东坡思念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的人是谁呢?

  引导学生思考无眠的人是谁,体会烦闷的情绪。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的情绪)

  (1)学生交流

  (2)教师引导:分析词人与亲人分别的痛苦,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1)学生交流

  (2)教师引导:词人没有深陷在对弟弟的思念之苦中不能自拔,而是以一种旷达的情怀自我安慰。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学生交流。

  (2)教师引导:词人对天下所有分别之人的美好的祝愿。

  5.配乐自由朗读下阙,读出情感的转变。(男生读,女生读)

  6.背诵全词,小组展示。

  三、赏意象

  (一)思念意象

  1.你还知道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表示思念的古诗词吗?

  学生交流

  2.出示教师总结PPT,齐读。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些千百年前的诗人们借月抒情,托月言志。这个时候月亮就不再只是客观自然现象,而成为了意象。

  出示意象PPT,齐读。

  除了思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意象还有许多意蕴,我从其中归结了几类出现较多的,思念、孤寂、佳人、哲理。请大家根据课前总结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小组讨论,自己整理的古诗词中的月亮分别是什么意蕴。

  学生发言

  教师出示PPT,学生回答分别是其中的什么意蕴。

  (二——1)女性意象

  出示PPT,齐读: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苏轼

  月出佼兮,佼人僚兮。——苏轼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二——2)孤寂

  出示PPT,学生齐读:

  孤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二——3)哲理

  1.除此之外,月亮千百年来始终高悬空中,照耀着人世的悲欢离合,仿佛一位置身事外的仙人,无欲无求,无悲无喜,由此而使诗人生发出一种永恒哲思。

  2.出示PPT,齐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4)其他

  以上只是老师从月亮意象的众多意蕴中所归结的大概几类,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月亮所蕴含的意蕴比以上四种丰富的多。

  3.出示总结性PPT,背诵刚刚记下的诗句,准备班级诗词大赛

  三、班级诗词大赛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出一位代表答题,语文老师主持,语文课代表计分,每题10分。

  1.点字成诗

  海上生明月

  举杯邀明月

  深林人不知

  江月年年望相似

  2.填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选择题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4.理解题

  (1)下列句子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月亮意象的意蕴相同的一句是?

  A.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B.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下列句子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中的月亮意象的意蕴相同的一句是?

  A.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B.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D.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课代表统计分数,宣布获胜小组,加分,鼓掌。

  四、诵读

  刘欣钰演唱,其他同学跟唱。

  五、总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秋的硕果累累,中秋的花好月圆,晚秋的肃杀悲凉都让我们感慨生命的轮回,岁月的静好。一轮圆月中寄托了古人、今人千百年来多少的情思。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进入诗人眼中都成为诗意的存在,于是一月一思念,一灯一古刹,一花一世界,一水一蒹葭,一酒一诗话,一岸一人家。带着诗意的眼睛,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带着诗意的眼睛,我们才能抵御人世的种种苦难;带着诗意的眼睛,我们才能将心灵从世俗的浸染中超脱,栖居于大地。

  六、布置作业

  必做:将本课学习的古诗词整理到读书笔记上。

  选做:观看《国学小名士》,从中搜集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赏析其意蕴。

  七、板书设计

  思念

  佳人

  月亮 孤寂

  哲理

  明月长相伴,经典咏流传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初级中学 徐俊

  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经典通过吟咏流传下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法 诵读品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往今来,高高悬挂在夜空的这轮月亮,始终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它的阴晴圆缺无不激起诗人内心的涟漪。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这多情的月啊,她的倩影悬挂在皎洁的夜空里,也镶嵌在多彩的诗词间。她时而温柔多情,时而凄清幽怨;既映照亲人团聚,又洒向游子窗边;她既与古人相约,也与今人相伴。吟咏她的经典,经久流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出示课题:明月长相伴,经典咏流传——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二、出示教学目标

  1.感受诗词之趣,分享诗词之美。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经典通过吟咏流传下去。

  三、追寻月的倩影

  1.看诗词大会的会徽,一轮圆月在蔚蓝的海面上升起。它所体现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寓意中国的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何方,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

  2.欣赏精彩片断。请同学们欣赏,认真听,快速记,找出和月亮有关的诗句。

  (学生欣赏、交流,师出示)

  3.齐读。

  四、吟诵月的佳句

  同学们,通过我们在经典诵读中的积累,你们能说出和“月”有关的古诗词吗?

  (学生交流)

  五、品味月的意蕴

  (一)品味《水调歌头》中的月亮意蕴

  1.简介作者

  我们已经学习过苏轼的作品,《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和《记承天寺夜游》。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苏轼呢?

  (学生介绍)

  师:这两篇作品分别写于苏轼被贬徐州和黄州时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那么这首词又有着怎样的写作背景呢?

  2.介绍写作背景

  3.听读感知

  播放朗读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听,注意字音、停顿,并初步感受:作者借中秋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请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继续体会作者的感情。

  5.指名读,试着表达出所体会到的感情。

  6.三读探究。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品味作者的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引导赏析:

  (1)上阙——中秋赏月:哲理之思与失意之苦。

  (2)下阙——望月怀人:相思之情与美好之愿。

  (板书)

  7.四读体会。

  (1)指名读。

  (2)师读题目和小序,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二)品味《中秋月》中的月亮意蕴

  就在《水调歌头》这首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熙宁十年,苏轼与胞弟苏辙终于久别重逢,共赏中秋圆月,写下了这首《中秋月》。(出示幻灯片)

  分析:既有共赏中秋月的幸福与喜悦,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三)品味其他诗词中的月亮意蕴:

  同学们,面对一轮中秋明月,因着所处环境和心境的不同,赋予了她丰富多彩的意蕴。既有相思之情,又有失意之苦,既有美好之意,又有哲理之思,还有美好圆满、哀伤感慨……

  1.出示诗句,学生思考交流。

  2.回忆一下我们积累的和“月”有关的古诗词,其中的月亮又蕴含着怎样的意蕴呢?(学生交流)

  六、书写月的诗篇

  1.师:“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冰心老人曾写过一首和月有关的小诗——(出示幻灯片)

  2.师:同学们有没有也想写一首诗的冲动呢?老师也仿写了一首:(出示幻灯片)

  3.请学生仿写,交流。

  七、歌唱月的经典

  1.欣赏《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水调歌头》的演唱视频。

  (播放视频)

  2.师:让我们将古典诗词,通过我们的吟咏传承下去!

  3.齐读:“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八、教师寄语

  除了吟唱传承经典,我们还需要传承的是这种诗意的生活。像第三季诗词大会总冠军——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那样,诗意地栖居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

  九、布置作业

  必做:整理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蕴。

  选做:选取一个意象,试着写一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十、板书设计

  明月长相伴,经典咏流传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乐观 旷达

  —哲理,失意—

  篇3: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意象

  诗词文化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诗词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尤其是古诗词中除了诗人自身情感的表达,还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因素,极大地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意象教学是诗歌分析中重要的环节和过程,要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就要对诗词的意象进行探讨。从诗词的意象入手,为高中诗词教学奠定好基础。

  一、意象教学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诗人在诗词的创作中,很多都离不开对意象的创设。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就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月亮”也有不同的含义,所传达出的诗人的情感也不一样。意象教学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诗词中具体的意象是什么、这个意象设定的原因、意象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意象教学,对学生掌握诗词所描述的画面、诗词语言特色等都有重要作用。意象的捕捉也是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重点。

  (一)有利于呈现“诗中之画”

  诗词中的意象设置,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都是一连串的意象穿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组成一幅画面。意象对诗词鉴赏中画面的构建作用重大。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中,全诗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连串的意象组成。全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的描述,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图。学生对这些意象进行串联,整篇诗词描述的意境就得以呈现,学生在学习中犹如身临其境,更有利于把握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

  (二)有利于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诗词语言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问。在诗词鉴赏中对诗词语言的理解把握,离不开诗词中意象的分析。我国古诗词中诗人非常讲究言语的雕琢锤炼。诗词中“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意”表达很多,往往一字一词表达的却是双重甚至是多重含义,对意象整体把握,才能全面把握诗人的“言外之意”。

  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要从意象教学着手,使学生接受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鉴赏并领会诗词的内涵神韵,是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

  (一)积极了解意象的特点

  诗词意象的特点,其一,意象的主观性,诗词的创作,一般都是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特定的心境下有感而发完成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二,意象具有民族性。诗人在意象的创设上,受所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带有时代的印记,也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映。对意象特点的把握,在诗词学习中更有利于强化对不同意象的理解,这在诗词学习鉴赏中是关键的一步。

  (二)强化学生阅读,丰富意象积累

  诗词的教学和鉴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学习。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在诗词教学中,也要加强阅读、重视积累。尤其是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难度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增加诗词意象积累,在诗词的阅读中感受诗词中意象的意蕴,并对常见的诗词意象加以收集整理,以便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境和主旨。

  (三)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

  诗词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在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在诗词鉴赏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很多诗词在意象创作中,用词凝练、内涵极深,意犹未尽,也有诗人借此物以咏他志,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这就要求在诗词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如古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词是对“雪”的描述,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才能真正把握诗词意象所创设出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注重诗词鉴赏的整个流程

  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意象教学是诗词鉴赏的重要环节,同时,对整个鉴赏流程的把握,也对意象教学产生影响。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握合理的诗词鉴赏整个过程。“意象”“意境”“情感”是诗词鉴赏中需要重点了解的。最基础的就是对意象的了解,借助意象理解诗词内容,分析意象所表达的意境,最后结合诗词描写手法等分析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在诗词教学中,也要加强学生对意境的感悟能力,以便对诗词主旨进行正确把握。

  三、结语

  篇4: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诗词文化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诗词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尤其是古诗词中除了诗人自身情感的表达,还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因素,极大地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意象教学是诗歌分析中重要的环节和过程,要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就要对诗词的意象进行探讨。从诗词的意象入手,为高中诗词教学奠定好基础。

  一、意象教学在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诗人在诗词的创作中,很多都离不开对意象的创设。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就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月亮”也有不同的含义,所传达出的诗人的情感也不一样。意象教学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诗词中具体的意象是什么、这个意象设定的原因、意象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意象教学,对学生掌握诗词所描述的画面、诗词语言特色等都有重要作用。意象的捕捉也是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重点。

  (一)有利于呈现“诗中之画”

  诗词中的意象设置,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都是一连串的意象穿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组成一幅画面。意象对诗词鉴赏中画面的构建作用重大。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中,全诗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连串的意象组成。全诗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的描述,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图。学生对这些意象进行串联,整篇诗词描述的意境就得以呈现,学生在学习中犹如身临其境,更有利于把握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

  (二)有利于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诗词语言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问。在诗词鉴赏中对诗词语言的理解把握,离不开诗词中意象的分析。我国古诗词中诗人非常讲究言语的雕琢锤炼。诗词中“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意”表达很多,往往一字一词表达的却是双重甚至是多重含义,对意象整体把握,才能全面把握诗人的“言外之意”。

  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要从意象教学着手,使学生接受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鉴赏并领会诗词的内涵神韵,是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

  (一)积极了解意象的特点

  诗词意象的特点,其一,意象的主观性,诗词的创作,一般都是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特定的心境下有感而发完成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二,意象具有民族性。诗人在意象的创设上,受所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带有时代的印记,也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映。对意象特点的把握,在诗词学习中更有利于强化对不同意象的理解,这在诗词学习鉴赏中是关键的一步。

  (二)强化学生阅读,丰富意象积累

  诗词的教学和鉴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学习。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在诗词教学中,也要加强阅读、重视积累。尤其是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难度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增加诗词意象积累,在诗词的阅读中感受诗词中意象的意蕴,并对常见的诗词意象加以收集整理,以便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境和主旨。

  (三)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思维

  诗词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在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在诗词鉴赏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很多诗词在意象创作中,用词凝练、内涵极深,意犹未尽,也有诗人借此物以咏他志,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这就要求在诗词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如古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词是对“雪”的描述,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才能真正把握诗词意象所创设出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注重诗词鉴赏的整个流程

  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意象教学是诗词鉴赏的重要环节,同时,对整个鉴赏流程的把握,也对意象教学产生影响。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握合理的诗词鉴赏整个过程。“意象”“意境”“情感”是诗词鉴赏中需要重点了解的。最基础的就是对意象的了解,借助意象理解诗词内容,分析意象所表达的意境,最后结合诗词描写手法等分析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在诗词教学中,也要加强学生对意境的感悟能力,以便对诗词主旨进行正确把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对诗词意象的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诗词意象着手,合理对诗词作出鉴赏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林燕.打开思维闸门 透视诗词意象——刍议高中语文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1(13):31-32.

  [2]陈麓伊.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张联盟.探究意象教学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综合版),2014,06(22):99.

  篇5: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了解古典诗歌的题材类型。

  了解古典诗词的常见的感情类型。

  掌握古典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分析和答题规范。

  复习的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思想感情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二、知识梳理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古诗中常见思想感情有: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此外思想感情还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题材类型与思想感情

  1.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4.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5.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高考题中的思想感情归类:

  各地高考诗歌题材多样,这些题材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内容,覆盖面较广。我们粗略作了统计,主要涉及以下的题材:

  写山水田园的: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陶渊明《移居(其二)》、谭敬昭《粤秀峰晚望》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解!

  牛砺解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

  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写闲居逸趣的:苏轼《东坡》、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无名氏《正宫·叨叨令》、李商隐《端居》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背景点击]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44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谪黄州。他在黄州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

  东坡本是一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于是诗人自号东坡,也许就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写出赏景有怀的自得.不论饮食,起居都如此惬意,实在不像贬谪生活.

  [诗文大意]

  雨后月出,东坡的夜色更觉清新,赶巿的人已经散尽,只有自己这样的山野之人踽踽独行。不要嫌弃山路满是巨石,坎坷难行,我正喜爱杖履声铿铿,清越可听。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①。

  孔林乔木②,吴宫蔓草③,楚庙寒鸦④。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⑤。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释]

  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⑤投老:临老,到老。

  [赏析]

  《人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写羁旅怀乡的:王罔运《晓上空泠峡》、魏初《鹧鸪天》、周密《夜归》

  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写送别友人的: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杨万里《三江小渡》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全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写边塞风光的:张籍《凉州词(其一)》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鉴赏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张籍在凉州词中表达了他对边事的忧愤。

  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画面上的空间辽远,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进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写农村风光的:王炎《南乡子》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写咏物抒怀的: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张维屏《新雷》、龚自珍《己亥杂诗》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三、诗歌情感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规范表述

  这首诗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诗人(某某)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句)的(某某)含义,表现了诗人(某某)思想感情。

  方法小结

  怎样根据诗句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1)抓住关键词句的意义来分析

  (2)抓住物象的象征意义来分析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高考四川卷)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篇6: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2007 年 8 月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u

  g.2007

  【教师论坛】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 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

  杨

  静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030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 ,它是情与景、心 与物的统一体 ,即

  主观的 ‘意’ 与客观的 ‘象’ 的有机融合。因 此 ,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

  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 ,[1 领略其美感的方法” ]。“山之精神写不出 , 以烟霞写之;春

  便 ,出游时间漫长而又信息阻隔。因此 ,对古代文人来说 ,漂 泊异乡、骨

  肉分离最让人柔肠寸断、感伤不已。屈原感慨 : “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叹息

  “黯然销魂者 , 唯别而已。因 ” : ” 此 ,离别怀人、羁旅思乡成为众多咏

  秋作品的主题。有的以秋写相思之苦 :如李商隐在巴山驿馆的楼头看雨 ,尽的相思之苦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随后 “魂飞到家 ,又预飞到归家之后” 《李义山诗集笺》 ,抒发

  之精神写不出 , 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 , 则精神亦无所寓

  [2 矣” ]。受传统审美体验的驱使 , 我国古代文人于四时各有

  不同的审美选择 , 往往是 “春听鸟声夏听蝉 , 秋听虫声冬听 雪”。秋意象

  作为四时意象之一 , 组合性能好 , 构设手法灵 活 ,主要表现为 “中秋、重阳

  、清秋、秋风、秋池、秋色、秋雁、秋 霜、秋月” 等复合意象。

  因此 , 在初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 , 让学生了解秋意象文化的内涵 ,对于学生更

  好地领会诗词意 境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的意义。

  、一 秋意象对

  原型意蕴的承传和加工 古代诗词作品中 ,诗人常借助于一些原型意象来寄托自 己 的情感 ,抓住诗歌中出现的原型意象有助于我们鉴赏古典 诗词作品。原型意象是

  民族普遍命运和文化心理的凝聚物 , 是民族心灵发展历程中的驿站。原型批评的

  代表人物瑞士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 , 原型意象是 “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 凝聚

  物” “每一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 , 的因素 ,渗透着我们祖

  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 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

  [3 ] 100

  盼望团聚 ,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 : 夜雨时

  ” 《夜雨寄北》。李清照以时间的漫长、环境的凄寂、秋夜的寒凉 ,极力渲

  染了无限的愁思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 : 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

  夜凉初透。接着 ,叙写赏 ” 菊饮酒的情景 “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把

  : , “赏菊饮 酒” 的传统风习安排在 “黄昏” 时分 ,渲染了 “ 日夕当归” 而

  人不 归的无限感伤之情;此情此景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 , 黄花瘦”

  水到渠成 ,把与丈夫离别后物是人非、, 今昔异趣的极

  度悲苦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醉花阴》。

  有的以秋写思乡之痛。如孟浩然于 “木落雁南度 , 北风 江上寒” 的寒冷

  秋景中感慨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早 : 《

  寒江上有怀》。马致远在萧索的秋风中抒发浪迹天涯游子 的悲叹 “夕

  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 《秋思》。2.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仕途

  失意、怀才不遇的怨愤。

  由于我国古代文人视达政济世为正途 , 以实现 “济苍 生” 安社稷” 安黎元

  ” “、“、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 , 古 代宦游者大多数 “负志而往

  , 受阻而悲” 命运多舛 , 壮志难 , 酬。这一人生选择的单一性 ,决定了古代多

  数文人的悲剧命 运 ,因此 , 怀才不遇的怨愤、壮志难酬的失落 ,诗词又一常见的悲秋主题。王绩面对 “树树秋色 , 山山唯落 晖。牧童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的田园牧歌式的晚秋之景 ,却 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在归隐后从田园

  生活中找到慰藉 ,所以最 后说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表明自己身处乱世

  、: , 前途

  黯淡的孤独抑郁之情 《野望》。孟浩然面对 “木落雁南度 , 北风

  江上寒” 的深秋景色 “悲落日于劲秋” 陆机 , 《文赋》 ,思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悲” , 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 在 《九辩》中

  慨叹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 : 衰”将悲凉凄怆的内心感情熔铸

  于瑟索荒凉的自然秋景之 , 中 ,就开凿了 “悲秋” 之先河。此后 , 悲秋 “原

  型” 被历代文人 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 , 成为一个 “类” 概念的话语符号 , 凝

  聚 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含秋意

  体现了这一原型意象所积淀的文化内 涵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

  1.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离别怀人、羁旅思乡的悲苦

  古代文人对生命的感悟 ,习惯从自然时节的更替中去解 读 ,中去体味。秋属于时序中万物萧索冷 落的季节 ,最能引发古人对时间的惊觉 ,起 “逝者如斯” 的 感慨。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倡导的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追求 ,而要实现这一理想 ,必须 经

  历一个由家到国远走他乡的 “出游” 过程;况且当时交通不

  乡之情油然而生 , 由弱到强 “我家襄水曲 , 遥隔楚云端。乡 : 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并在最后感慨 “迷津欲有问 ,平海 , : 夕漫漫”抒发自己面临隐

  居或从政的抉择的迷惘之情 ,把思 ,黄昏江景之

  中 《早寒江上有怀》。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

  ghts reserved.http://max.book118.com

  杨

  静 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秋意象文化的多维解读

  3.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对人生认识思考的承载

  忧国之情怀做了充分的铺垫。下阙先表明矛盾心理 “浊酒 : 一杯家万里 ,燕

  然未勒归无计”立志打退进犯的外敌的爱国 , 精神正是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

  本原因 ,所以只能用一 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羌管悠悠霜满地”此

  时 , 夜寒霜浓 ,而悠悠的羌笛 ,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 “人不 寐 ,将军白

  发征夫泪”悲怆的情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 , 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

  边功的愤懑之情。此词通过 “秋 雁” 秋霜” “、等意象 ,渲染了深切的忧国

  思乡之情 ,悲中有壮 , 不落悲秋的俗套。

  、二 秋意象对原型意蕴的超越

  和分化 在历代文人的使用过程中 , 秋意象打下了时代烙印 , 也 熔铸了作者的思

  维个性、独立人格和艺术品位 , 这就造成了 秋意象原型意蕴的超越和分化

  代文人对 “悲秋” 主题既 有内容上的超越 ,也有意境上的超越。

  1.秋意象意味着气势磅礴、壮阔博大

  “荣格认为 ,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 ?? 而艺术作 品之所以能打动人 ,也正是艺术家以集体人的身份在作品中 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和心灵 ―― ― 集

  体无意识的缘故”。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 ,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 “无

  : 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自述囚居生活像 , 幽闭深院的梧桐

  ,孤苦寂寞 ,毫无自由。可贵的是 ,李煜接着不

  ,而抽去了意象和时空的特 定内涵 ,对时空和个人情感进行了超越 ,慨叹 “剪不

  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把个人的 “身世之

  [4 ]

  戚” 普泛化 ,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对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进行了抒 发。李煜词

  从一己遭遇出发 ,清秋意象熔铸的是个人痛彻心肺、长歌当哭的亡国之恨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称 “此词 : 最凄婉 ,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同时

  ,这首词却 “又概括出、升华 到人生悲欢离合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 ,从个人

  情感中提炼 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情感价值 ,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

  [5]

  苏轼在被贬整整五年的中秋之际 , 妻子亡故 , 弟弟远在 他乡。政治上的失

  篇7: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

  13文41

  130014087

  王泊淇

  古典诗词当中的水意象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物质,世界上众多灿烂的文明也是逐水而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五行视为天地万物的构成要素,而水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古人对于水的重视可见一斑。黄河水催生了历经五千年而不朽的华夏文明,中华文化也因此与水结下了不解的渊源。那么,作为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也理所当然少不了对于水的描写。古典诗词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水的观照比比皆是,而在历时的描写当中,水,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意象象征,这些意象内涵有的比较灵活,可以随语境的转换而传达不同的心境,比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表达了诗人悠闲、淡薄的心境。而有些含义则因为使用频率之高而逐渐具有了约定性的含义,本文主要对于水意象所具有的两个约定性的含义进行简单分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当中的这句话,虽不是诗词,却具有诗性美与哲思美。我们也可以由此发现,千年之前,先哲们便把奔流不息之水与一去不复返的时光联系了起来,经过历朝历代文人的书写,水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约定性的意象含义——时间意象。

  对于时间的珍视是所有朝代的永恒主题。屈原在《离骚》当中早已发出了慨叹:“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匆匆的时光一如滔滔的江水,时刻不停,一去不再。面对着险恶的环境,满腔的抱负却不得实现,只有无可奈何地任时间流逝。屈原以江水喻时间,既表达了对于时光飞逝的感慨,也呼喊除了内心的隐忧与不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黑暗,斗争的残酷,战乱的频繁,饥荒灾害的折磨,人们对于时间的体悟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永嘉太守谢灵运以山水诗著称。“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贬谪异地,政治失意,于是乎于山水间寻求短暂的精神安憩。然而,如此做法也只可求得短暂的解脱。孤身一人面对那逝去的湍流,时光流走,欲留而不得,内心怎不感伤。鲍照亦将对于空空流逝时光的感伤寄寓于逝水之中,他在《登黄鹤矶》中写到:“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在诗人眼中,滔滔江水便是悠悠岁月,面对着茫茫大江,诗人将一腔愁绪倾吐而出。即使在唐宋繁华之世,迁客骚人 文学院

  13文41

  130014087

  王泊淇 亦免不了慨叹如梭光阴。“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论徂川,亦或长江水,都负载着诗人对于时光的独特体悟。

  逝水,作为时间意象,自然就会与无限、永恒联系起来。在咏史类的诗歌中,水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的内心情感。“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人们慨叹:流水无情,不因汉家箫鼓而喜,也不因绿珠坠楼而悲。它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朝代,在它的淘洗下,任何权威、富贵,都是短暂的,易逝的。时间、历史正像流水,在它的面前,荣华只能炫耀一时,任何权威都有尽头。无论过往何等荣耀,如今已是烟消云散,只有曾经见证了、目睹了一切悲欢离合的流水依旧奔腾不息。张九龄在《登荆州城望江》中更是将他的沉思上升到哲理层面:滔滔大江水,天地相始终。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宇宙永恒与人世短暂,面对着无法抗拒的岁月,又有谁不会叹息呢。

  除了作为时间意象,水的另一个约定性意象便是情感意象了。以流水悠长喻情致久远;以流水浓密喻情思浓烈。人们寄情流水,期冀它负载着真情,送至远方。诗人们以流水为媒,传达出心灵深处的情感、情思。《诗经》当中对于水的描写的诗句十分丰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为了找寻思念的伊人,他不畏霜露,久久徘徊,绵绵的思念如那秋水一般,没有尽头。《汉广》中主人公对于意中人的钟情,绵绵情丝,无终无尽。尽数融于汉水之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不学诗,无以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受到《诗经》的影响,后人以水传情的诗歌不胜枚举。屈原在《湘夫人》中写到: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人以洞庭水烘托出一种哀愁的气氛,以此表达出心中的愁绪。后人对于寄情于水的表达的创新更是别出心裁。情绪情思乃是无形之物,若是直接道出,难免让人捉摸不透,无法体会其中滋味,也就难以引起共鸣。诗人们创造性地化抽象为具象。“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何逊《野夕答孙郎擢诗》)文学院

  13文41

  130014087

  王泊淇 对于友人的思念如流水般绵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李白的想象更是瑰丽奇特。流水被他赋予了人的意识,具有了别离感伤的情思。试想,流水都已经倾诉别离之苦,对人而言,这种痛苦更是不堪忍受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面对着国破家亡的惨烈现实,李煜肝肠寸断。满腔愁苦化为一江春水,无穷无尽却又无法排遣。故国沦亡,悲到极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李清照更进一步,赋予愁思重量,让后人在共鸣之余,更感怀于她心灵深处的苦痛,哀恸。诗人以流水之无穷无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内心情感的浓郁、强烈。

  篇8: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意象是诗词的灵魂, 蕴涵着诗人的真实情感, 抓住了诗词的意象就抓住了诗词的精髓。如何高效准确地从意象的角度入手进行诗词学习, 是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 利用情境感悟意象

  高中语文中的诗词教学, 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外, 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在诗词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意象, 深刻感悟作者的真实情感, 从根本上把握诗词的主旨。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象。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首选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也成为了教师营造课堂气氛的重要工具[1]。如在进行唐代诗人李煜的《虞美人》讲解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 先让学生通过对这一精彩影音片段的欣赏, 对诗人怀念故国的心情得到初步感悟。然后带领学生进行朗诵, 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诗人作为阶下囚, 对往昔生活的无比怀念和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奈。再如, 对《春江花月夜》这一名作进行讲解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江南春夜的美景, 使学生在美丽的景色中, 切实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生活气息, 也深切感受到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除了影像, 也可以用音乐来营造教学氛围。如在进行《春夜别友人》的讲解时, 教师可以首先播放费玉清演唱的歌曲《春夜别友人》, 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作者与友人分别在即的情感, 体会作者的哀愁。

  (二) 利用朗读体会意象

  古代诗词具有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 因此对诗词的诵读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学生可以通过对诗词的反复诵读, 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展示的画卷之美。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 作者在诗中通过对明月、松林、渔舟、清泉的描绘, 向读者展现出雨后秋天的美丽景色。东晋诗人陶渊明用“荒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等诗句来描述世外桃源景色, 这幅田园风光图让人百读不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经典语句的诵读, 感受作品的意象。教师在进行诗词诵读指导时, 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诵读时要情感充沛, 节奏分明。好的诗词都有一定的节奏,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诵读时, 需要把握好诗词本身的节奏, 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音节的错落,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如李白的《蜀道难》中, “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这两句, 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脱口而出的, 前面的语气词应当读得重一些, “乎”和“哉”这两个语助词应当适当延读, 整首诗应当读得充满声势。第二, 要反复诵读, 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从多方面比较诗词中的美感, 品味出诗词中的意象之美。

  (三) 利用想象捕捉意象

  意象是构成诗词意境的重要因素, 也是读者揣摩诗词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关键。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及时捕捉诗词中的意象, 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整体上感知诗词, 体会到诗词的真实意境和作者的真实思想, 对整个诗词的把握才更加游刃有余。在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时, 应当从描写意象的手法开始, 逐步对意象的色彩、动静和虚实等展开联想, 最终准确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如对王昌龄的《采莲曲》进行讲解时, 分析“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一句时, 应当引导学生对“荷叶”“芙蓉”“罗裙”等词语表达的色彩和形状进行想象, 学生可以想象出采莲女脸似荷花, 裙如荷叶, 美丽端庄, 荡舟在荷丛中, 在水上放歌的画面, 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美丽的采莲图, 学生通过想象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作时欣喜的情感[2]。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 只有引导学生开启想象力, 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作者写作的场景中, 切身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四) 利用色彩感知意象

  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对诗句、字词进行精细解读, 才能够准确地捕捉诗词中的意象, 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要达到对诗词中诗句和字词的准确理解, 学生必须和教师相互配合, 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认真研究, 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比如在讲解杜甫的《登高》的时候, 前面四句主要是对登高时耳闻目睹的凄清秋景进行描写, 首联通过对风、天、猿、沙、鸟等景物的描写, 用急、高、哀、清、白等形容词加以修饰, 渲染出了江水滔滔、秋风萧瑟的景象。后面四句主要是抒发登高时产生的孤独感。整首诗前半首着重写景, 后半首意在抒情, 将景和情高度融合, 更加凸显出作品深远悲凉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诗歌中的丰富意境, 全方位地感知诗词中的意象。

  三、结语

  意象是高中诗词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意象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分析诗词的意象, 通过反复诵读, 认识意象, 感知意象, 与作者产生共鸣, 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并在感悟中升华情感, 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诗词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优秀文化象征, 意象是整个诗词的灵魂所在, 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本文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 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 探索有效的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意象教学

  参考文献

  [1]林云.高中语文诗词意象教学策略初探[J].语数外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 , 2014 (8) :14.

  篇9:刍议高中语文诗词中的意象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教学 意象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21-02

  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只有领悟了诗词中的意象,才能够很好地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更好地提升诗词的学习效率。但是,许多学生无法理解诗词的含义,在理解作者表达意境时出现偏差。意象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一直为教师所重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意象来感悟诗词意境,领悟诗词中的深层含义,本文通过高中语文中诗词教学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一、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领悟诗词意象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当中。而诗词教学的重点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更好地掌握诗词主旨。利用情境教学法就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词中表达的明月皎洁与作者的思乡之情,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阅读,学生很难理解作者表达的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根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的歌曲,让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背景音乐的带入感受词中的思乡之情。而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也在各大晚会中演唱过,部分学生从小就听过这首歌曲,但是不知道是苏轼写的词。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表达的含义,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当中,为歌曲所感动。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毛泽东年轻时候与友人一同畅游橘子洲的视频,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对这一段就有详细的视频描写,通过电视剧的带入,学生一下子增强了对诗词的兴趣,也能够通过视频的引入直观地感受毛泽东在当时作这首词表达的中心思想。利用多媒体营造情境教学的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作者表达的含义,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意象。

  二、通过优美的诗句来感受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中简练的句子往往体现了作者或忧愁,或高兴,或含蓄的感情,学生只有细细品味诗词中优美的句子,才能够在脑中勾勒出诗中描绘的场景。例如学习秦观的《鹊桥仙》,当我们读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句子时,脑中不自觉地就涌现出牛郎与织女一年才能够相见一次的悲苦,也为他们对感情的态度所感动。而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作者通过对明月、松林、清泉等景物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秋天雨后一个寂静深幽的美景,学生在阅读时感受这些词句表达的景物,仿佛置身于秋雨后一片安详美好的景色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句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如一些断句、词语的解释以及作者是在哪种意境下写出了这篇诗词。带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阅读诗词,才能够更好地进入到作者描绘的意境当中。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他在自身亡国时写出的词,带有自己亡国的悲切与自身命运的凄惨,学生在阅读时不能用高昂的语调进行阅读,应低沉缓慢,进入到词中那孤寂悲凉的景象中。其次,在阅读诗词时,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通过自身的鉴赏,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例如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柳”代表着送别之情,出现的月亮一般是思念故乡或是亲人,而菊花、梅花则表达作者的风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词汇,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了解,这样在学习新的诗词时也能够更好地通过对词汇的理解了解诗词中的意象。

  三、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

  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不同,对诗词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诗词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注重诗词的韵律与节奏,通过对难题的攻破来更好地提升自己诗词的鉴赏能力;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重视词汇的积累,通过笔记的方式将一些常用的词汇以及作者容易表达的思想感情记录下来,在积累的同时不断累积自己的知识,以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强学生对诗词的阅读,通过多次的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中心思想,还可以通过背诵的方式加强训练,将学生的基础打牢。

  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让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翻译诗中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阐述作者通过这首词想表达的意境。让基础一般的学生对词中的“梧桐”“黄花”等词汇进行积累赏析,通过词汇的理解了解词中的意境。让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读课文,通过多次的阅读明白这首词的断句,以及不同的问句表达的是作者一次次感情的升华,从而被诗词吸引,进入到作者描绘的世界当中。

  四、通过表演诗词内容创新理解诗词意象

  新课改提倡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在进行诗词的意象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诗词的表演来自我感受诗词的意象。这种新颖的方式让学生在上课时充满兴趣,对枯燥的诗词教学也充满热情,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与表演,更好地展示学生对这首诗词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表达出这首诗词的意象。学生对表演会有极大的热情,在进行自主阅读时也能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让自己的表演更加生动,将观众带入情境当中。在表演过后,教师还可以让表演者说出自己的感想,以及对这首词的理解。进行表演的学生,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诗词中的意象也有更好的理解。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養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能通过学习小组的分配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以更好地理解诗词。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音乐作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诗中美好的人间仙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促进师生互动,也能让栩栩如生的图画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总之,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中要重视意象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诗词充满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诗词学习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诗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品味诗词中美好的意象。

  【参考文献】

  [1]朱玉龙.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2)

  [2]黎国群.刍议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J].课外语文(下),2015(11)

  [3]徐乃罗.畅想思维解读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8)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诗词   教学   学生   中的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