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类范文[风水课教学知识分享总结]

趣味咨讯 2024-11-15 18:45:13

  工作履历

  目前已有2年工作经验,主要工作履历如下:

  7月至今 新疆准东油田工程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人力资源部

   

  从品类管理到客类管理 第3篇

  尽管普尔斯马特(中国)不算是一家好的零售商,但不能说它开发的十几万会员不是好的顾客。在某些地区,其会员卡曾被视为“有身份”的象征。

  拥有顾客档案,不只能团结一批忠诚客户,它还可以帮零售商省钱,甚至赚钱。

  分类,是一种趋势

  整个商品的分销渠道都处于越来越有针对性的优化选择当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供给过剩的家电和快速消费品领域,制造商开始抛弃以前的大流通模式,转而对代理/经销商进行初步分类(比如分国有还是民营),并选择其中最优秀者进行合作。

  随着零售门店日渐增多,制造商也开始分类选择零售商(终端)。最初它们把零售商分为ABC三类,今后,他们还会进一步细分,把A类零售商分为A—A、A—B、A—C……

  同时,优秀的制造商也在对最终消费者进行分类,并采用地方电视台、分众媒体以及网络(尤其是志同道合者建立的网站、论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一心提高对零售商的谈判地位。

  如果零售商仍然不仔细分析并牢牢抓住顾客,就会失去供应链上的优势。当你没有制造商那么贴近顾客时,你只有屈从于供应商的摆布:不进我的货,你的销量就上不去。

  平均用力不合理

  当然,针对细分需求的销量,它增长势头并非想象的那么快,但目前制造商对渠道分类依然能降低成本。他们不用什么样的终端都去插一脚。这样覆盖率虽然稍微低些,但利润反而可能更高,因为通道费、谈判投入等成本降低了。

  那么零售商在顾客分类下,能获得成本方面的好处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以往零售商做促销,其潜在的促销对象是本店所有顾客,于是促销设计、折让、促销信息推广、销售分成等方面的投入,是平均分配到所有顾客身上的。这合理吗?显然不合理。

  上表给我们展示了如下信息:

  1.这个零售商一周内发行一次插页DM,每次分发50000份(0.08美元一份),总耗资4000美元。

  2.由于只来了10000名顾客,假设他们都收到了DM,那该零售商也浪费了40000份DM,即浪费3200美元,一年是166400美元。

  3.低消费顾客(锡类顾客)的利润率更低,零售商花费了销售额的2%去告知或取悦这些顾客(568/26000),而对金类顾客发广告,仅仅花费了销售额的0.1%(25.60/20000)。

  比较结果非常明显:金类顾客所贡献的销售额仅仅比锡类顾客低了23.1%,但他们贡献的毛利率却提升了63.8%,实际毛利额也提升了25.2%。

  如果你是这个零售商,下次还会把DM毫无目的地撒向所有顾客吗?

  你可能会说现在的金类顾客下次可能就变成锡类顾客。但几个星期监测下来,你会发现金类顾客的群体数量变化幅度并不大——如果数量趋增,那说明你的定位准确,找到了利基;如果数量趋降,那么说明你的营销策略大有问题,把投入都花到了不该花的人身上,比如那些专挑低价品的顾客上。

  找到金类顾客

  最好的办法是让顾客填写资料,并给他们一张带磁条的卡。他们付账刷卡时自然就留下了其购物信息和个人信息。

  在2005年下半年,家乐福的门店开始请顾客填写资料档案,但并不发卡,只是用于投放DM(最近家乐福中国网站开始招收会员了)。如果没有系统支持,先做到这一步也可以,至少可以提高DM的投放精度,甚至可以针对不同远近、不同收入的顾客投放不同的DM。

  以往,零售商在不该投放的人群中浪费了大量的DM。有些顾客,你不告诉他有特价,他也会天天来看看有没有什么促销品可以抢;有些消费能力很强的顾客,希望看到促销活动再来购买,但他却没有等到DM。

  挣脱品类管理的束缚

  顾客分类管理后,你就能准确地判断:某一类顾客更喜欢什么样的商品?他们是不是该商品的目标顾客?他们对该商品做何评价?

  例如,A品牌和B品牌,各有一堆规格不等的产品,各有自己认定的目标顾客,如果二者销量不一样,到底是哪一类顾客更看重A?哪一种组合带给该品牌的利润更高?这些信息零售商都可以知道。

  供应商需要的正是这个。因为大部分制造商的所谓产品(品牌)管理以及品质(质量)管理,都与顾客需求是割裂的。但为了掩盖这种对顾客需求的无知,制造商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来夺取终端零售商的陈列空间。我是射不准,但架不住靶子大啊!

  制造商(经销商)驱动的晶类管理就是这些办法中的一个。他们依靠大量的促销和价格运作,可能还兼有商品品质的降低,给零售商带来大量的锡类顾客,并以此要求更多货架和堆头——销量涨了嘛!

  他们的销量是涨了,可为了这点增量,他们占用了多大的排面?

  当零售商开始驱动自己的品类管理,其实是在夺回控制售卖空间的权力,并补回利润。但只有那些进行顾客分类,并采取细分策略的零售商,才能继续给收取通道费用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这就像分众传媒因为针对高收入人群做广告而发展迅速一样。

  假设你手上有一个名录,上面有所有高收入、常消费顾客的信息,并号称要专门针对他们做DM——你完全可以收取更高的费用,而且还有人抢着出。

  高职管理类重要课堂管理技能的探讨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管理技能,服务质量要素,矩阵图

  1 前人的研究背景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界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在高校扩招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 尤其对于提高高职生课堂教学质量, 以新的视角探讨这一课题是有现实意义的。以往的研究多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 其内容包括教师素养、教学理念、教案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教学评价等等。管理技能应用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也有一些, 其主要关注于某一项或多项管理技能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具体运用, 但研究方法多采取理论研究法而较少采用实证研究, 对于哪些管理技能是重要的尚无从理论上给出一个进行系统地进行实证研究的思路。本文试图以矩阵图为工具将服务质量要素和管理技能联系起来, 探讨哪些管理技能的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重要的。

  2 课堂教学质量与重要管理技能

  在服务质量管理中, 服务质量包括5个要素:服务的有形性、服务的可靠性、服务的反应性、服务的保证性、服务的情感性。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典型的服务活动, 理论上能够以服务质量5要素为基础去探讨某一方面的更深层次的相关因素, 即进行课堂管理技能方面的相关性研究, 因为课堂管理技能可以被看成是形成服务质量要素的更深层因素之一。

  矩阵图的用途之一是用来明确一系列项目与相关技术之间的关系。在此利用矩阵图来研究服务质量的五要素与管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二维矩阵图中, 矩阵图中的一个维度是上述质量五要素, 另一个维度是多项管理技能。笔者选择美国学者大卫·A·惠顿和金·S·卡梅伦在其《管理技能开发》中所提出的10项管理技能作为管理技能这一维度的内容 (管理技能的具体内容在此从略, 部分内容下文有所阐述) 。笔者将初步对一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列入下面的矩阵图中。

  注:★标示强相关程度;⊙表示中等相关程度;☆表示弱相关程度。

  上述结果表明:教师的自我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互动沟通能力以及教师的课堂领导能力与课堂教学质量的5要素密切相关。所以, 加强教师这四项管理技能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针对高职学生, 选择上述四项课堂管理技能做为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从与服务质量要素紧密相关的角度考虑、也是从当前学生成长而亟待提升的软技能考虑的。同时, 通过对优秀教师的课堂观摩分析也表明了上述四项管理技能对高职生管理类课堂的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

  3 四项重要管理技能的运用方法

  在管理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上, 笔者认为重要的是认识管理技能的内容并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其中的各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和技巧。限于篇幅, 在此仅做举例性解释。

  3.1 教师的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包括情商、智商、学习方式、自控点、模糊容忍度和核心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自我认知能力对课堂过程设计有很大影响。尽管我们希望师生双方都有很高自我认知能力, 但那是“精英教育”, 与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是不相符合, 高职教育的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层次型。高职教师的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性, 既要有敏感的自我认知能力, 又要对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由此, 教师才能发挥优势和弥补弱势, 才有利于做出比较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技巧的发挥。比如在授课方式问题上, 传统讲授方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各有利弊, 如果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偏爱的某种学习方式而否认其他它, 很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绩效。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因材施教的程度与教师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

  3.2 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自我认知能力的基础上,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关键。针对课堂教学质量方面, 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是指针对课堂问题的分析、创新能力。课堂问题的解决能力涉及到许多方面, 如调研技能、质量管理、服务创新和现场管理等, 教师可以应用这些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 针对高职管理类课堂教学而言, 发挥教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朝着教学一体化和理实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带动提升高职经管专业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市场营销战略”这一重难点的课堂教学, 有的老师选择了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 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探讨本身的就业策略问题, 既能提高学生的探讨热情和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 又能通过跟踪学生的就业情况而评估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也就实现了教学相长和理实一体化。

  3.3 教师的课堂互动能力

  师生课堂互动能力对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 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 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变学生被动地接收为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既是课堂的导演又是课堂的演员,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教师的课堂设计有重要关系,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环境等相关因素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其次, 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如课堂满意度调查表、教师提问、课堂讨论、课堂游戏、布置思考题、教学质量改善讨论、安排课上答疑时间、团队作业成绩评议, 导例分析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进而提升课堂效果。

  3.4 教师的课堂领导力

  教师的课堂领导力主要表现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纪律与气氛管理、引导班风与学风的变革、组建和管理课堂学习小组、对班干部和学习小组组长的授权以及师生交流与师生关系管理等等方面。少数高职生学习动力不足, 自我管理较差, 对课堂学习气氛有些影响, 但实践表明, 通过教师的课堂领导力以及辅导员、班干部主动地发挥他们的领导力, 对班风学风建设和提升高职课堂教学质量是有一定作用的。许多老师认识到, 高职课堂需要教师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决不能仅仅关注传授知识和技能。正是如此, 教师的领导力在高职课堂有提升的必要。例如,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威信以及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需要教师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

  4 结论

  笔者认为, 从管理技能的角度看, 教师的自我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沟通互动能力和课堂领导能力是提升高职生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四种能力。本文的主要贡献是用矩阵图为工具, 通过采用恰当的调查研究方法从理论上将服务质量要素与课堂管理技能联系起来, 为探讨其相关性提出一个实证研究的思路, 比较于个人经验性的探讨更加完善。本文的不足之处三个方面:第一, 这个研究只限于高职管理类课堂的教学质量, 具体的使用范围大小需要进一步严密的论证;第二, 矩阵图只采用了二维的, 也就是只从质量要素的角度对重要课堂管理技能进行探讨, 但实际上应该有多个维度;第三, 限于篇幅, 笔者没有做更深入细致的展开, 并且这个结论有待更大样本的更严密的实证研究的证明, 这也将是下一步研究要进行的。在此剖砖引玉, 以供同好, 不妥之处, 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1]王建英, 课堂管理技能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 河西学院学报, Vol20, No.4, 2004.

  [2]王铁男.高等学校管理类教学特点研究[J], 黑龙江教育 (高校研究与评估版) , P24-26, Vol.07-08, 2005.

  [3]赖红清.关于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 新西部, P151-152, 第12期, 2005.

  [4]崔平.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 无锡技术职业学院学报, P11-13, Vol.09, No.1Feb.2010.

  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探究 第5篇

  摘要: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对其实践创新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管理类;实践创新体系;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演进,管理类专业学生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魄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起步较晚,由于管理学科不是纯技术学科,管理活动的柔性、权变性、多因性、多维性及综合性,决定了其实践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受到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无论在教学形式上,还是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和创新性非常强的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在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还是偏重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仍处在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封闭性和局限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受到师资、实验经费、实验设施等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践内容开设比例较低,尤其是学科内跨专业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较少,无法适应管理类专业系统性的特点,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实践教学内容大多只是对所讲授的课程知识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亟待提高。

  二、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

  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掌握多学科知识融合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以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为主要形式,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为依托,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结合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模块、开放式”的实践创新体系。同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调整实践创新体系的相关内容,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相对独立、动态弹性的系统体系结构,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开放式实践环境。

  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多种因素相关联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1.目标体系

  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考虑、统一规划实践创新体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内容体系

  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自主设计与实施为突破口,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实践创新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以开放性实验为平台,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科技创新基地,结合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各类竞赛如“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沙盘模拟大赛”、“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以及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培训、竞赛等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保障体系

  健全的保障体系是实践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示范中心的硬件设施,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高素质的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等都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4.监控体系

  管理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加大了监控工作的难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周到细致的管理实施细则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规范教学管理,强化过程监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5.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方面,学生成绩的评价按照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原则进行,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全面客观地考核,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另一方面,综合评价创新性实践活动的管理效能,提高运作效率。

  综上所述,构建以高层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为特征的实践创新体系,营造具有综合性、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经营管理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既具有开拓、创新、创业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彦,王金圣:基于能力培养的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创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

  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及其管理的探讨 第6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对策

  一、对经济管理类实验的认识

  经济管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所具有所要求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客观性, 同时也具有社会科学所体现的艺术性和开放性, 这样的学科特点使得经济管理学科在教学方式及要求上必然有别于其他学科。传统的教学实验实践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采取以教为中心的理念, 而前沿经济管理教学更多的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立在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上, 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经济管理学科一般是通过设置若干假设前提, 将现实中的经济管理现象高度抽象化后, 形成相应数学模型来构建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可以发现, 数学语言只能检验经济与管理学两座的模型部分, 或者说只能证明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模型的逻辑结构是严密的, 却不能有效检验相应经济学与管理理论模型的假设前提, 更无法证明相应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然后, 利用实验方法在特定环境下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 得到的是最具说服力和最具检验力的结论。于是, 我们发现, 实验方法对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座的检验效果要明显优于教学方法。

  当通过实验来检验某个经济与管理学理论是否成功时, 如果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是失败的, 那么就可以进一步探寻该理论失败的原因。通过调整实验中的控制环节, 我们可以得到新理论的启发和探索, 进而研究出新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当然, 实验还有助于对不同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 不断完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中的不足之处。

  二、对经济管理类实验管理的研究

  虽然实验课在我国高校经济管理课程中的比重在逐年增加, 实验条件不断改善, 但总体来说各高校对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对实验课在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理解仍存在偏差和不足。教学实践中, 实验课往往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属而开设, 而且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约束机制, 实验内容往往偏于浅显, 流于形式, 大部分实验都是以培养管理软件运用能力为主, 主讲教师缺乏深入研究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紧迫性。我国现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往往只起到设备维护、软件维护以及软件培训等基础支撑作用, 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缺乏干预的能力和权限。这种现状往往会严重影响实验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造成实验设备的重复建设和使用率低下。

  因此, 必须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同等对待纳入课程管理和评估体系中, 真正做好经济管理实验课程的全过程管理,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育部对专业和主干课程设置有严格要求, 但对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设置还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笔者通过总结工作的经验和理论课程管理的成果, 提出以下实验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 (见图1) , 该图展示了实验项目从产生到结束、再到产生的循环过程。

  (一) 实验项目的产生

  实验项目是指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等实验与实践活动的总称。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向专业课程管理委员会提交新开设实验项目的申请, 专业课程管理委员会对教师提交的课程大纲、实验设计等文件进行审核, 再由专业课程管理委员会聘用该教师开设课程, 并向实验教学中心提交实验设施及场地的要求。实验中心按照教师及专业课程管理委员会的要求, 布置软硬件环境, 教学评估中心对教师及实验中心的活动进行监督。

  (二) 教学效果评价

  1. 学生评价。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受益者, 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可以把对实验项目的评价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的评价中, 参考理论课的评价指标, 制定相应的实验项目评价指标。专业课程管理委员会应该设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提供问卷、网站、电子信箱、QQ群等多种渠道让学生能够及时将对课程的评价和意见信息反馈给专业课程管理委员会, 专业课程管理委员会应认真审议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把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和实验中心, 并辅助相关的激励政策。

  2. 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作为对学生评价的补充, 可以弥补学生评价的不足, 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实际效果, 还可以对课程内容, 课程难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3. 教学研究中心评价。

  教学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从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学理论等角度研究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实验课教师未必对实验中涉及到的软硬件很了解, 这就需要教学研究中心进行辅导和协助。

  4. 实验室 (中心) 评价。

  实验室 (中心) 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建设者, 一方面, 要加强同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 做好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工作;另一方面, 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 并对实验项目的设计提出意见与建议。

  三、对经济管理类实验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 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理解经济管理类实验是新生的、处于摸索和前进中的, 只有创新才能使其具有生命, 只有创新才能使其发展。这就不仅需要从管理制度上的重视, 而且要从管理制度、人员配置和工作量上给予支持, 从而体现对开展经济管理类实验的鼓励。

  其次, 高校实验室重点建设基金的支持, 是探索经济管理类实验的基础。

  再次, 专业课教师的热心参与和配合, 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是保证经济管理类实验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 要尽快出台相关文件, 规范对新开发实验项目审批和评价工作。

  第五, 发挥实验室 (中心) 在整个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作用, 转变其功能与作用, 发挥其优势, 积极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去, 探索经济管理实验室 (中心) 发展的路子。

  第六, 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 设立创业基金, 聘任具有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创业导师、参与人文科学创新实践教学等, 用创新思维开辟经济管理实验与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高小强, 王庆.创新实践教育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7) .

  管理学类 第7篇

  影响大学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分为三个主要方面:教师、学生、环境设备。教师方面主要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四个方面;学生方面则包括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三个方面;环境设备主要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两个方面。

  一、教师在MIS教学中的作用

  (一) 教师的知识水平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 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 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 以提高企业战略竞争优势、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 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由决策支持系统 (DSS) 、工业控制系统 (CCS) 、办公自动化系统 (OA) 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组成。其涉及的学科主要有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统计学等。因此, 要求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 对所涉及到的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只有与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要求教师对于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要有比较扎实、精深的掌握。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技术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不断补充新知识, 并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新的典型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 教师的教学态度

  态度决定结果。教师的教学态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甚至超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对课堂的影响, 正确、认真的教学态度是教学效果提高的正向催化剂。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能做到课前认真备课, 课堂上能做到充满激情地讲授, 这种讲课过程中的热情必定会感染学生, 将学生的注意力保留在课堂上, 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学生刚接触任何一门课时, 总会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 如何调动并保持住这种好奇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三) 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体现为教师以何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作用于学生, 使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产生兴趣, 激发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是老师根据学生对现有教学的反映以及具体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尝试。MIS这门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 因此, 多案例教学是应该引入的教学方法之一。另外, 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该在必要的教学进程中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实地考察企业内部MIS的应用情况。最后, 教师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学方法改进这一问题。部分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 能够轻松驾驭传统的教学方法, 因而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持排斥的态度。如何转变这些老师的观念, 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 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讲授MIS课程的教师大多是非师范专业毕业, 而且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毕业后直接上讲台也是现在许多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些毕业生对于课堂教学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 完全要靠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这就导致在高校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许多年轻教师拥有较为精专的学科知识, 也有很强的学习、科研能力, 在课堂上却无法将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甚至于学生反映课堂无趣, 老师讲授不清, 思路混乱等。教师教学能力的缺乏会降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 也是高校知识资源的一大浪费。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系MIS教学质量的根本要素。

  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 学习意愿

  学生的学习意愿决定其学习的主动性, 进而影响其学习的效果, 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反映。一般来讲, 具有较强学习意愿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强, 具有较为强烈的知识接受愿望。因此, 同样的课堂讲授对于学习意愿强的学生来说, 教学效果就更好一些。

  (二) 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其知识接受能力, 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会对教学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一般比较强, 更易于接受课堂所学的新知识, 因此表现为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比较慢, 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 可以说, 同样的课堂讲授,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 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如果对MIS这门课程有兴趣, 能产生好奇从而带来对MIS学科知识的探索, 将促进其对老师讲授知识的吸收与掌握;反之, 如果学生本身对这门课程没有兴趣, 那就会降低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三、环境设备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 教学设备

  MIS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演示与操作, 因此需要配备多媒体设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具有辅助教学, 促进教学效果的作用, 可以把通过语言不容易表述清楚的内容呈现出来, 把复杂的问题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使用现代教学设备, 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 (通常称其为主体) 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 (通常称其为客体) , 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教学环境即指围绕着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 比如光线、温度、班级的规模、校风、班风等。也可以说,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综合。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改进。

  摘要:影响大学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师、学生、环境设备。教师方面主要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学生方面主要是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设备方面主要是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 必须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林秋平, 李元辉.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31) :395-396

  [2]张晴, 金荣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有效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0) :101-103

  [3]陈炳良.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6) :51-52

  [4]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1) :1-19

  C类供应商管理 第8篇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ABC分类法,C类供应商

  1 什么是供应商和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是指那些向买方提供产品或服务并相应收取货币作为报酬的实体, 是可以为企业生产和运营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

  供应商管理是指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综合性管理工作总称, 是供应链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目的在于建立起一个稳定可靠的供应商库, 保证企业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稳定可靠的物资供应。

  2 ABC分类管理法

  由于一个企业生产和经营所需采购的物品和物资具有多样性, 同时为保持适度竞争, 企业会用到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在对这些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不同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数量, 价值以及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不同, 而企业本身的资源有限, 不能对所有的供应商都给予同样的重视程度或使用同样的方法和程序来管理。

  目前比较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是ABC分类管理法。这种方法根据供应商的数量和占采购金额的多少对供应商的重要性进行分类。特别重要的为A类, 一般重要的为B类, 不太重要的为C类。经过企业统计后, 一般具体划分的方式如下 (具体比例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调整) :

  A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量的10%左右, 但是占企业采购金额的60%左右;

  B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量的10%左右, 占企业采购金额的20%左右;

  C类供应商占总供应商数量的80%左右, 但其提供的物资仅占企业采购金额的20%左右。

  A类和B类供应商, 由于采购金额大, 提供了企业所需的大部分物资, 为降低成本以及潜在的风险, 需要投入主要精力, 进行重点管理。而C类供应商占采购额比较小, 不是降低采购成本的重点, 通常认为可以减少精力投入, 简化管理。

  不过由于这部分供应商数量庞大, 简化管理不能等同于简单管理, 如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也很可能会造成管理混乱, 影响公司正常运营和成本控制。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对于C类供应商的各种管理方法及其特点。

  3 C类供应商管理

  目前对于C类供应商的宗旨是在不影响企业物资供给的基础上减少供应商数量, 简化管理流程。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降低总体采购和管理成本, 因而在制定管理决策的过程中, 减少供应商数量不是目的, 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供应商的数量是否能够或者应该减少取决于企业采购产品的性质和市场状况, 需评估减少供应商数量是否会影响某些物资的供应, 以及是否会影响供应商之间的合理竞争从而推高采购价格成本。如果涉及直接采购成本增加, 则需要衡量通过减少供应商和简化程序所带来的内部管理成本节约是否能弥补直接采购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

  在对C类供应商管理中, 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3.1 对供应商进行整合, 尽可能把更多产品集中通过产品覆盖面广的综合性零售商进行采购 (包括网上电商和线下零售商) 。

  这种方式适用于单品采购数量较小, 金额不高, 不涉及企业定制化要求的标准件产品。这些标准件产品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例如:办公文具, 办公设备, 电器, 标准电子元器件等。

  通过零售商采购这些产品可集中数量, 降低采购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

  这些产品种类繁多, 但每一品种企业采购数量可能不大。如果企业分别从不同渠道采购, 一方面由于采购数量有限, 很难获得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合同条款;另一方面, 需要跟不同的供应商谈判, 下单, 后续管理等, 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增加了内部管理成本。通过对供应商进行整合, 由于把多种产品集中起来, 可以在谈判中利用总额优势要求零售商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而且通过集中, 减少了需要管理的供应商数量, 从而降低了管理成本。

  综合性零售商广泛的产品覆盖面正好迎合企业对运营过程中标准件产品的采购需求, 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采购便利。同时因为能接受小批量订单, 且配送速度快, 企业无需大量备货, 随需随订, 降低了仓储和管理成本。透明的价格减少了企业采购人员询价谈判时间和精力, 降低了采购的隐性成本。

  3.2 使用网络采购平台采购

  通过网络平台采购是利用网络, 发布采购产品信息和要求, 寻找供应商和货源, 对采购产品的性价比货比三家。

  这种采购模式的优势在于:

  价格优势:通过网上采购平台竞价采购, 可选择设定公开报价, 所有供应商都能看到别人的报价, 或者不公开报价, 但是公开价格排序。这两种方式都会使供应商在预定的截止期限前根据别人报价调整自己报价, 促进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以获得更高的采购收益, 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产品质量。还可以使用反向拍卖, 选择价格最低者, 增加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采购流程透明化, 效率提高:网上平台通常会提供标准的竞价发布, 供应商筛选, 报价评估和中标发布流程, 采购方提供必要信息后, 很多程序都可以由网络平台自动完成, 大大节省了采购流程所花费时间, 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 信息发布后, 几乎所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 大大降低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使整个采购流程公开透明。

  节约成本:上面提到的价格优势只是直接成本的节约, 在考虑节约成本时, 还应考虑节约间接成本, 如减少采购人员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降低采购书面文件方面的支出, 缩短采购周期等等, 网络平台采购借助自身的特点在这些间接成本节约方面具有优势。

  不过这种网络平台方式也存在一定问题, 如可能造成供应商之间的恶性竞争, 在压低了价格的同时影响了产品质量和服务。

  目前有一些专门的采购网络平台提供此种服务。如MFG等。

  3.3 把非核心的产品采购外包给第三方采购服务商

  第三方采购服务商自己不生产或提供服务, 而是作为采购方与产品提供方之间的中介, 为采购方提供采购服务, 同时把产品提供方的产品和服务销售给采购方, 作为采购方的供应商开具发票。

  第三方采购服务商提供的服务通常有几种不同类型:

  提供从寻找供应商到付款交货以及后续安排的全套采购服务;

  跟企业确定的备选供应商谈判采购价格;

  供应商, 价格和条款企业已经确定好, 仅负责代理下单和代付货款。

  服务费用的收取根据所提供服务耗费的时间, 难易程度, 通常按交易次数收取或按交易额的一定比例收取。

  利用第三方采购服务商的优势在于:

  减少企业供应商数量, 降低管理成本。但是要注意目标是降低总体成本, 企业在使用第三方采购服务商来减少供应商数量的同时, 要对使用第三方采购服务可能增加的采购费用与所降低的内部管理成本进行评估和比较, 来决定是否适合选用第三方采购服务, 不能只关注表面供应商数量的降低, 而忽视可能带来的总体成本增加。

  利用第三方采购服务商的专业经验和联合采购带来的价值, 降低采购成本。

  首先, 第三方采购服务商通常更加专业, 采购经验更丰富, 流程更加规范有效率, 对市场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可以利用这些优势, 获得比企业直接采购更好的采购收益;

  其次, 由于第三方采购服务商同时作为企业的供应商, 对所代为采购的产品具有连带责任, 所有通常在质量管控和供应商审核方面更加严格, 产品质量更有保证;

  另外第三方采购服务商因为服务于多个不同企业, 可以将不同企业的共同采购需求进行整合, 以从产品提供方那里获得更好的价格和条款。而且比起企业间的直接联合采购, 通过第三方采购服务商避免了企业间在投入和获取采购利益方面的矛盾争议, 更具有稳定性;

  同时企业无需将采购信息和采购利益信息分享给其他企业, 更能保护企业的信息安全和利益。

  企业把采购责任放到第三方, 能更专注于核心业务。

  目前国内国外都有不少专门从事采购外包服务的公司, 如Expert Buy, Boston Buy等, 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也开通了采购服务, 如KLB等。

  不过如上文中所述, 第三方采购服务商需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是否将采购外包给第三方采购服务商, 取决于企业整体战略和对总体成本的衡量。并且由于此服务商能接触到企业的很多采购, 生产和产品信息, 在选择服务商的过程中需要审慎选择, 通过合约以及其他多种方式确保此服务商不会凭借所掌握的信息损害企业利益。

  上文中所提高的这些对于C类供应商的管理方法, 具有不同的适应性, 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状况分析, 合理选择搭配使用。

  机电类材料管理现状及思考 第9篇

  众所周知, 煤炭生产成本构成主要如下, 材料、职工薪酬、电力、塌陷补偿、折旧、维简费、安全生产费、其他支出等。分析上述几项支出, 不难看出, 当前国家经济形势总体上扬, 社会全员在普涨工资的情况下, 矿井职工薪酬也在逐年上升;塌陷补偿及安全生产费用按政策要求下拨, 维简费、折旧根据矿各主运系统 (通风、提升、出煤、矿建、基建、技改等) 以及设施老化情况核准, 在充分优化人力资源后, 仅有材料成本、电力成本等可调控。而深部开采矿井在地质条件较复杂的情况下, 受提升、瓦斯、水、火、顶板、断层、地温等影响下, 投入的材料成本占矿井总成本比例甚至高达11%以上。如某特大型现代化煤矿近三年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例均在11.02%, 最高时达11.80%可见材料成本在总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 加大材料管控, 努力实现降成本, 在当前尤为重要。

  1 机电类材料在材料成本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社会科技不断进步, 尤其是大型煤矿企业的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也日新月异, 各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 提高了矿井产能, 确保了安全开采, 降低了材料及总成本的吨煤投入, 但同时机电类各项材料投入也与日剧增, 所占材料及总成本的比例逐年上升, 以某矿为例, 机电类材料投入2012年3864.3万元, 2013年4923.3万元, 2014年5250.38万元, 其所占材料成本投入分别为27.94%、34.28%和46.32%, 年增长幅度达8个百分点以上, 三年间绝对值增长1386.08万元, 但提升产能效益作用也十分明显, 吨煤总成本减少184.18元。所以机电类材料是矿井成本的关键构成要素, 合理投入, 加强管控, 对降成本增效益意义十分重大。

  2 机电类材料管理现状

  2.1 定义

  机电类材料, 顾名思义就是指机电设备 (综机、普机、提升等等设备) 所需配件、油脂、钻头钻杆、专用工具, 以及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诸多周转材料, 如电缆、钢管 (风水管路) 、轨道、胶管、钢丝绳、皮带及其附件等。

  2.2 管理现状

  现阶段, 煤矿机电类材料管理总体状况较好, 一是机制健全, 机电类材料由管理部门 (机电办/科) 总承包, 并按类别分配至各单位专项管理, 如运输队管理轨道及其附件, 生产准备队管理钢管及附件, 机电办/科管理电缆、胶管、配件等等, 同时设机电办为分口总承包单位。二是制度较完善, 具体有《煤矿经营管理办法》、《设备管理规定》、《电气及电缆管理规定》、《运输管理规定》、《物资消耗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支护材料、大型材料等物资回收复用管理实施细则》, 明确管理范围职责、承包指标, 也有日常零星的动态监管要求, 同时计划申领、回收复用、修旧利废等一应俱全。三是材料定置量化, 各单位对分管范围内材料定置堆放, 实物、牌板、台帐、资金、系统五对应, 量化准确。四是口内总承包单位即机电办/科日常管理常态化, 如电缆、设备等定铭牌、扎编号等。五是回收复用紧跟矿井生产节奏, 如轨道、钢管、电缆、皮带等回收复用均实现日常化, 月初有计划, 月中在实施, 月底能考核, 管理程序清晰。

  上述可见机电类材料管理总体状态较好, 但同时过程中也存在些许问题。如下:

  1) 材料需求计划集中度低 (注:计划集中度的目的, 集团招标时以批量采购降低物资单价, 减少采购成本) , 随意性强。

  2) 零星材料管理不规范。许多大型材料附件, 诸如道夹板、道螺栓、托辊、压绳轮、拖绳轮、刮板、链条等等, 生产作业点以及废弃巷道随处可见, 零散丢弃。

  3) 设备维修, 多以总承更换代替零星小配件的修复, 致使设备维修成本居高不下。

  4) 安装拆除用料控制不够精细。一是安装拆除用料标准逐年递增, 例如无极绳绞车钢丝绳, 2008年用覫18.5mm, 2011年增至覫24.5mm, 2014年某工作面拆除时使用钢丝绳增至覫38mm, 安全得以保证了, 但也意味着费用的增加。二是安装过程中以及收尾后管理不细, 安装后现场遗留大量物资, 直至交接时主管部门仍未回收, 甚至出现小型材料等被掩埋丢弃, 性质十分恶劣。

  3 问题之思考

  如上所述, 当前机电类管理在机制、章程、职责都很明确的情况下, 为什么仍会出现许多问题呢?就其原因无非有三个, “人、章程、环境”。

  所谓“人”, 即管理过程需要人, 具体行为需要人, 执行制度同样需要人。而人是有惰性的, 在具体到每一个人时, 总会因惰性而出现浪费。如何克服人之惰性, 使事情办更到位呢?机制—健全的循环监督机制, 通过互相监督、严惩重奖效益激励来降低人的惰性。

  其次是章程, 每一个制度章程独立看起来都很完善, 但也存在不足。如安全管理文件与经营管理文件间矛盾性, 当前安全处罚力度不断加大, 经营管理的处罚仅停留在工资上, 与干部提拔评优等不挂钩, 各级管理者更多的是重安全轻效益, 认为效益、工资可以挣回来, 为了保证安全只有提高安全系数, 加大安全投入。今后只有将安全与效益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奖惩一致, 促使在管理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投入最小, 效益最高。

  再次是环境。过去我们强调较多的是安全、生产, 对经营较陌生, 觉着这些是领导关心的事, 想的最多的也是工资, 殊不知存在于我们日常工作的每一件小事, 与我们每个人工资息息相关, 企业效益好了, 工资也就普涨了。煤炭行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 谈的多是指标, 然后进入十年辉煌发展期, 讲的是“建大矿, 增产量”, 近两年煤价进入低位运行阶段, 各煤企才开始对外转型, 对内压成本, 严抓经营才两三年的事, 大环境的改变需要大家从思想上认可, 在日常工作中适应, 这时候煤矿的各级干群就要迅速调整以适应新常态。

  4 解决问题之对策

  1) 强化经营管理意识, 变“重生产、轻效益”为“生产效益兼顾”。每一位同志都要以主人翁意识, 用居家过日子心态对待材料管理, 围绕以降成本来增效益, 日常过程不浪费一针一线。

  2) 加强经营管理, 将经营与安全列入同等重要, 干部任免、评优一票否决制, 严惩重奖, 兑现到位。

  3) 充分发挥班队长一线管理作用。哪里需要投入, 哪里可以节约, 哪里能够回收, 班队长是最熟悉的。同时班队长作为现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职工才会跟进。

  4) 强化制度建设, 激励降成本工作。针对当前形势, 及时修订完善制度, 加强设备保养, 严管设备维修, 更换配件必须经过严格核准验收。

  5) 提高业务培训, 增强职工素质, 能小维修的杜绝更换总承。只有业务素质过硬, 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降成本才能落在实处。

  6) 全面提高矿井定置量化管理水平, 不分材料类别, 不分生产、辅助单位性质, 全员做起, 以定置量化核准日常消耗, 消除过程丢失, 掌握材料使用寿命, 减少新投入降低。

  7) 加大修旧利废力度, 加快周转材料的周转速度, 提高复用次数, 减少新投入, 降低材料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祁金秀.加强材料管理降低材料消耗[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2 (10) .

  管理学类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介绍

  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作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管理理论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的思想的深入发展,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纷纷提出了数字政府、数字化企业的目标,加大了信息化的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各种组织从战略层、战术层,到作业层各层人员的得力助手。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得到了各方的重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运而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树立正确的企业信息化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方法及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调查,国内高校作为专业课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专业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作为专业任选课开设的有电气信息等;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有:生态学专业的环境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医科的医学信息管理系统等;公选课中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很多。由此可见,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经济管理类、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而且也逐渐成为工、农、医等学科的重要课程。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多学科内容。目前国内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大都将此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立为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和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以便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企业和组织的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问题。但是,就目前这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之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实施教与学的过程中,都遇到很大的困难。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虽然对公司财务、现代管理理论有一定的认识,对办公软件的使用比较熟练,但对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所需的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却不多,对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流程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所以经管类学生对于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架构普遍反映很难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甚至在修完此课程之后对于为何要学习这门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都还不甚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发现,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没有适当的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框架,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往往以适用于所有行业的MIS开发理论为主,不像生态学专业的《环境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具体行业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从现在本科生的就业及企业的招聘来看,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業于专门的金融和政府管理部门的比例较小,而作为中间力量就业于企业的比例比较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值得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面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对国外优秀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情况研究,我们发现,国外高校在此课程的教学上具有以下特点:①在管理学理论和思想方面极为重视;②善于采用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给学生以最贴近企业实际问题的直接分析和训练;③在教学上非常注重实践环节内容与形式的设计;④善于用图和表等模型来说明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国外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优势,结合该课程的实际特点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将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多模式分段教学转换。具体措施是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案例导入+情景模拟+上机验证”的分段式教学模式案例导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一门典型的多学科综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讲理论知识,再作案例分析,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对理论知识不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我们考虑彻底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利用案例来组织教学——首先导入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引入基本理论知识;最后安排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加深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情景模拟:以虚拟项目为基础,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虚拟项目的设计开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针对实际问题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过程。教师则采用点拔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一个项目组由5~6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人员等角色。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虚拟的项目情景和要求,虚拟项目可以从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应该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启发性。项目组根据项目需求,制订项目计划,进行系统分析,设计,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想办法、查资料、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增加了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管理协调能力。这门课程着重让学生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树立正确的注重管理与技术的有机融合的信息化理念。上机验证:通过对一些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验证实验,让他们把前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实际操作与应用的理性认识,更好地促进了这门课程的教学。

  通过实践,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普遍反应,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同时,情景模拟环节对企业内部的流程的认识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提高上来。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

  参考文献:

  [1]张惠丽.多媒体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9,(2):41-43.

  [2]李武韬.《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项目式教改尝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52.

  管理学类 第11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是信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综合性、实践性很强,通过对该门课程课堂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信息处理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组织实施的能力,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这门课,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有管理学、信息管理、程序设计、数据库等相关知识。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必须开设一定量的实践课程,通过查阅一些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设以及多年的教学,发现存在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感觉理论太多,难于理解,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实践课程,但部分理论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关系,难于在实践中来逐一模拟;(2)实践课程主要针对一些知识点的训练,学完该门课程之后,学生感到知识点非常多,实践较散,希望通过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把课程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很好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虽然各高校均开设了一定量的实践课,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达不到课程教学目标。

  1 课程能力培养

  各高校的实验条件以及师资水平不同,对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动向有所不同,部分学校侧重于走管理路线,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方面的师资较强,实践环境条件较好,侧重于信息系统方向,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系统方向,具体来说,该门课程实践主要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如下能力和素质:

  (1)方法、技术和工具: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各阶段常用的工具的使用、认识相关技术和方法,比如:E-R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U/C矩阵、Visio工具建模、Power Designer建模、Rational Rose建模等。

  (2)系统分析能力:做系统最难的部分在于系统分析,特别是需求分析,需求是开发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做好需求分析,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

  (3)系统设计能力:需要做好功能模块的设计、代码设计、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输出输入设计、算法设计等。

  (4)程序设计能力:需要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VB、C++以及基于B/S开发的ASP、JSP等工具。

  (5)数据库设计能力:能够掌握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熟悉SQL语句的使用。

  (6)文档编写能力:文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完成的重要文档有项目陈述报告、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报告、数据库设计报告、系统实现报告等;

  (7)团队协作能力:一些系统比较大,非常复杂,这需要很多部门和很多人参与进来,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实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8)坚强的意志:做系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求学生有连续作战的精神和毅力,甚至需要熬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 实践项目

  针对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需要开设一定量的实验教学课,进度可以根据所安排课时灵活调整,若课时不足,可以安排学生课外课时进行。实验除了验证性实验之外,还应有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期中设计性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1]。部分实验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建议开设的实验如下:

  (1)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通过所给案例,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的关系,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及功能的理解。

  (2)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能够根据所给案例进行系统战略规划,掌握B S P方法。

  (3)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根据所给案例对系统进行可行性、需求分析,掌握系统分析相关描述工具。

  (4)数据库设计。从需求分析得到数据概念模型(E-R图表示)并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5)软件工程建模工具应用。能够使用Power Designer或Ration Rose工具进行建模。

  (6)算法设计。利用程序流程图和N-S图进行模块算法设计。

  (7)系统分析、设计、实施。根据所给案例进行小型系统分析、设计,实现一个简单演示系统,并完成相关文档。

  3 实施效果

  我校信管专业MIS课程理论安排36学时,实践教学安排36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开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采用指导、开放等实验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由于MIS相关理论在不断完善,实验方法手段、实验技术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MIS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参考文献

  [1]http://jd.sjtu.edu.cn/BKPG/pjlt/pjjb/2007-01-26/1169823334d4181.html, 2011-3-10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管理   教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