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航天卫星知识感悟心得分享]

信息咨讯 2024-08-20 15:31:41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此外,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首次试点开展创新团队奖励,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的巡航导弹先进突防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成为全国首批获得该奖项的3支团队之一。 (杭文)

  我国通信卫星首销欧洲

  1月29日,白俄罗斯通信卫星项目在京启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为白俄罗斯共和国研制生产的这颗通信卫星,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将采用长征三号乙火箭进行发射。这是我国通信卫星首次出口欧洲市场。

  据悉,该项目2011年2月开始进行招标,2011年4月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标;2011年9月,中白双方签署了白俄罗斯通信卫星系统合同。经过一年多的洽谈,双方签署了所有合同附件。启动会后,中方有望于近期获得合同款,并开始研制工作。中方还将向白方提供地面测控站建设、地面应用系统、保险和培训在内的一揽子服务及转发器租赁运营合作。(杭文)

  我国将建立测绘遥感卫星体系

  1月9日召开的资源三号卫星工程研制总结会上传来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并发射的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在轨运行一年来有多项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型测绘卫星,改变了我国相关领域从国外大量购买卫星影像的被动局面。

  另悉,我国计划用10年~15年时间建立测绘遥感卫星体系,包括光学立体测图卫星、干涉雷达卫星、激光测高卫星、重力测量卫星等。3颗资源三号后续测绘卫星已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力争2014年初发射资源三号02星,实现两颗资源三号测绘卫星组网运行,具备每天获取全球任一点最新影像数据的能力。(航讯)

  航天科技集团建设航天强国行动纲领

  1月1 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第五次工作会议暨201 3年年度工作会议。会上,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作了题为《深入践行中国特色航天科技发展道路,为加快推动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印发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关于加快推动我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行动纲领(2013~2020)》,明确提出未来几年集团公司的战略使命、奋斗目标,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战略举措以及具体行动计划,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还对航天功勋奖、航天创新奖、航天贡献奖、航天金牌班组的获得者进行了表彰。(航讯)

  航天科工明确2020年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目标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13年工作会1月14日在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集团公司2012年工作及三年来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目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201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并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在此次会议上,中国航天科工首次明确提出了2020年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经济实力更为凸显,战略地位更加稳固,军民融合更富成效,科技水平再上台阶,和谐企业更具活力。会议指出,2013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今年集团公司的目标任务仍然是“两个确保”:确保国防武器装备建设任务圆满完成,确保年度经营发展目标全面实现。(杭文)

  航天科工与中国进出口银行

  开展战略合作

  1月10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合作金额300亿元、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信贷、担保、咨询等金融领域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支持航天科工的“走出去’’战略,并实现产融双方共赢。根据协议,双方的合作领域包含信贷业务合作、咨询服务和非融资类金融业务三大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为航天科工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及进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融资服务。在航天科工开展对外贸易与投资日寸,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将为其提供国别、汇率、投资风险规避和理财方面的建议。此外,在对外担保、资金清算结算和金融交易等领域,中国进出口银行也将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航讯)

  超大型航天器总装中心

  明年竣工交付

  承担中国载人空间站总装、测试和试验任务的中国载人空间站等超大型航天器总装测试试验中心目前正在天津加紧建设。按照工程进度,该中心将于2013年完成工程主体施工,2014年竣工并交付使用。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投资建设的载人空间站等超大型航天器总装测试试验中心,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占地约100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为总装、测试区,热学试验区,力学试验区等9个功能模块。建成后将具备年出厂6至8颗超大型航天器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研制生产载人空间站、超大型通信卫星、大型遥感卫星、大型空间精密展开机构等需求。(航讯)

  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二级发动机

  四机并联试车圆满成功

  近期,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二级发动机四机并联试车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65所获得圆满成功。本次试车是目前该发动机最为接近实际飞行状态的一次大型地面试验,标志着六院研制的两型新型火箭发动机组合形成的所有飞行状态均已通过试车考核,为后续动力系统试车和飞行试验打下了坚实基础。(航讯)

  国产陆地观测卫星

  数据行业应用全面展开

  日前,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八家单位签署国产陆地观测卫星数据行业应用战略合作协议。

  据悉,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有力推动国产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为航天高科技助推行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是国产陆地观测卫星应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国产陆地观测卫星应用正在从“实验应用型”向“业务化服务型”转变。(杭文)

  中国将研发新材料

  打造重型运载火箭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建设发展

  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文中简称“北航科技园”)是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发展目标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标志工程之一。办好北航科技园,把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既是国家赋予北航科技园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北航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北航科技园深入贯彻落实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2007年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指引,按照科技部、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在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开展了较有成效的工作。

  学校的支撑

  北航成立于1952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和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学校,拥有“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十五”期问,更是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学术声誉高,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

  雄厚的学科优势、科研实力,优良的学风,为北航科技园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学校在土地、资金、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也为园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有规模和发展历程

  2000年,北航独资成立“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中心”(2006年更名为“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逐步建立了健全的、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由其代表学校对北航科技园进行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北航科技园在硬件建设和软环境营造两大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硬件方面,先后建成了密云分园、世宁大厦和柏彦大厦。2003年,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与北航大学共建,并由北航科技园负责具体实施的“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开园并入驻第一批入园企业;2004年,“南通北航孵化器”在江苏南通正式注册成立,北航天汇孵化器的成功孵化模式辐射京外成功推广;2005年,密云园区“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试验室建设完成,开始项目研发;2006年,密云园区综合性能试验室建设完成,北航“无人机”、“电磁兼容”项目迁至园中正式运转;2007年,北航光纤陀螺生产基地在密云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200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在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挂牌成立。

  软环境方面,2001年,由北京市科委、教委认定为“北京市大学科技园”;2002年,成立“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2002年,由北京市政府批准为“北京市软件出口基地”;2003年,由科技部、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4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005年,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在北航科技园联合设立“北京市电子信息技术转移中心”;2005年,由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科委认定北航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为首批“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2006年,作为国家科技部批准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北京市第一家企业化运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司“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被北京市科委评为“北京市优秀科技中介机构”,并获得北京创业孵育协会颁发的“年度持续发展能力最佳奖”;2007年北航科技园与北京市其他13家大学科技园共同发起成立“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并担任联盟第一届秘书长单位。

  正是由于这些软硬环境的营造,为校内外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创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07年底,园区入驻企业近200家,园区产值逾30亿元人民币。园区企业正处于一个由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产业政策、后勤配套构成的良好的支撑环境中,形成了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之势。

  园区特色

  根据北航软件及航空航天等优势学科,北航科技园已逐渐发展成为以信息产业和民等技术领域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以来,围绕着建设以软件产业和软件出口为特色的专业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开始着力构建和完善富有特色的科技服务创新体系,重点实施公共技术服务原创型战略、高标准服务环境建设战略、技术与管理标准化战略、综合性技术资源集成战略、中小型企业孵化与成长立体化服务战略、园区软件出口产业培育战略,为北京地区高新技术和软件出口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2007年底,北航科技园区已入驻软件企业150余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75%,其中有金山软件公司、用友软件公司、中星微电子公司、福建富士通公司、中德软件联合技术研究所、NEC日电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园区软件专业人才集中、软件企业集中、对日本出口企业集中、软件产值和出口额增长速度较快,已达到一定规模:2005年园区年产值超过25亿元人民币,出口额在1.15亿美元以上:2006年园区年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约1.5亿美元,不仅成为北京市和中关村地区最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也成为国内唯一以软件和出口为特色的专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密云园区也正逐渐成为本部研发企业新产品、新项目,特别是一批拥有北航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航空航天特色项目的产学研基地。

  运营机构与工作方向

  为了适应北航科技园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功能的开展,北航科技园构建了“一个中心,四个实体”的运营体系:“一个中心”即前面提到的“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四个实体”包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软件出口中心”、“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中湾智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专业化实体或机构,这些实体或机构的工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并见证着北航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其中:

  1 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

  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简称北航天汇孵化器)的前身是1997年9月北京市科委和北航共同组建的北京

  新材料高科技孵化器。该孵化器于1999年4月改组为北京市第一家按照企业运行机制实施的科技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并成为首批北京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家成员之一。成立几年来,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服务支撑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孵化+创投”合作机构,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在承担北航实验室科技成果的中试放大、北航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育、北京市政府与中关村管委会高科技优惠政策及留学生创业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2 北京软件出口中心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软件出口中心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北京软件出口中心)是一个旨在促进北京地区软件出口产业发展、增进软件出口企业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该机构在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的推动下,在北京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北京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和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出资,于2003年4月成立。

  3 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北航与中关村管委会于2003年共同建立了“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充分引进并利用各方资源,为归国创业者提供全面服务。截至2007年5月已在此培育出107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共有60家留学人员企业累计获得中关村创业资金490万元。2005年被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科委认定为首批“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

  4 北京中湾智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为了给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成立了具有二级物业管理资质的北京中湾智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物业管理服务。该公司已经先后通过“IS09001、IS014001、OHSAS18001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其管理的柏彦、世宁大厦也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示范大厦”。

  阶段成果

  园区企业数量增加迅速

  2002年和2003年,柏彦大厦和世宁大厦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北航科技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北航科技园入园企业数量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40家,增加到2007年的近200家,年平均增幅达到了48.6%。

  园区高新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企业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8.7%,外资企业数量5年间增长了10倍。

  在孵企业数量与毕业企业数量逐年上升

  从整体上看,园区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的数量在逐年上升,毕业企业与在孵企业的比率也稳步提高,特别是2005年后,园区孵化企业呈现出了较高的毕业率。

  园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002年,园区企业总产值仅有8亿元,到了2007年已达到38 25亿元,增长了近四倍;与此同时,园区企业出口额也从2002年的0.2亿美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2.11亿美元,增长了十倍。两项指标逐年快速递增,说明园区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园区社会效益可观

  园区企业数量的稳步增长带动了就业总人数的迅猛增长,2002年为1337人,2007年增加到8200人。年增幅高达60%,体现出大学科技园在优秀人才汇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持续加大

  服务体系的建设一直是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从多方面着手,为企业搭建了良好的服务平台。

  在过去的五年间,园区各类培训机构的数量和各类服务机构的数量都取得了明显的增长。五年间,累计有超过十万人次接受了各类职业技术培训。这些都非常有力地支持了园区的服务体系建设。

  北航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为园区企业提供了超过1700场次的会议服务,已经成为了园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窗口。

  除此之外,园区还积极开展财务代办、认证、人事、招聘服务等配套服务工作。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将北航科技园纳入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成员单位,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在北航科技园设立了企业人才服务工作站,为园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纵深化和专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服务

  搭建上、中、下游企业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构建园区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北航科技园确立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三大平台架构,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上、中、下游关系。

  科技园工作作为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模式下,园区的整体工作做到了统筹兼顾,既考虑到孵化前的技术创新源头建设,又要关注毕业企业的未来发展。与此同时,北航科技园积极促成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合互动的发展模式,其核心工作内容就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其中,持续经营能力在三年以下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孵化器中。孵化器在孵企业基本都处于创业成长期。尤其是经营时间不到一年的企业,占据了所有在孵企业的近一半。

  在2008年5月进行的调研中,共有33家非留创园企业在创业之初就选择入驻北航科技园,占到目前园区企业总数的39.3%。由此可见,北航科技园在软硬件各方面,对于创业企业而言,都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

  结合学科优势,创建研发型科技企业,促进成果转化

  北航科技园选择技术水平高、成熟度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与相关学科合作,吸引研发型科技企业(学科型公司),联合研发攻关,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围绕光电子、航空航天技术等重点产业的形成,孵化产业链上的重点项目,构筑产业链。

  密云产业园区作为北航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动静压轴承、蜜蜂系列轻型飞机、小飞机模型、遥控氦气飞艇、紧缩项目场、新型材料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已在此投入生产;共轴式直升机、光纤陀螺、电磁兼容等项目所需的厂房也已建设完成,于2006年年底竣工,2007年上半年开始入驻和设备调试。

  与此同时,北航科技园企业孵化专业运营机构――北航天汇孵化器依托北航大学的科研优势,成立10年来累计共完成十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包括飞艇等系列飞行器、废旧电路板粉碎分离回收设备、油品特种精制工艺设备成套系统技术开发、脉冲液体爆振除灰器产业化开发以及新型工业化棒材、型材打捆包装机器人等项目的中试放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多家专业化的经营主体,转化项目累计取得经济效益约5000万元以上。

  加快创新创业企业孵化

  1 依托高校,拓宽渠道,培育初创期科技企业

  大学科技园创办孵化器,其根本在于依托大学,为此,相关部门出台各种措施,鼓励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到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型孵化企业,学校还把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及

  其他资源对科技园开放。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调动了教师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同时,北航科技园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各类孵化服务,包括工商注册、税务、财务、企业认证、管理咨询,协助企业申请政府资金支持、获取商业贷款与风险投资,并通过技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的研发测试提供实验设备与分析仪器等技术支持条件。截至2007年底,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64家,其中毕业企业37家;为入驻企业投资超过1000万元;为入驻企业申请到政府资助资金5000余万元;引入风险投资5000余万元。

  单从企业注册资金方面考虑,中小企业数量在园区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一部分企业中,有超过半数的企业都是孵化器在孵企业。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北航科技园与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建立的“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通过充分引进并利用各方资源,为归国创业者提供全面服务。

  2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加快企业孵化

  北航科技园针对园区企业的需求,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建设了电子信息转移平台、ASP信息服务平台、软件出口基地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

  公共技术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一流的技术开发、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技术环境,可为各企业和用户提供从技术到管理、从咨询到服务全方位的技术开发和质量保证解决方案。降低了园区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3 整合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中介服务等相关机构的联系,加快企业孵化

  北航科技园一方面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帮助企业争取政府资助,另一方面,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进中介机构,为八孵企业营造良好的孵化服务环境。园区为企业提供的特色服务有:投融资服务、财务服务、信息服务、孵化服务、法律服务以及人事服务等。

  由于园区软件外包企业众多,北航科技园联合中关村国际软件孵化协会北航科技园分会,每年春、夏、秋、冬召开四次中关村软件外包峰会。除邀请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相关软件企业前来中国发包,还与北京地区的部分软件企业开展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的战略合作,成果显著。迄今已成功举办5次中关村软件外包峰会,引进外包项目总额达600万美元,同时通过“订单实训”的方式,为中关村软件企业成功输送了100多名合格员工。

  同时,北航科技园还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各种高级商务活动及“北航科技园”企业专场招聘会,拓宽了北航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通过多种形式,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培养、吸引和留住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型企业家、高层次高新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职能。一方面,北航科技园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企业家讲座等各种形式,培养和激发在校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并为学校各院系学生提供实习活动,科技园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之一;另一方面,北航科技园与学校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专业院系合作,共同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和商业技能培训,面向科技园、入园企业及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1 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计划大赛是一种为国际社会所广泛采用,用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通过比赛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创新。

  2005年9月,首届“北航科技园杯”创业计划大赛正式启动,2007年12月,第二届“北航科技园杯”创业计划大赛各项工作已经顺利展开。2006年7月,协助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科技部火炬中心举办的“‘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与此同时,北航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还积极创造优厚的创业条件,为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培育企业家

  北航科技园还为创业者提供各种创业指导与服务,包括国家科技、财税政策的宣讲,北京市、中关村创业优惠政策的宣讲,知识产权概念的宣传等,孵化器举办各类培训与讲座,帮助企业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资金运作能力,促进企业家成长。截至2007年5月,在孵企业与毕业企业中,共有5名创业者获得中关村优秀创业者称号,有3名创业者获得北京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有2人获得留学生创业大赛优胜奖,并有10人的创业成绩被北京市各报章、杂志加以报道。

  3 专业软件人才培训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当前我国软件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软件人才总量的供不应求和人才结构的不尽合理。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型软件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职业技术型软件专业人才,促进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由“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是我国软件业加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环节。

  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人力资源中心,是北航科技园下属服务于基地内企业而设立的专业部门,该中心致力于人才交流和人力资源及培训平台的建设。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航天文化创意;产品创新;科技传播;调整改进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36-02

  航天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航天作为我国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沉淀了独具特色的航天文化。

  今天,面对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大潮,面对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何通过文化创意让普通百姓体验和分享到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进行有效的正能量传递和科技传播,已经成为一些有责任感的企业在创新产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正在用一次次的创新与努力,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寻找有力的支点。

  本文以北京神舟创意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舟传媒)为例,探索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在产品创新与科技传播中的经验与得失。

  1 紧握航天内容 创新产品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数量之多超过之前数年。在此情况下,若想在万马千军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唯有“创新”两字。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在文化创意企业里,什么样的创新才算是成功的创新呢?我们认为,如果企业的文化产品既得到了社会热议、同行称赞、市场好评、品牌凸显、企业获利,同时又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那么,这就是成功的创新。

  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航天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中国航天事业50多年发展所积累的航天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航天事业积累的事件、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工业遗存作为题材和支撑的文化创意活动。

  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依托于航天事业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要携带更深、更广的创新基因。其创新的核心在于:对航天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再提升,将有形的高科技技术与无形的人才创意力量有效结合,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对产品创意“一意多用”,创造出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或精神上巨大满足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最终实现企业的赢利。

  1.1重大航天事件中的产品创新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航天发射逐年增加,呈现井喷态势,取得的成就更让世人瞩目。特别是载人航天,每一次发射都会掀起规模不小的航天热潮。对于企业产品创新来讲,这无疑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佳的创作素材。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2011年11月、2012年6月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对接。

  借助于“天宫一号”的发射契机,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项目。体验舱外形接近真实的天宫实验室,采用4D动感座椅系统,配合高科技视听、互动和集成控制等多项技术。参观者只需通过操作桌面上的操控手柄,就可以真实体验到火箭发射、躲避太空碎片、太空维修、交会对接、安全返回等太空任务。震撼的发射场景,专业的任务指令,紧张的躲避环节,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体验环境中,尽享高科技带来的愉悦感。

  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捧。在北京科技周上,体验舱项目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展品,参观者络绎不绝,等待队伍长达百米。刘延东、郭金龙、万钢等领导同志也走进体验舱内,亲身体验太空之旅的神奇。

  应该说,航天互动科普体验舱是航天文创企业产品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交会对接的过程,将严肃的航天事件变成普通百姓可以亲身体验的文化产品,使航天内容与娱乐体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次尝试为企业日后创造出更多受大众喜爱、市场认可的航天文化实体产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例证。

  1.2重大展览活动中的产品创新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航天文化创意企业根据重大展会、主题展览的需求,围绕航天内容创新研发相关产品,提高产品创新速度,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太空侠》是企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太空家园馆”量身定做的3D立体电影,讲述的是小乌鸡皮皮在太空中的奇幻经历。世博会期间,作为“太空家园馆”的镇馆大片,该动画电影吸引了数十万国内外观众的目光。2010年9月《太空侠》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部入选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3D动画影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珠海航展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每两年举办一次,以实物展示、贸易洽谈、学术交流和飞行表演为主要特征。针对历届航展的不同需求,企业创新研发了形式各异的展品展项。2010年第八届航展上推出“卫星应用天地一体化沙盘”展项,沙盘直径7m,高2m,全面展示了卫星系统在通信、导航及遥感方面的应用情况。2012年第九届航展时,企业历时数月创新研发了三维动态十米长卷“航天,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展项。该展项运用3D动态影像,全面展示了航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此外,在2012年“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香港巡展期间,企业设计实施的“中国未来载人空间站全息影像”展项,以新颖的全息成像技术演示了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构型。幻影的画面结合音乐与解说,呈现出美妙的视听体验,让香港同胞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样子,成为此次航天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2寓教于乐 传递正能量

  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起步至今历时50余年。50年间航天事业经历了坎坷与辉煌,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自强、自信与自豪。伟大的事业催生先进的文化、孕育伟大的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之一。

  以航天文化为背景的航天文化创意企业,势必要担负起弘扬航天文化、推进科学普及、传递正能量的责任和使命。

  但是,今天青少年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由过去的文字阅读为主,发展为读图为主,如何利用文化创意手段,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自愿地了解科学知识,享受科学世界的乐趣呢?

  秉承快乐科学、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企业将一向被大家视为枯燥的航天知识、航天原理融入到互动体验项目及相关文化产品中,通过悬念迭起的航天任务设计、身临其境的太空环境渲染、以及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造型,激发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体验快乐获得自信的同时,积极地吸纳科学知识,享受科技世界的美好。

  2011、2012年期间,企业研发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模型,就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让参观者零距离体验航天发射过程的同时,轻松地学习到航天知识点、了解航天专业术语。

  此外,文化资源的跨界整合也是弘扬航天文化、传递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0年9月27日以“勿忘国耻、励志腾飞”为主题的航天科技成就展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展览作为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起跑”、“聆听中华的脚步声”“飞天圆梦”“太空出舱”等16个版块组成,详细介绍了建国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期间,还穿插了观看航天立体电影、体验大型航天科幻舞台剧等文化活动。

  圆明园航天展通过创意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了跨界资源的整合。在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之际,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参观者深刻体会到“国强则民强、国弱则园毁”的道理,起到凝聚民族士气、激发爱国情怀的作用,有效地传递了正能量。

  3调整改进 谋求跨越发展

  坦率地讲,我国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并且由于保密资质等原因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创意企业难于进入航天与军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因此,知名的航天文化品牌如同凤毛麟角,实体性的文化产品也远未形成规模,整个产业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

  但是,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航天事业的井喷式发展,航天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处于产业变革中的航天文创企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弥补自身不足,巩固发展优势,才能在产业发展的巨大浪潮中,顺势而为,取得跨越式发展。

  3.1从作品观念向产品观念转变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对于创意人来说,一个创意就是一个作品,是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独立作品。但是,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只有将一个具有经济价值、新颖独特的创意,迅速产品化,并实现“一意多用”,开发出多种类型的产品,延长产品链,才能够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3.2注重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挖掘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了50多年,期间积累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件、历史、人物和故事。但现有的创意产品还仅仅浮于表面,热衷于对航天发射及领军人物的描述和表达,这些显然只是航天文化内容资源的冰山一角。加强对内容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创意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加以诠释,创造出让人们可亲近、可消费、耳目一新的航天文化产品,是每个航天文化创意企业的责任,也是使命。

  3.3强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和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腾飞的双翼。企业运用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今天,中国市场正处于全面消费升级阶段,人们的文化消费已经由浅层次的消遣型、娱乐型向深层次的知识型、发展型、智能型方向发展。与新技术紧密结合的文化产品更能符合现代人的文化消费习惯。

  3.4借力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所具有的多屏、移动、互动的传播特征和规律,带来了受众数量的激增,也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应加强与新媒体的互动与合作,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跨平台、多屏幕、一体化”的传播特点,使其更好地为航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逸帆.中国广播.不是创新,就是消亡,2013,6.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聚集;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6-0122-04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省份如何充分利用本地雄厚的国防科技资源,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西安作为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基地,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拥有特殊的地位和声誉。2002年麦肯锡的战略咨询结果和专家论证表明,航空航天产业是西安市应该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有资料指出,航空产业的投入产出在10年之后就是1:80,就业拉动是1:40。一个机型将有500多个企业单位与之配套,二级配套的厂商更达到3000-5000家,形成一条金字塔式的产业链。西安发展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

  一、高技术产业园区的阐述

  高技术产业区域(Hi-Tech Jndustry District)主要是指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连绵形成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带(以下简称为高技术区域),是高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科学与工业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形式,包括高技术中心(Technopole)、科技工业园(Hi-Tech Industry Park)和科学城(Seience City)。

  产业聚集是高技术区域的成功特征。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聚集过程中的优势获得。波特(Potter,1998)以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业聚集可以从三方面影响企业和区域的竞争:一是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二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度;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聚集本身。

  实际上,新时期的产业聚集更强调在柔性聚集过程中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创新,强调本地工程师、技术工人等要素的集中以及本地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各种知识型的资源优势越来越成为各国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高技术区域发展中,产业聚集更多的是依重于创新,聚集的方向是选择具有大量高技术人才和良好创新环境的区域。因此,可以说高技术产业的聚集是以高级知识、技术要素为主形成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动态竞争优势。这也是高技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技术产业区域的聚集功能是指高技术区域凭借其具有的区位优势,将各种社会资源聚集在一起协同发挥作用的效应。从其内在实现价值看,聚集是高技术区域的重要区位特征,高技术区域的聚集功能是表现在人才、资金要素的资源聚集和创新的聚集,并最终体现在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益的聚集;从其外在表现分析,高技术区域的聚集功能会造成对外部和其他区域人才、资金、技术的抽吸效应,从而使其取得聚集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形成技术、经济优势的高势能区位,反过来又对外部和其他区域产生波及影响和带动作用。

  二、高技术区域产业聚集的创立、成长与发展

  产业聚集可以反映出一个高技术区域的竞争优势和条件,但是它并非一开始就以完整的面貌出现,必然要经历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硅谷的发展可以辨识出,高技术产业聚集可以产生聚集效应,但最初的产生肯定是一些非聚集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是一些区域的结构性因素,也是触发性因素(如斯坦福大学、政府投资含军事投资、企业衍生等),它们与其他的区位优势(如自然禀赋等)结合,就会产生指向性区位因素,形成最初的企业进入动力。而这些企业又会吸引其他企业进入,区域的功能性因素起聚集的主要作用,形成动态的聚集因素(如风险投资、企业家精神和协作文化等),促进产业聚集的自我发展。这个演化过程可以从下图表现出来。

  高技术区域也可以看作是为产业聚集创立的一种区位优势。技术创新理论认为,在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存在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门槛,如果此类门槛过高的话,经济发展有时会因为小的历史事件而被锁定在某低级技术水平上。如果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是多数采用者都随着它“走”而引发的,那么优化选择的机制和环境就能提供有效的通道。为了帮助高技术小企业克服创新门槛的阻碍,并防止经济发展水平在某个低水平上锁定,高技术区域便应运而生,并以提供区位优势因素来帮助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不完全是出自自发的。高技术产业群的形成无疑需要企业有较低的进入门槛。创业企业能自由进入聚集产业,其进入会带来新技术、新思维、新的竞争方式,有利于促进竞争与创新,为产业聚集带来活力。

  高技术产业区域的发展模式对园区发展至关重要。Walt,Whitman.Rostow在《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一书中认为正确规划某一时期的主导产业、确定其发展模式是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林金忠(2001)认为,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空间意义上的外部规模经济。他把规模经济分为两类: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集中而产生的聚集经济。他提出了三种聚集经济的类型:多层次聚集(企业间横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企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产业链);由于区位优势而形成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的聚集。在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涵盖了三类的聚集活动。三种的聚集活动在园区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和园区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促成不同阶段的企业的聚集活动,这取决于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

  本研究认为高技术的产业聚集最适合选用的模式为“龙头+网络”的形式。“龙头+网络”形式也被称为混合式聚集,是由多核式与网状式混合而成的产业聚集。聚集内部既存在几个核心企业及相关的小企业,又存在着大量没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例如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工业园。

  高科技产业聚集以高科技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大量的中小民营科技企业为配套,以科研院所为支撑,实行政府退出,行业协会运作的机制。高科技产业聚集生产高科技产品,经营风险大,产品的技术层次高,附加值往往也很大,要求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类产业聚集在科技资源高度密集,传统工业基础雄厚,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容易形成规模,如东莞的计算机硬件产业聚集,西安的航空航天产业聚集,长江三角洲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和北京的信息产业聚集等。

  三、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一)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基本内涵

  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一大批配套、协作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聚集。其主要特点包括:(1)多核式与网状式聚集并存;(2)核心企业不仅带动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也为散存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机会;(3)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依靠品牌为核心竞争力,散存的中小企业主要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4)技术创新是聚集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行业内龙头企业带动因素

  1.龙头企业与产业聚集的关系。在任何一个产业聚集中,小企业都占多数。从产业聚集内部各类企业的数量来看,有完全以众多小企业组成的“原子式”产业聚集和以少数大企业为中心(龙头企业)、众多小企业为而形成的“轮轴式”或“中卫式”产业聚集。在两类产业聚集中,尤以中卫式产业聚集最为普遍。在该类聚集中,大企业处于整个企业聚集的支配地位,小企业聚集处于或下层,主要为“核心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并且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最终组装与生产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配套产品,小企业多是分工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零辅件与半成品等,参与聚集的小企业往往又有一次承包、二次承包甚至更多次承包之分,即把核心企业委托的生产业务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他小企业,从而会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卫式产业聚集的形成往往是少数大企业首先产生,然后众多小企业逐渐聚集在其周围。因而相对于众多小企业而言,政府首先吸引大企业聚集更有目标性,也更容易成功。吴旺延(2[)04)认为,处理好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的关系是西部地区发展中小企业聚集的基础。龙头企业是产业聚集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当地政府应当为龙头企业保驾护航,要注意发现和培植聚集龙头企业,注重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在计划体制下,西部地区建立了一批军工企业和重工业企业。这些企业是按照全能型模式创建的,集企业管理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为一体,是基建、供应、生产、销售、生活服务自成体系的,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由于体制的原因,这些大企业迫切需要“瘦身”并和其他企业“牵手”,才能恢复活力。

  2.龙头企业对产业聚集发展的带动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产业聚集龙头骨干企业在加快产业聚集,推动产业聚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聚集。一是龙头企业都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实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总是首先流向那些拥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大企业。这也就是说,大企业拥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更好地发挥产业聚集主角的功能。二是龙头企业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品牌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是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拥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条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能力。三是龙头企业具有自己核心优势。对于参与产业聚集的企业主体来说,核心优势包括核心技术、专利产品、管理技能、市场网络等诸多方面。一个企业只要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就会对上下游产业产生强大的拉动和聚集作用,从而与其他相关企业形成产业聚集。龙头企业作为区域内领头羊,一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次,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延伸。龙头企业能适应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新形势,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并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人自己的供应网络,而专业配套企业的大量进入,又会带领上游原材料供应和加工企业,下游销售企业的不断涌现,从而促进产业聚集内产业链的延伸。

  再次,龙头企业加速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为了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地位,龙头企业会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和引进。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与国际大企业合作,引进国外成熟的先进科技,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不遗余力。研究表明,拥有龙头企业或知名品牌的产业聚集,科技经费投入规模较大,龙头企业科技投入也较大。

  最后,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聚集内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按市场导向,进入某一产品或产业领域,组织专业生产,为了自身产品的保证和竞争力的培养,龙头企业虽然会发展很多的配套企业,将一些生产环节分离出去,但还是会通过协作,把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体系来运作,激活各环节的生产要素,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连锁效应。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只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把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组织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改进工艺、提高技术,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就会最终形成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影响的产业品牌。

  (三)模式中龙头企业所需条件

  1、龙头企业有足够大的规模。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较大,经营效益较好,有能力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并能持续为配套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市场空间。

  2.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可拆分。龙头企业的产品产业链较长,并且每个生产环节可以拆分,使配套企业的独立存在成为可能。

  3.龙头企业产品的外协性。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可以由配套企业生产或加工,不涉及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

  4.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产品生产方面要有合理分工,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不能成为竞争对手。

  5.原料取得的便利性。为龙头企业配套的企业所需的初级原料要很方便取得,能够承受运输费用。

  (四)应注意的问题

  1.龙头企业要持续稳定发展。龙头企业的发展是整个产业聚集存在的基础,只有龙头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为整个产业聚集提供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2.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应为配套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扶持,使配套企业能够跟上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步伐,保证配套企业的健康发展。

  只要培育好龙头企业,引导好配套企业,协调好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就一定能促进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型产业聚集的形成和发展。

  四、西安航空航天产业园区模式

  (一)西安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可行性分析。地区间的产业竞争集中体现在产业聚集的竞争,要提升产业竞争力,就要增强产业聚集的竞争力,进而要求搞好产业聚集的空间载体即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园区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和建立相关支持产业配套,聚集和整合大量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组建信息交流和知识扩散的网络,发挥其外部经济效应,形成了创新的系统环境,使各个主体能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同时产业园区通过建立使地方政府、企业、服务机构之间实现互动合作的对话机制,协调聚集之间的地域、产业分工和合作,从而促进聚集的不断成长并提升产业组织的竞争力。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产业园区是形成、承载和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聚集是提升

  产业园区和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产业价值链理论来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在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中,价值链中的关键制造者一般控制关键技术,扮演协调各个环节的角色。在这里,生产商负责协助它们的供应商和顾客的效率。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是那些大型的、通常由跨国制造商发挥中心作用来协调的生产网络(包括它们的前向和后向联系),这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汽车、飞机、计算机、半导体和重型机械产业为典型。

  所以,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进而形成网络化集群是可行的。而且通过发展和完善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聚集的空间聚集和产业链交织优势,更是增强地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西安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模式是围绕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业链、产学研相结合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其中,西安闫良航空产业园结合优势产业培育龙头核心企业、拉长军民两用科技园区的产业链条。即以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为中心,在支持龙头核心企业的科研活动及其成果的产业化,注重培育相关配套的企业,拉成产业链。西安韦曲航天科技产业科技园区是以龙头军工企业为核心形成的园区,即围绕大型军工企业形成军地两用型产业园区,以航天科技产业为主导,其产业定位是以发展航天科技产业聚集及民为支柱产业,发挥航天高科技的优势,促进航天科技企业的民用产业发展。

  (二)西安航空航天产业园区现状。西安的阎良、韦曲作为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基地,具备了发展高技术航空航天科技产业的基本条件。其中阎良拥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如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飞行试验研究院,以及毗邻的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是全国唯一的集飞机设计、生产制造、试飞鉴定、教学培训为一体、产业体系最完整的航空产业基地;韦曲以研发和制造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中国航天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基地为依托,兼具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等32家航天和高科技产业,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航天科技资源对科技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西安市航天航空产业的实际情况及特点,作者对航天航空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其产业聚集最适合选用的模式为“龙头+网络”的形式,即是由多核式与网状式混合而成的一种混合式产业聚集。

  航天技术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东风航天城”的由来有军工单位的特色。20世纪60年代时,发射基地与北京三个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塞一名称。

  1992年8月11日,当时的国家主席在视察基地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从此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位于酒泉市东北210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由于地处荒凉,最接近的城市是甘肃省的酒泉市而得名。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每年约有300天可以进行发射试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经成为单独的军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拥有完整、可靠的发射设施,能发射较大倾角的中、低轨道卫星。中心自1958年创建以来,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创造过骄人的十个第一:

  1970年4月21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起: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在这里升空;

  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这里飞向太平洋预定领空;

  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卫星送上太空;

  随后还有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发射搭载服务,第一艘载人飞船,都从这里顺利升空……

  北京航天城是世界三大航天员中心之一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所在地。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在地。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1996年3月成立,是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神经中枢”,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承担绕月探测卫星飞行控制和长期管理任务,还承担着中国卫星发射的指挥保障任务,是中国对外测控服务的一个窗口。

  这里已建成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自动化计划生成能力和清晰图像传输能力的现代化飞控中心。

  2005年9月,上海闵行莘庄工业区开工打造航天城。

  这个新建的航天城,总投资约为13亿元,占地112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包括航天科技研发中心、航天科普园、航天产业基地三大主体,是集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入飞船、防空武器的研发、试制、试验于一体的航天产研基地。

  上海航天城包括动力区、电子区、协作区等功能区域,以及五个专业研究所,将发挥其产业和专业的整合功能,从而提升我国航天的总体研发能力和水平。

  与其他一些航天城相比,在上海诞生的航天城,功能不再单一,凸显综合研发能力。国家航天部门对上海航天城的定位是把它作为国内航天器生产、制造、研发的一个重要基地来建设。

  上海航天在整个中国航天事业中,扮演着比较特殊的角色,承担了重要的研究任务。由于涵盖了我国航天事业应用卫星、运载火箭、载人飞船、防空武器等四大领域,因此可以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浓缩版。

  航天城中的航天科普园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航天博物馆,藏品覆盖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以来重要发明的实物。

  参观者可以亲眼目睹“东方红一号”、“风云”系列卫星、载人飞船和月球车等在内的精彩展品,科普园中还将建设神舟发射塔、欧洲阿里安火箭、美国航天飞机、俄罗斯空间站等大型模型,成为我国知名的航天科普和国防教育基地。

  成立于1961年的上海航天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骨干。

  作为我国应用卫星的主要研制单位之一,历年来成功研制了长空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等,其中风云系列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业务应用卫星:其运载火箭的研制水平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风暴一号、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A和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等,都是由上海航天局抓总研制的。

  在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迄今为止的87次发射中,上海航天局研制或参与研制的运载火箭共进行了31次发射,取得了“发发成功”的佳绩,被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誉为“优质运载火箭”。

  在我国“神舟”号飞船的多年研制中,上海航天局承担了关键分系统和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的二期工程中,上海航天人还将承担“太空之吻’,_―航天器交会对接这一重要技术的研制任务,目前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不少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

  200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和航天主题公园落户文昌:

  2008年8月,总投资70亿元的航天主题公园正式签约开始操作;

  2009年9月14日,总投资50亿元的航天发射场项目开始动工建设,预计于2013年建成。

  海南航天发射场建成后,将形成年发射火箭10至12枚的能力;投入使用后,将主要承担中国新一代大型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外各种轨道卫星发射的要求。将为中国运载火箭更多地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对优化和完善中国航天发射场布局,促进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巩固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海南文昌建航天发射基地主要有两个方面考虑:

  其一,解决大型运载火箭的运输问题,通过海运,无论是吨位还是大小上,都可以放大要求;

  其二,海南省是我国最南端的省份,纬度低,当然,发射基地建在南沙群岛上更好,可是,建设成本高,目前尚不具备实力。同时,我国还将在天津新建总装场,便于海路运输。

  在吸引人才方面,文昌与我国以前建成的3个航天发射场有很多不同点。以前所建的发射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十分不便,运送物质也极为不便,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一些。而海南不仅椰风海韵风景优美,碧海蓝天气候宜人,而且海南是健康长寿岛。“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

  2006年7月2日。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同建设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协议,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宣告成立。

  2008年4月8日,由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在西安隆重揭牌,基地规划面积为23.04平方公里,预留35.5平方公里的远期发展规划空间。

  国家发改委对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

  产业基地的定位是:围绕国家中长期航天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为主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促进航天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带动航天信息技术、新型材料、先进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发展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推动我国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

  建设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对发展我国民用航天产业是革命性和变革性的历史事件,对实现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安航天城位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航天城汇集特色主题公园、集中式主题商业、高科技生态居住为一体,从航天主题出发,打造航天特色文化,在集群化、特色化、市场化、生态化等方面树立航天品牌,为航天产业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与补充,将航天科技应用在建筑中,将航天主题精神贯注在建设中,提升航天产业基地的品质形象,树立航天产业基地的宜居标杆。

  2005年4月1日,中国航天烟台科技园在莱山区奠基开工,园区占地15公顷,航天烟台科技园作为中国航天五一三所的研发、产业拓展基地,被列为我国卫星飞船技术发展重点投资的项目之一。

  园区内主体建筑包括一幢16层的航天烟台科技研发中心大楼,完成“航天技术”的研发与孵化;一所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大型航天科技展馆,将全面展示我国航天科技的伟大成就,集航天科普、航天体验为一体,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中国航天“五一三”所1987年落户烟台,圆满完成了我国多项卫星和“神舟”号系列飞船等相关设备的研制任务,也因此把烟台市与祖国的“飞天工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备受瞩目的“兰州航天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第510所“科研总部建设项目”于2009年3月在兰州高新区破土动工。

  兰州航天科技园区纳入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战略构想。新区选址在兰州高新区雁滩核心区,规划面积83亩,一期投资规模为3.8亿元至4.2亿元。

  园区主楼综合科研大楼高17层,面积为32000平方米,两座配楼分别为8000平方米的载人航天工程实验楼和8000平方米的探月工程楼(确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二、三期)。

  510所成立至今已有47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之一。它是我国真空科学技术牵头单位,在国际真空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还是一家应用基础学科技术研究能力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的创新型航天工程研究所。

  目前,该所已建成“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和“表面工程技术”两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委真空计量一级站、国家低温容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性权威研究机构也设置在所内。

  天津航天城项目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在天津滨海新区投资建设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坐落于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规模15万平方米。

  天津航天城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天津产业化基地,由火箭研制生产区、航天技术应用区和辅助配套区三部分组成,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米,其中火箭研制生产区为50万平米,分两期开工建设。

  截至2009年底,火箭研制生产区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的20万平米中,已有116000平米厂房具备设备安装条件,部分车间已经开工生产;剩余八万多平米亦将在年内完成主体施工。

  按照规划,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基本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需要和部分军民项目的生产需要。后续建设将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新的发展需要陆续展开。

  天津基地是一个集零部件生产、部组件装配、总装测试、试验为一体的功能完整、配套体系完善、代表中国航天最高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的航天城。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企业   航天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