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有关知识[航天卫星知识感悟心得分享]

百科笔记 2024-08-21 18:53:20

  航空航天有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控制工程;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65-02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沈航)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作为教学研究型定位的高等学校,我校的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沈航自动化学院基础教研室承担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我校机械、飞行器与动力和材料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自动化类技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诸多领域(如航空航天)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其密切相关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以适应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该课程涉及数学、力学、电学和测试技术等多门相关课程,以系统的动态过程为研究对象,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同时该课程知识又能运用于有明显实践应用性的广泛领域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是很紧密,难以跟上航空航天工程中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了突出该门课程的航空航天特色,加强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开展了具有航空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与实践。通过将控制理论知识与航空航天专业特点相结合,以期使学生在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于其在航空航天各领域(如飞行控制系统、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火箭/导弹控制系统及其他航空航天运载器的机电控制系统等)中的应用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初步掌握航空航天类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具有专业特色控制类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控制类课程一直在各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江南大学王艳针对电气信息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1]华东理工大学孙京浩等人针对该校过程控制工程国家精品课全方面探讨了课程创新教学改革实践和经验体会。[2]此外,北航的陈殿生等人,江苏科大的袁明新等人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李建刚等人还分别对机械控制工程、机电控制工程和控制工程等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进行了有益探讨并提出了多项措施。[3]面向航空特色的课程建设成果主要体现于国内几所航空类院校。昌航谢小林等对“复合材料”专业的航空特色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研究。[4]南航刘海春等对航空特色“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5]此外,昌航罗军明等对金属材料工程和普通化学等专业具有航空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实践。[6]

  综上,在自动化核心课程建设方面,整体上国内高校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具有航空特色课程建设方面,几所航空类学校已陆续在多门课程上开展研究和实践尝试,但在控制工程类课程建设上仅有初步尝试(将发动机控制部分引入)[7],且信息获取方式十分有限,还远不能全面反映航空航天控制领域的整体应用实践情况,有待结合我校的特色进行深入发掘、研究和探索。

  二、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一)突出航空航天特色的课程内容优化

  1.课程大纲的修订

  课程大纲是控制工程基础的纲领性规范文件,以突显航空航天特色为指导理念,明确目的,对课程大纲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出基础与综合的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经典与航空航天控制工程前沿的有效过渡。充分结合主讲教师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按学术专长分工,制订可涵盖航空航天领域典型控制系统和控制问题的内容优化方向和范围。大纲制订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控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具备初步的在航空航天控制系统设计领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

  2.构建航空航天控制系统设计案例库

  本文所提出的案例驱动教学,其本质是将理论教学与航空航天控制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的工程案例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启发引导型、认知辅助型和综合设计型。

  其中,对于启发引导型案例(起到“线”的作用),引入一个系统的大案例置于课程绪论中,充当引领作用,阐述学习的意义和本质和激发兴趣,解析某个航空航天控制系统的构成和控制问题描述,阐述解决思路,并提供解决路径(教材其余各章节)。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大案例始终贯穿全课程内容,其作为一个大线索,可一方面起到使上下文知识点逻辑紧密的作用,始终反映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还可使学生最终实现一个典型航空航天控制系统设计的完整学习过程。

  对于认知辅助型案例(起到“点”和“面”的作用),认知型案例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一些“小型或局部性”航空航天控制工程案例(如飞行控制系统、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来诠释知识点。这些案例可在教学的具体章节中夯实学生对某单独知识点的学习、消化和掌握,也可持续体现课程的应用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逐步了解和认识航空航天控制系统涉及的各个具体领域,扩大知识面,提高特色素养。

  (二)突出航空航天特色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现有的教学中,实验(6学时)教学只是在授课期间穿插两三次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未能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为此,我们拟对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内容进行部分调整,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涵盖基础理论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两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基础理论实验

  学生学会利用控制方法去设计系统,这是本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教学的难点。现有控制工程基础的实验多是分析验证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实验。由于其只是单纯的系统性能仿真或是稳定性分析(零极点分布、奈奎斯特判据),往往2~3学时的实验学生很快就做完了。学生仅学会了对某些单知识点的初步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控制系统设计思维,当然也不会设计稍微复杂的系统。作为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教学和应用软件,Matlab功能已十分强大,应充分利用其更多的实用功能。为此,学校拟在现有基础上,安排设计更加综合的基础理论实验案例,采用Matlab/Simulink工具进行高级设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同时提升其使用控制系统分析工具的水平。

  2.综合性设计实验

  实验过程是从预习开始到完成实验报告的一个完整过程。长期以来,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实验结果轻视实验过程的倾向。实验前一些学生已经把前面同学的实验程序抄录在手,实验过程中常出现不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为改变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拟增加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综合性控制系统设计实验,全面考查学生对系统的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考查建模、稳定性、时域分析、校正设计等具体内容。通过设计性实验来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学生需要自己动脑和互相配合,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航空航天工程实际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本课程改革在教学和实践环节提出了一套带有航空航天特色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案例分析、基础仿真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的多层次体系。经过精心设计与选择案例和实验内容,将航空航天特色科学地纳入各个教学环节,可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到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中,并不断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升学生对航空航天控制系统分析设计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艳.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J]. 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49-51.

  [2] 孙京诰,罗健旭,刘漫丹,等. 过程控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特色建设探讨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2):15-18.

  [3] 陈殿生,王田苗,黄宇. 机电控制工程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7-10.

  [4] 谢小林,梁红波,范红青,等. 复合材料专业方向航空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6):143-144.

  [5] 刘海春,翁晓光,邢丽冬. 基于航空特色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4):35-39.

  航空航天有关知识范文第2篇

  2020年11月18日下午,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成功举办。那么你们知道关于第十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第十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五篇,欢迎参阅。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一我爱祖国的航天事业也许是父母给予我一个特殊的“符号”—陶嫦娥,所以从小的我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女孩,我幻想将来有一天我能像嫦娥一样飞上天空,能在浩瀚的苍穹和无垠的宇宙中有一个舒适而温暖的家。小时候,我总缠着妈妈给我讲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妈妈告诉我,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2003年10月15日,我在电视的屏幕上看到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这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这又是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时刻,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神舟六号”再次将两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送入太空。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于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这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看了《我的祖国》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航天的感人事迹。第一个令我热泪盈眶的故事是万户飞天的故事,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两排47支的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巨大的反冲力将他送上高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一声巨响,第二节火箭筒在空中发生了爆炸,顷刻间,他变成了一团火球,坠落在地。万户牺牲了,万户为光荣的航天事业做出了伟大的奉献,他那勇于探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使我不得不为他所折服,在人们的心中,会永远记住万户这个响亮的名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为“万户山”,而在我的心中,万户已成为了在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一种鼓励,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激励我进步的理想。

  第二个是在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建设中,广大科技人员、工人、解放军官兵做出的贡献: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老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所以我要从小培养与同学团结合作,遇到困难要有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一颗爱国之心,我相信我一定能的。我爱祖国的航天事业!温泉小学:陶嫦娥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二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现代航天器将人们带入了崭新的航天时代。我热爱宇宙,更热爱航天,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航天事业的战士,乘着载人飞船去遨游太空,探索宇宙。

  我对航天的理解很浮浅,认为飞机、火箭飞上天就是航天,实际航天领域研究的东西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奥,不管我对航天认识的深与浅,但我非常喜欢航天。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给我买的玩具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飞机,现在家里还有两架遥控飞机模型保存的好好的;还记得我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和爷爷一起做了一支火箭模型,并在全幼儿园观展;上了小学我参加的是航模兴趣小组,在小组里我做了六架飞机模型。当我制作的飞机模型飞在天空中的时候,我想起了杨利伟叔叔,他乘着我国自己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一创举在全世界面前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露了脸。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对航天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了,同时脑子里的疑问也一个一个的接踵而来,如:火箭没有翅膀是怎样飞起来的?人造卫星在天上会不会掉下来?再如:载人飞船为什么能遨游太空?……带着这些问题我买了一些有关“宇宙、太空、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到:火箭是利用发动机向后喷射高温高压的燃气产生及作用力以获得前进推力,并由此向前运动的飞行器,它一般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结构系统三部分组成。人造卫星和太空探测器是无人驾驶的航天器,它拥有高度精密的自动控制装置,迄今为止它们已先后对月球、金星、火星、哈雷星等近距离或实地考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人类称它为“宇宙信息的侦察兵”。人类除了派人造卫星和探测器到太空考察外,也希望自己能够飞上太空,载人飞船就是人类遨游太空的工具之一,它一般由座舱、轨道舱、服务舱、对接舱和应急救生装置等部分组成。座舱是飞船的核心,轨道舱内装有各种实验仪器,服务舱则是为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的地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渡船”,并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联合飞行。我国自行研制的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于11月3日凌晨1时36分首次空间对接成功,这是在美国、俄罗斯进行首次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我为之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也更加热爱航天了。

  我是一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知道宇宙间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航天领域里还有许多难题在等着我们去认识和攻关,因此,为了实现自己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美好理想,长大后为我所爱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牢牢掌握过硬本领,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初一:祝朝遐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三航天航空,是一个大国崛起的标志,是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正因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及人类的求知欲,才有了今天的航天航空。航天航空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关系到世界科技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航天航空,我们更要支持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因为有了航天航空,才有了中国的腾飞。

  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中国的繁荣富强;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世界科技的腾飞;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基础;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将古老神话变成现实的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向往着太空,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嫦娥一号升天,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船系列,从北斗导航卫星群到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中国的航天航空目标致力于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为开展载人登月等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等。

  因为航天航空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它的发展基础必须是:综合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水平高,有一定的财政支持,有一批从事航天科技事业的骨干人才队伍,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发展航天航空事业的腾飞。有了航天航空,才有中国的腾飞。

  因为航天航空技术是科技密集综合性尖端技术,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的成就;发展航天航空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航天航空的发展能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为地球人类造福;航天航空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因为人类可以通过航天航空的桥梁,转移到其他星球居住和生活,开发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间,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航天航空促进了新学科的形成、新材料的研发、新资源的探测、新民用产品的生产。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充分开发太空的旅游资源,让进入太空旅行成为一件平常事,让人们更进一步地与太空有亲密接触。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进入太空奠定了基础。在未来,我们将能用我们

  的双眼看看神秘的太空和美妙的仙境以及我们的美丽而浩瀚的家园—地球。太空之旅将不会是遥不可及,因为有航天航空。不久,人类将主宰太空,实现人类发展的革命。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怀有探索浩瀚宇宙的决心和勇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航天航空的发展做贡献,为航天航空事业的腾飞而努力。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航天航空,航天航空的发展更需要我们。

  航天发展,中国腾飞!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四尊敬的各位评委们,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我们心中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能让我们的中国梦飞上蓝天,绽放绚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我的中国梦——航天梦。

  一个国家的梦想是什么?用国泰民安四个字来概括比较贴切。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史的国家,从古至今,名垂青史的人物有很多,他们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我想:为什么我就不能为伟大的祖国也尽一份力呢?因此,我从小心中就有着这样一个念头——当一名宇航员。

  我十分向往宇宙,只得说,我与星星有缘。打从我记事起,每到晚上,我就爱趴在屋檐下看星星,那一颗颗闪烁着微弱光芒的星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后来,我长大了,通过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我才渐渐明白,地球是多么庞大,星星是多么可爱呀!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才觉得,那些亲自登入月球的宇航员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8岁那年,本来不爱看新闻的我,却跟着爸爸这个“新闻迷”看起了新闻。因为我被一则新闻吸引住了——“中国神舟七号登上月球”大家知道是谁这么厉害吗?就是航天员霍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霍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他们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此时,我多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登上月球,在星星的海洋里飞翔啊,看看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上面会不会有嫦娥、玉兔、和吴刚叔叔?

  不过,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光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光有念想,没有实际行动一定是不行的。所以,现在我的饮食、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要实现我的中国梦呢?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家族,每一个儿女心中,都有着一个小小的梦,小梦连着大梦,一个个小梦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梦,这,就是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请大家不要放弃自己的小梦,每一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资格!

  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心得感悟范文五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公馆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奉贤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有的同学不顾集体利益,一心只为自己。例如他在拌种来回走动,看见一张桌子跌在地上,他不但不把桌子弄好,而且还残忍地踢上一两脚,是桌子雪上加伤。又例如是拔河,内部不团结,那肯定是全军覆没。

  航空航天有关知识范文第3篇

  航天员需要训练多长时间?

  根据目前美国航宇局对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要求,航天员候选人要经过三年半的训练才能成为正式航天员。在这三年半的训练中,头一年为基础训练,第二年为高级训练,最后还有一年半的专门强化训练。

  航天员需要学习哪些科学知识?

  航天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仅要学习一般的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和材料加工等,而且还要学习有关空间工程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如天文学、轨道动力学、空间制导和导航等。

  航天员需要学习外语吗?

  在有些情况下航天员需要学习外语。例如过去美国航天员到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上去工作,这些航天员就需要学习俄语;日本航天员准备搭乘美国的国际空间站,不仅要学习英语,而且还要学习俄语。因为日本航天员还要到俄罗斯的加加林航天员中心去训练。日本航天员的外语课共有400小时,其中英语课和俄语课各占200小时。语言和体能训练贯穿航天员基础训练的始终。

  为什么要进行海上救生训练?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航天员的训练就包括救生训练的内容。但是80年代以后,救生训练,特别是海上救生训练的比重加大。但美国的航天飞机并不是在海上降落,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也是在陆上着陆。为什么要强调海上救生训练?这是因为地球表面71%是海洋覆盖着,在太空飞行中万一发生故障需要紧急返回地球,海上降落的可能性极大。因此从安全考虑必须加强航天员的海上救生训练。

  如何进行海上救生训练?

  海上救生训练主要学习在海上漂浮期间如何使用救生器材以及在海上降落时如何使用降落伞。日本航天员的海上救生训练是在俄罗斯的黑海边进行,日本人用一艘大货船作为海上训练基地,同时还专门制作了一个联盟号飞船返回舱模拟器。三名航天员和一名教练先进入返回舱模拟器,航天员都穿着加压服,然后用货船上的吊车将模拟器轻轻地放入海中。航天员首先要脱掉加压服,换上抗浸保暖服。模拟器在海中漂浮两个多小时,其间航天员要用力摇撼模拟器,以模拟波涛汹涌的海面。两小时后航天员要带着他们的救生器材跳入海中,学习使用紧急信号枪、烟雾信号发生器和反光镜等救生器材。

  海上救生会遇到各种情况,除了海面救生外,也可能遇到海底救生,因此还要对航天员进行潜水训练。日本航天员的潜水训练是在日本海洋科学与技术中心进行。首先也是由教员讲解潜水知识、潜水规则和潜水生理学,然后在一个3.5米深的水池中练习用通气管潜泳和戴潜水呼吸具潜水。航天员还要练习带着重物不呼吸在水下潜游40米,在可视度极差的条件下从水下障碍物中逃出来。

  航天员需要学会游泳吗?

  在体能训练中就有游泳训练。而且在游泳训练中也穿插有海上救生训练的内容。在游泳训练时,先穿着游泳衣,练习各种姿势的游泳;然后换上飞行服和运动鞋,除练习各种姿势的游泳外,还要练习踩水和在水上仰面漂浮。

  航天员如何进行失重训练?

  航天员在基础训练阶段就要开始进行失重训练,使他们熟悉失重环境。在地面上让航天员熟悉失重环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用飞机作抛物线飞行产生失重和在中性浮力水池中模拟失重。美国航宇局作失重训练用的飞机是一种经改装的有4个引擎的KC-135喷气式运输机。这种飞机在作抛物线飞行时每次可产生30秒钟的失重。每堂课一般要连续飞行2-3小时,完成多次的抛物线飞行。在短暂的失重期间,航天员要练习吃食品、喝饮料、使用各种设备和仪器。30秒钟的失重时间显然是太短了,为了完成复杂的太空操作训练必须使用中性浮力水池。当人体在水中漂浮时,如果在身体上加上一定的重物,可以保持身体既不会浮出水面,也不会沉到水底,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失重的状态。这就是用中性浮力水池模拟失重的原理。

  是否可以在一般游泳池中进行模拟失重训练

  不可以。一般游泳池水的深度不够,而且也没有专用的附属设备。美国航宇局有两个中性浮力水池:一个称为“失重环境训练设备”;另一个称为“中性浮力实验室”。“失重环境训练设备”水深7.5米,长23.4米,宽9.9米。附属设备包括净水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和一台5吨的吊车。该设备主要用于评定航天员舱外活动装备、航天员身体限制系统、发展舱外活动程序和提高航天员的舱外活动能力。“中性浮力实验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游泳池,水深12米,长60米,宽30米。水池内可容纳国际空间站美国实验室的模型外加一个航天飞机的货舱模型。“中性浮力实验室”是美国航天飞机航天员和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主要训练设备,在实验室的水池中航天员可以熟悉在失重状态下身体如何运动和双手如何操作。除供航天员作失重训练外,该实验室也是美国航宇局设计、研制和试验国际空间站的主要设备之一。

  航天员在高级阶段的训练内容是什么?

  航天飞机航天员在高级阶段的训练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与系统有关的训练和与飞行有关的训练。所谓与系统有关的训练就是让航天员熟悉航天飞机的各系统和分系统,学习系统的结构和性能,特别是要学习当某一系统发生故障时,如何发现、检查和排除。与系统有关的训练主要使用各种训练器和计算机辅助训练设备。所谓与飞行有关的训练主要是学习与航天飞机飞行有关的各种操作技能,包括从起飞到着陆的全过程。这种训练主要是在航天飞机飞行模拟器上进行。一般在航天员指派飞行任务后开始这种训练,一直持续到发射前。正常需要7个月到1年时间。

  航天员在高级阶段如何训练?

  航天员候选人进入高级训练阶段以后,一般是以机组为单位进行训练。航天飞机机组成员包括指令长、驾驶航天员和1至3名任务专家航天员。航天飞机每一次飞行的成功都是全体机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从高级训练阶段就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练习,但有不同的侧重,只有这样在训练结束后才能适应航天飞机的飞行要求。对航天员的课程安排非常细致而周到。每堂课都要预先详细列出课程的名称、课程时间(一般为2~3小时)、授课方式、受训学员(一般是全机组成员)、授课日期(要指明某年某月),所用教材、在此节课之前需先学习哪节课,对此节课的内容提要和目的要求等。授课方式一般是先讲解30分钟,然后结合模拟器或训练器边讲边做。对航天员来说,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航天飞机航天员提供87种训练设备和设施的用心和目的也在于此。

  航空航天有关知识范文第4篇

  航空科普宣讲,

  让青少年了解探索太空的意义

  1961年,孙锦云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火箭发动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应征入伍从事航天军事工作。退休后的孙锦云并没有在家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深入学校进行航空知识科普宣讲。

  “52年来,我对航天的热情有增无减,我也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参与航天科普活动来热爱航天,关注航天。”孙锦云笑着说。而激发孙锦云投身航空科普工作的决心源于一次同事聚会。

  那天,孙锦云与同事聊天说,最近国家准备投入大量的资金到航天技术研发中去。

  同事的儿子听到有些不解地问:“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怎么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这么多钱?”孙锦云听后,认真地给小朋友进行了一场航空科普知识宣讲。

  孙锦云说,时至今日,诸如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这些科研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科技实力,还涉及了手机通信、天气预报乃至种子改良试验等诸多与人们其他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可惜现在的孩子对这些知之甚少。

  每次进校园作报告时,孙锦云都满怀激情,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听懂航天知识,常将需要科普的内容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讲述。孙锦云常这样说:“我们一起穿越太空,与你的青春共飞翔。”

  高级“专业”摄影家,一手资料进课堂

  除了航天专家的称谓外,孙锦云还有一个身份:专业摄影家。

  她拍摄了“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发射及着陆现场,全程跟拍了“神舟十号”从转运、点火、发射、航天员出征到安全着陆的全过程,用镜头记录了宇航员独特的风采。

  其中,她在“神舟五号”升空时所拍的主题为《腾飞的中国龙》的照片更是获得摄影大奖。

  不过对于孙锦云来说,能不能获奖并不重要,她觉得自己记录拍摄的是一本深刻的航空发展史,她要将此作为“证据”更好地呈现给孩子们看。

  O锦云很喜欢美国科学家恩斯特?施图林格说过的一句话:“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

  航空航天有关知识范文第5篇

  从古到今,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止。神州九号“圆梦天宫”,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进步。这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存在着诸多亮点,如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出色表现可谓让人眼前一亮。那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为航天员?让我们一起从心理学的视角揭开航天员神秘面纱的冰山一角吧。

  一、 较高的智能水平

  较高的智能水平是航天员能够熟练掌握与航天有关的理论知识和精确无误地进行飞行技能操作的必备基础。具体包括,认知(注意力)能力、操作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及感官协调能力。

  航天员需要学习相关基础理论,从一般文化课程包括人体解剖生理学、高数、物理学到天文学、空气动力学、创舱系统等与航天系统有关的课程。同时,航天员要掌握一系列航天专业技术:科学实验,对航天器进行连接(手动交会对接)以及出舱活动等操作性任务。这些往往都以较高的智能水平为依托。

  二、符合职业需求的个性倾向特征

  1、超常的情绪稳定性

  情绪具有动机和组织的功能。也就是说,情绪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效率。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因此,稳定的情绪对航天员顺利执行太空环境中复杂环境中的各项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2、 正确的个人动机

  动机是由目标对象激发出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对行为具有激活、指向和维持调整的作用。成为航天员需要面临多种在常人看来难以达成的任务标准,同时这个职业要求航天员的动机受任务驱动,如热爱飞行事业、而非个人成就如物质利益驱动。这样才能培养航天员健康的竞争意识,激发出积极向上的行为。

  3、 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务的期待。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认为自己有可以成功完成任务。太空环境复杂,失重、太空辐射等特殊因素多,能否在不确定的变数中时刻保持高度自信,即便是在太空中遇到未知问题的情况下,仍能坚信有能力逃脱威胁环境,是对航天员心理素质的巨大考验。

  4、 超强应激管理能力

  航天员在进入太空的过程中要经历超重的过程,承受着多出自身重力几倍的巨大载荷。当进入太空后,则处于失重的状态,这时会引起血管功能障碍、骨丢失、免疫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内分泌机能紊乱、工作能力下降等。此外,航天员需在狭小、封闭和隔绝的环境中工作,时刻体验着异乎寻常的应激源。这些太空环境所带来的风险,要求航天员具备较强的应激管理能力和超强的耐受力,用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太空失重、超重及其他复杂环境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考验。

  5、 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

  每位航天员各司其职,都有自己的任务工作需要完成。加之,太空环境变换莫测,不可能会有充裕的时间留给航天员去求助他人,因此航天员应具备在危及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问题解决和客观决策的能力。

  6、 较强适应的能力

  由于太空环境不同与地球,这就要求航天员进行灵活转变,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再适应过程。在极端太空环境中,保持生理心理上的不失调,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工作状态。

  三、 建立群体归属感

  1、 飞行成组的高凝聚力

  飞行乘组是长期开展航天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较高的集体群体相容性、凝聚力或团队精神有助于提高一个整体的力量。“1+1+1=?”刘洋的回答是:“在天宫一号内进行空间实验时,3名航天员要身兼数职,不仅是操控飞船的航天员,还是照料飞行器的工程师,另外还要担当空间实验任务的专家,所以这时候1加1再加1就要远远大于3了。”这就是团体的作用。

  2、 稳固社会支持系统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航天   航空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