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分享服装裁剪知识点怎么写]

信息咨讯 2024-08-29 09:11:30

  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通用16篇)

  篇1: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本次我们教研组的活动是进行了教材(单元五)解读。这单元是简易方程。简易方程是小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方程概念的引进,将学生引入了数学学习的新领域,同时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策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因此我们觉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一用字母表示数;二解简易方程;三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是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并能自觉地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能较熟练地找到应用题中各种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篇2: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内容:研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时间:2009年5月20日

  参加人员:冯校长、颜主任、江涛、王平、张琦、谢东、陈永军、万燎原

  中心发言人:万燎原、谢东

  记录:江涛

  过程:

  一.万燎原发言

  本册分8个单元,其中“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重点内容,复习时,应将其作为重点。

  问题:

  1.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什么方法最好?

  建议:

  方法一:分别找出每个数的倍数,再圈出几个数的公倍数,最后确定出最小公倍数。

  方法二:把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根据 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x两个数各自独有的因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算出最小公倍数。

  方法三:把大数扩大2倍或3倍、4倍......,再判断这个倍数是否是小数的倍数,如果是,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种方法中,第三种方法最常用,它能又快又准的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当两个数较大时,用第二种方法较好。

  2.带分数的计算教吗?

  建议:教材中只介绍了带分数的初步认识,没有带分数的计算。教学时可以教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如 :教学时,让学生明白算理,即整数部分与整数部分相加减,分数部分与分数部分相加减。或者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相加减。

  3.找次品的难度怎样把握?

  建议:让学生知道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即把待物品分成3份,要分的尽量平均,能够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均分的,使多一份的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总之,以书上的难度为准,会分析找出称3--15个物品中次品的最少次数。

  二、谢东发言

  现在已进入复习阶段,复习课上尽量做到查缺补漏,精讲多练。同时关注中下等生,提高全班成绩。问题:怎样把握复习难度?

  建议:

  1.立足于教材,重点落实、巩固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及解题思路。

  2.充分利用书上的练习题,把每种类型的练习题练透,再把配套练习册上面的典型题再练一练。

  3.重视单元考试卷上的题型

  三、冯校长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思考课堂中如何落实双基

  2.把目标教学用于课堂,每节课中让学生知道:“记住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3.课堂作业尽量做到当时、当面批改。这样及时辅差,关注差生就落到实处。

  篇3: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一、借助情境创设,感知数学问题

  通过情境创设建立数学模型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借助学生实际展开情境引入,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这些现实的生活情境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上课伊始,笔者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玩具——魔方,让学生说一说魔方是什么形状?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什么?从生活中的实物引出对正方体知识的整体回顾,然后出示书上的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你知道这里有几个正方体的箱子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一个箱子放在下面,它的面都被遮住了)。那另外几个箱子的面呢?(有些面遮住了,有些面露在外面)同学们,摆在墙角的这4个正方体的纸箱,它们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呢?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露在外面的面’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揭示课题。一连串的问题抛给学生,不仅明确了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出堆在墙角的小正方体,让学生观察有几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问题中渗透了观察和推理的数学方法,起着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认知

  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是检验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得到相应的结果。这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有选择地记录、整理,并通过多次实践总结出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数学思维的养成就是在不断地探究和摸索中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构建出诸如表格、图形等数学知识体系,再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小组讨论,找到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露在外面的面”中的数学知识,笔者再抛出本课时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想一想,做一做,填一填”,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在墙角都是随意摆小正方体的,如果像大屏幕上这样摆,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呢?”

  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观察大屏幕,并说一说这两种摆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让各小组的成员同时探究这两种摆法。他们用学具边摆边观察,并把数据记录在笔者提前准备的表格上,每组2张表格,分别记录每种摆法所得出的数据。小组内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记录在表格的下面:

  最后,全班交流发现的规律。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第一种摆法(横着摆):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了3个:

  第二种摆法(竖着摆):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了4个。

  紧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用你喜欢的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两种摆法得到的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发展。

  教学整个环节时,笔者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探索发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经历动手、动口、动脑等学习过程,从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新知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理解,再一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回归生活实际,拓宽学生能力

  数学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提升技能的主要途径。

  例如,教学中,教师出示课件:学校制作了一个木质颁奖台,为了美观,需要给每个面粉刷油漆(与地面接触的面不需要粉刷),则需要粉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各奖项台面的长度和宽度一样)

  在本题中,给颁奖台刷油漆面就是求颁奖台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经过合作整理数据,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个环节的教学,笔者仍然采用小组合作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更大的操作空间,探究图形摆放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激活了思维,也体会到数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在这个探索活动中,不仅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了主动探索的精神。

  篇4:浅议记录在幼教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数学活动中的记录是指幼儿把自己的发现、测量的过程和结果,用图画、表格、文字、符号等来表示,让人一看就一目了然。

  记录对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培养幼儿认真观察、思考,独立操作、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帮助幼儿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将零散的数学知识系统规范化。

  教师可将记录的方法运用于数学活动中,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记录表,让幼儿在探索中不断感知数概念,真正发挥记录功能。为此,我在数学活动中尝试着引导幼儿运用记录的方法学习数学。

  一、形式多样的记录法,让幼儿在探索中感知

  “瑞吉欧教育体系”主张:“孩子有100种语言。学龄前儿童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图像和媒介来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彼此的认知。”而记录则是幼儿运用图形、数字、符号等媒介与人沟通的一种有效方法。幼儿通过记录能有效地学习数学教育的内容,记录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形式多样的记录有利于幼儿学习点数、统计、分类等数概念,对不同结果进行比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幼儿喜欢新鲜事物,对图案颜色有特别的兴趣,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领幼儿采用了数字、图形、表格、绘画等灵活多样方式进行记录。

  1.数字符号记录式

  通过书写数字来表示的一种记录方式。比如:在大班“动物园”活动中,教师出示动物园的挂图引导幼儿先观察图上有什么动物,再用数字记录各种动物的数量;在“五彩项链”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串五颜六色的项链,幼儿观察完后用数字记录红、黄、蓝、绿的珠子各有几个;在“图形宝宝”活动中,教师出示用图形拼成的机器人,引导幼儿观察机器人是用几个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和梯形组成的。幼儿在运用数字符号的记录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而且加强了点数的学习,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

  2.图形记录式

  图形记录式是幼儿观察后运用已掌握的图形来记录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弥补幼儿不会写字的不足,还能更好地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中,测量一桶米可以量出几杯米,有的幼儿每次测量一杯就画一个杯子,最后画了五个杯子,表示一桶米用杯子可以量出5杯;还有的幼儿用碗测量,就画三个碗;在“投球”活动中,幼儿分成了四组,每组都提供十个球,每组有一名幼儿来投球,四组幼儿在记录单上分别画一个“圆形、球、三角形、小红旗”,谁的图形数量多,谁就为胜利一方。这种图形式记录法增加趣味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表格记录式

  表格记录式是在记录单上设置表格,表格中的内容均用幼儿易懂的图示或符号表示,每格内都有具体的记录要求。它的记录的条理性较强,有助于幼儿明确记录的内容要求,在已有的经验上通过进一步的操作提升对物体及数的感知。在大班数学活动“糖果店”中,我设计了一个四行四列的表格引导幼儿统计花、糖果、笔分别放在几号柜子。幼儿从列中找到了花的标记,在行中找到了红色的标记,发现红花放在7号柜子,就在相应的表格上记录7。在“比较型减法”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三行的表格,让幼儿通过比较第一行的苹果比第二行苹多多少,并一一对应连线进行比较,孩子们马上就列出了减法算式题。我发现在数学活动中运用表格记录式,能追随幼儿整个活动过程,更能体现整个活动的层次性、操作性,幼儿在操作中得到了多层面的发展。

  二、多层次的记录功能,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

  幼儿通过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肤浅的。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也决定了幼儿缺乏从大量操作活动中归纳比较完整、正确的数概念的能力。在数学区操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孩子拿到材料后不知道应该如何玩或者进行一些与数学无关的操作的现象,有的幼儿知道了玩法,可玩法也比较单一,如垒高搭房子、数字多米诺等游戏。为充分发挥数学操作材料的作用,提高材料的操作性和多层次性,体现一物多玩的功能,我在实践中尝试提供各种多变的记录表,帮助幼儿进行多层次操作练习。

  1.发挥记录表的娱乐功能

  大班幼儿喜欢参与一些竞争性、合作性的操作游戏,他们往往会因为一次获胜而再次参与到游戏中。为此我在数学区中经常提供一些娱乐性较强的操作材料和记录表,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成功。例如在“数字翻翻乐”游戏中,我提供了两种不同颜色的瓶盖,分别为红队、蓝队,瓶盖里标上算式或数字,幼儿在翻瓶盖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加减法的练习,还可将最后等式的结果与同伴比较大小。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供“爬楼梯”的记录表让幼儿比赛,结果“大”的那队的小人可以向上爬一格,比赛谁先爬到顶峰,谁就是胜利者。孩子们在一次次比赛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不仅直观地感受了记录带来的快乐,而且将原来的加减练习变成了有趣的玩具,提高了对游戏的参与性,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2、发挥记录表的分类功能

  在活动中针对幼儿年龄特点不同,引导幼儿对图形、物体进行分类时应采用不同的记录表。引导小班幼儿分类时,可以用实物、玩具、贴画等做记录,也可以选择集体记录的方式。针对中班幼儿,可以让他们多运用表格进行分类记录,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大班幼儿可以逐步增加难度,要求幼儿理解层级分类记录表的作用。例如:教师提供各种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幼儿进行分类,在小班教师只要引导幼儿进行单一的按颜色进行分类;在中班引导幼儿不仅可以按颜色进行分类,还可以按形状进行分类;在大班教师可以提供多层的分类,第一层按大小分类、第二层按形状进行分类、第三层按颜色进行分类。孩子们在已有的分类经验基础上,将同一集合的物品按不同的特征进行层级分类,进一步体验了“类”包含的关系。

  3、发挥记录表的统计功能

  一种操作材料提供不同的记录表,可以使操作材料更富多样性、层次性。而通过发挥记录表的统计功能,可以使幼儿在原有的操作基础上,将知识经验进一步提升。例如:在“图形宝宝排队”的操作中,教师提供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幼儿进行按规律排序,在记录表上添上三角形有( )个、圆形有( )个 、长方形有()个。孩子们在边排序中边练习点数,提高了幼儿对画面的观察能力。在操作“神奇的数字宝宝”中,教师提供( )+()=(),括号中的数字可以分成( )和( )的记录表,幼儿不仅可以进行算式加法练习,还可以进行数的分解练习。为此,教师在指导中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制作不同的记录,使操作材料体现其多样化的特点。

  三、灵活多变的记录手段,让幼儿在学习中成长

  幼儿记录包括个人记录、自主合作记录、集体记录等,各有不同的作用,应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特征、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环节的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记录,将其有机整合,使记录发挥最大的功效,使幼儿在学习中成长。

  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学习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合作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讨论为基础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许多个人记录或几个小组记录汇集在一起而形成的记录。由个人记录到集体记录的过程,是经过多个个体实验最终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

  例如:小班幼儿合作意识较差,适合于集体记录。中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适用于个别、集体记录。大班的幼儿已经形成了一定合作意识,他们喜欢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可以三种记录手段有机整合。在大班数学活动“小鬼当家”中,为了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尝试以计划书的形式给主人公豆豆安排10元钱怎么花,我把全班幼儿分成了7组,每组5名幼儿,分组给豆豆设计计划书。在设计前要求:参加的项目可以从图中选,但不能超过10元钱;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写字、写数字、画图都可以。孩子们在分组记录中,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组用①②③来表示项目,用数字来表示每个项目的价钱;有的组用画图表示项目,用数字和三角形表示价格;有的小朋友会写字,就直接用文字表示项目,用数字表示价格。最后我们看到7组幼儿用了7种不同的记录方式,可真是百花齐放,各显神通。通过记录,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潜力,还发现幼儿集体合作的智慧。

  四、注重互动的记录表设置,让幼儿在生活中提升

  1.墙面上的记录表

  为了让幼儿学习记录的方法,我们不仅着眼于在数学活动中学习,还将记录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时刻懂记录、用记录、不忘记录。我将墙面充分利用起来,将记录藏在班级教室的每个墙面、每个角落。变单一为多种,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刺激为多种刺激。主要是充分利用活动室的墙面和角落,让幼儿通过记录,学会更多学习方法。例如,在大班主题墙上,布置有组成、加减、时间、空间、分类、守恒、排序等方面的数学内容,下方留一块空间,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记录验证;又如在孩子们即将毕业离园时,创设一块“离园倒计时,还剩几天了”的墙面记录表,让每天的值日生倒数离毕业的天数,巩固了孩子们倒数的知识点。

  2.玩具上的记录表

  通过在玩具上设置记录表,能增加玩具的趣味性,让幼儿有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操作中来。例如,在“高楼大厦”玩具中增加记录表,并标明“小狗住1101、小猫住1001、小兔住302”。幼儿马上能根据记录表上的要求帮助小动物们找家。又如在“今天是几月几号”操作玩具中,幼儿可以根据转盘上指针指到的日期,从记录表中寻找出来并画上圆圈。

  3.纸张上的记录表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记录表。纸张是我们随手就可以拿到的,纸张上的记录表,既方便简单又易于设计。例如我创设了“我是今天的统计员”,这是值日生每日早操前的一项报告与记录活动,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幼儿对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的认识、运用、迁移。这项活动的做法是由值日生在早操前记录好当天本班小朋友们的出勤人数,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同时在天气卡上指出今天的天气。幼儿在记录班出勤人数的时候,发现某个小朋友没有来幼儿园,就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这项活动使幼儿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

  4.架子上的记录表

  在架子上贴上记录表有利于幼儿对架子上的玩具进行分类、归位和整理,便于幼儿的取放。例如在数学区的架子上设计记录表并贴上每筐材料的图案,幼儿在取放玩具时就会根据一一对应的要求把玩具归位放好。通过在架子上贴上记录表,还从小培养了幼儿分类整理的意识。

  篇5:五年级语文教研记录

  在淮河东路小学小学听了多彩课堂文化交流,听了语文和科学整合的公开课《月球之谜》、语文和艺术综合的《普罗米修斯》,让我们感受到老师在“学”中教,学生在“教”中学。让师生在安全、温暖、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实现共生、共创、共成长。我会用心,用自己的努力,慢慢实现我的多彩课堂,让多彩的气氛充实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和田的维吾尔族》任课教师进行了新的尝试,那就是教给学生一些自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据课型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时设计了五个环节即:读、认、划、画、悟。这五个环节中,“读”是关健,“悟”是落脚点,“认”是基础,“划”和“画”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五个环节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前面四个环节弄通弄透,第五个环节也就迎刃而解了。《走进人物命运》——《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整合教学任课教师大胆放手进行整合教学的尝试更给我们提供了教学的新思路,让人眼前一亮。

  只有将“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的多彩课堂文化核心理念贯穿在教育中,一定会实现二七 “多彩教育”发展愿景:将二七区打造成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内涵丰厚,名师名校云集,终身教育体系功能基本完备的全覆盖、无缝隙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教育强区、名区。让每个受教育者都享有适合其先天资质禀赋的教育,让每个受教育者都享受到教育的成功、快乐和幸福。

  我们认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需要丰富多彩的人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天地,使学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丰富多彩的人才才会涌现,多彩的世界才会更精彩。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课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我们拟定了多彩教育的课题,目的是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改变原有的单

  一、枯燥的学习生活,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从而使学生的童年多彩、多才,自信、自主。同时,通过研究,改变以往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单一教育模式,提高教师在活动中的反思能力以及行动研究的能力。相信通过课题地展开及深入,定会给学校带来勃勃生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生活,总而言之,会使学生的生活更多彩。

  篇6:五年级英语集体备课活动记录7

  参加对象:全体英语教师

  时间: 第十周地点:六年级办公室

  发言人:周玉会

  主题:

  活动过程 :

  1、集体备课的基本内容:

  个人初备:钻研教材、学习理论,勾勒教学框架,推敲教

  学环节,初步设计好导学预案。

  共同备课:上周授课产生的问题展开研讨。

  对下周的授课内容共同探讨。

  个人细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班级学生的特点相互借鉴合理取舍,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教学设计。,在小组内对各种课型共同探讨;备课组长组织同学科教师对相关学科的各类课模式进行探讨,进而明确每种课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将课堂中的重点、难点、困惑点进行探讨,对典型题、易错点要逐一列举。

  4、个人在集体研讨基础上形成有可行性、实效性的教案。

  篇7: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活动记录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2)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相反。

  3)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温度高,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温度低。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4、镜子的反光现象 实验器材:平面镜及支架

  我的猜测: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步骤:

  1、给老师讲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把这些材料组装好并进行实验。

  3、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通过镜面,能看到其它物体;镜子

  里的像和物体左右相反;等)

  4、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你有什么发现。(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像和物体左右相反,镜子里面有很多像。结论: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5、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6.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7、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8、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灯泡 我的猜测:接通电源,灯泡发亮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正确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3、给老师演示,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

  4、给老师演示,如何让小灯熄灭。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接通电源,灯泡发亮;断开电源,灯泡熄灭。结论:接通电源,灯泡发亮;断开电源,灯泡熄灭。

  9、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导体、绝缘体、电池、导线、灯泡 我的猜测:铜、铝、铁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检验导体和绝缘体实验所需步骤。

  3、组装一个检验器。

  4、检验老师准备的材料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接上铜、铝、铁灯泡亮是导体,接上塑料灯泡不亮是绝缘体。结论:铜、铝、铁是导体,塑料是绝缘体。

  10、研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 实验器材:磁铁

  我的猜测: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

  步骤:

  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及材料名称。

  2、给老师讲述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的实验步骤。

  3、做磁铁同极排斥、异极吸引的实验。

  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5、整理仪器。

  实验现象:把两块磁铁的同极相互靠近,相互排斥;把两块磁铁的异极相互靠近,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磁铁有同极排斥,异极吸引的性质。

  11、做一个电磁铁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大头针、铁钉 我的猜测:接通电源,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

  1、给老师讲述制作一个电磁铁所用的材料名称。

  2、给老师讲述制作电磁铁的方法。

  3、用你制作的电磁铁去吸大头针。

  4、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说明什么?(电磁铁能吸起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

  5、整理仪器。

  篇8:五年级趣味数学教学浅析

  一、趣味教学要求重视“游戏性”

  趣味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而目前的众多教学方法当中,游戏教学的趣味特点是不容置疑的。对于数学这门“严肃”的学科,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过度强调了其“严肃性”, 而将数学的贴近生活、神奇和趣味等特点给忽略了。数学的探索性能够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喜欢数学的人会越来越喜欢数学,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学习数学的那份感觉。在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当中,虽然基本上都是基础教学,但是同样可以给孩子们很大的成就感,从而来增加他们的兴趣。特别是通过一些数学游戏,更能够让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到非常快乐和轻松。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章节的时候,我都会和学生玩“寻宝”的游戏。先将孩子们分为几组,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和圆,请学生们猜一猜下一个图形是什么,在学生们猜到三角形后,再画一组这样的图形,猜一猜第七个图形是什么。这样经过几次之后学生才能够找到真正“宝藏”的所在之处,获得最终的胜利。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既可以让各个小组同时竞争答题, 也可以是每个小组有不一样的题目。

  二、趣味教学要求重视“高效率”

  趣味教学并不意味着和学生随便“嬉戏打闹”,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一节课。趣味课堂最终还是需要靠高效和高质来做保证的,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因此趣味教学必须要重视“高效率”,将趣味课堂的内容设置清晰,每一个活动都必须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既让学生们得到娱乐,又使之能够高效地掌握知识。对于趣味教学, 很多人认为就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其实不然,它是另一种学习态度和境界,是寓教于乐。

  例如,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时候,如果老师只是从课本的角度去讲课,或是为了通过提几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多大或是最小的岛屿有几平方米的话,要么不能够吸引学生,要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老师不妨从现实的应用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去一片空地进行测量,通过量其长、宽,得出具体的面积,这样学生也能够有一个宏观的具体概念。而且通过对不同面积的测量,学生既练习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从这些操作中学习到知识。

  三、趣味教学要求重视“情景性”

  趣味教学重要的一点即生活情景性,也就是运用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将教学内容直观化,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辅助教师教学。

  采用趣味教学法时应该重视“情景性”,这不仅仅是对问题解决方式的一个要求,也是对这个教学方法本身的要求。因为趣味教学法不单单局限于对新知识的引导学习,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完全可以融合生活化的情景导入法进行教学。利用趣味性的故事情景导入教学内容:中秋节吃月饼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李爷爷家有个大月饼,我们看一看李爷爷是怎样为三个孙子分月饼的。爷爷为最大的孙子分1/3,老二分到2/6,而最小的孙子分到3/9,大家说这个分法公平吗?学生们纷纷进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深入理解并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教学既能够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反应能力,又在游戏的过程中用紧张激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感,让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能够保持持久的新鲜感和动力。

  篇9: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关键词:笔记记录;意义;方法;合理利用

  一、记录笔记的意义

  在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记笔记。而且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会按照章节的顺序将要讲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理出来,形成系统性的同时也方便学生记忆。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已经省去了很多整理的麻烦。老师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系统去记忆知识点,从而达到扎实记忆的目的,尤其是数学。然而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生就算记忆力再好,也有忘记的时候,而真正忘记的知识点如果去教科书上找,那么只会找到最基本的公式以及简单讲解,这对于学生重新理解、重新记忆知识是不利的。这时候笔记就彰显出充分的作用。实际上,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重点讲解知识点以外,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等来为学生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这些例题都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可以直接应用到所学知识,对于学生充分、全面理解知识点大有裨益,学生在记录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这些内容。所以,笔记的意义就在此,可以时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回顾,学生不懂的或忘记的知识几乎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此外,学生亲笔记录过的笔记也会更加影响深刻,在回忆的时候也可以及时回想起来,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笔记的记录,更要明白记录笔记的真正目的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并且认真做好笔记。

  二、记录笔记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在上学阶段都会记很多本笔记,而有些学生则选择不记笔记,而是向笔记记得好的学生借来,然后自行复印或抄写,这也是一种好方法,省去了自己记录的麻烦,上课可以更加专心地听讲。实际上,记笔记本身就是一门学问,需要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学会记录。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记笔记呢?有以下几个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选择性记录。刚刚升入小学的学生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要将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从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手忙脚乱。将老师说的话都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这样只会增加混乱,影响听课质量。学生真正需要做的是有选择地进行记录,老师说的非学术性语言没有必要记录,只需要将真正的知识点,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或者是技巧性的东西记录下来就好。而且笔记本身就应该是对课堂内容或教材知识的凝练,太多内容反而使笔记过于臃肿,这样复习的时候会在心理上造成比较大的压力。第二,以符号代替文字。上文已经提到,记笔记应该记的是真正精华的内容,而不应该是老师上课说的所有话和教材上的描述性文字,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要善于用符号来代替文字进行表述和记录。这里的符号不仅包括数学符号,还包括学生自己能够理解、有助于记忆的其他一切符号。这样也会使笔记更加精炼、简短,复习的时候也会更加集中。以上两个基本原则,小学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方式的时候一定要牢记,掌握了记笔记的方法,便可以在日后的学习中愈发顺利。

  三、对笔记的合理利用

  通过以上内容介绍记笔记的意义和记笔记的具体原则或方法。而记得一本好的笔记的目的并不是彰显记笔记的能力和方法,而是为了切实帮助学生自身记忆知识点。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一点,有些时候很多知识之间是比较欠缺逻辑性的,所以学生在记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一点,也就是说笔记是要为我们学习和记忆数学知识点而服务,而不是为了图美观或条理而记录得自己看不懂,这样就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学生是笔记的主人,而非笔记的“附庸”,自己能看懂,能用得上的笔记就是好的笔记。所以,记录完不能就将其束之高阁,不再理会,而是要时常拿出来翻看,不用刻意去背,时常翻看就可以加深印象,而真正使知识在心中根深蒂固则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扎实记忆。

  总而言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会记录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尝试。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占得先机,提高学习的效率。首先要明确记笔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才会真正地将记笔记重视起来。此外,还要学会科学记录笔记的方法,记关键,内容凝练,为自我服务等。最后,还要经常性地翻阅自己的笔记进行查看,巩固所学。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发挥笔记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扬.谈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6):22.

  [2]夏时琨.科学编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数学,2006(7):76.

  [3]李彤.转变教师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辽宁师专学报(社會科学版),2004(3):99.

  篇10:七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数学科组成员: 李军皆 黄炳房(组长)欧金友 陈成连

  陈五娇 陈水英 翟启连 银佩凤 朱 英

  活动内容1:

  1、集体备课,写教学反思(教后记),周五每个年级段各抽一份教案检查。

  2、做好作业批改工作,检查学生订正是否及时批改,检查有无批改错误。

  3、教研课安排,先独立备课,查阅新课程标准及相关学段内容要求,钻研教材,了解该知识重难点,及教材教法。

  活动内容2:

  1、通报期初至今数学听课情况。

  2、通报检查高年段组(八、九年级)的作业批改情况。

  3、围绕“有效备课”进行研讨、交流、学习:

  1(1)请三个备课组推荐出来的代表谈谈自己是如何进行有效备课的

  (2)学习中学数学有效备课建议(讨论稿)

  (3)学习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及教学重难点如何把握,如何突破。

  4、通报本学期教学研究课的具体安排,七年级任课教师做好教研课教学准备

  活动内容3:

  1、通报七年级数学组调研情况

  2、通报数学组作业批改统一要求

  3、主题研讨活动单元:有效上课

  活动内容4:

  1、做好数学实践课的准备工作(要求:

  1、满课时运行;

  2、故事、童话、儿歌、趣题、数学谜语、数学史话、生活中的有趣数学现象皆可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要避免单调、枯燥,流于形式;)

  2、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数学新课程理念》

  3、构思、整理《为有效上课支招》的经验交流稿,制作文档或PPT。

  活动内容5:

  1、学习年轻老师们精心整理的《为有效上课支招》资料,交流研讨;

  2、结合前期常规工作检查优点和不足,好的继续保持,不足的请修改

  3、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材,研究重难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探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中如何达到教师活动15分钟,学生活动不少于25分钟等

  4、对前几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反思:学生是否感兴趣?内容需要如何充实?怎样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如何促进师生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5、征求各年级组宝贵意见:目前数学组的工作哪些是有价值的,值得继续延续下去的?哪些安排不合理的地方?如何安排的更加合理、有效?

  活动内容6:

  1、第一阶段:教导处安排老师为有效教学支招的讲座,谈谈自己教学中的切身感受和经验介绍。

  2、第二阶段:特邀教研员对教研活动及今后数学组的发展进行指导,并解答老师们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苦恼。

  3、按计划进行期中测试,做好考试的安排和准备,阅卷、分析工作

  活动内容7:

  1、第一阶段:陈老师进行《整式的乘法》说课,老师们进行评课

  2、第二阶段:期中测试经验交流会。

  3、第三阶段:年级组内细化研究本次试卷,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更好的指导下半学期教学。

  4、根据计划安排:七年级数学同课异构

  5、有效教学研讨进入第三个阶段“有效听课”的学习、研讨、经验交流;

  6、请老师们提前通过各种途径对“听课”:听什么?怎么听?查阅资料和结合自己进行思考。第十二周周五下午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有效听课”

  活动内容8:

  1、第一阶段:教研会议之前,每位老师思考三个问题:(1)、听什么?(2)、怎么听?(3)如何听课对自己才最有帮助。

  2、第二阶段:会上老师们畅谈自己对三个问题的看法、想法,交流研讨

  3、第三阶段:科组长进行“有效听课”的总结汇报

  4、第11周未完成七年级数学同课异构活动

  5、周五抽查一位数学教师的教学常规(听课、备课本、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活动内容9:

  1、深入研讨“有效听课”,并阅读相关“有效听课”的文章、日志,学习别人优秀的经验

  2、年轻数学教师:每人结合上周教研发言的内容写一篇有效听课的文章(A4纸一张);另外请下载两篇有效听课的文章供学习用。

  3、周四抽查一位数学教师的教学常规(听课、备课本、课堂作业、补充习题)活动内容10:

  1、研讨七年级教研课《平方差公式》,任课教师说课、评课

  2、“有效听课”研讨活动基本圆满结束,进入“有效评课”的学习、交流研讨;

  活动内容11:

  1、七年级组同课异构教研

  篇11:八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改

  活动主题:校本教研活动评课 活动地点:八年级数学办公室 活动时间:

  主持人:

  参加人员:八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过程:

  12月19日上上午第三节课,李杰伟在八年(5)班上了一节校级的公开课,公开课的课题为《图形与坐标复习》,主要内容如下: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够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熟练地根据坐标系确定点,由点求得坐标。了解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3.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进行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后的坐标变化。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课后,我们在办公室里进行了评课活动。评课内容如下:

  李老师首先以一道有关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选择题引入,开门见山,能快节奏地直接进入正题。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富有层次,板书设计具有代表性。这样教可以加深学生对学过坐标本质特征的理解,又能进行知识点的重建和巩固。李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意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把学生学过的零散的知识通过梳理, 让学生感受到进行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后的坐标变化。同时既照顾到知识的整理归纳,又能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很好的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能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一节复习课不显得枯燥。复习课绝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学生认识的继续、深化和提高。李老师把复习过程组织成学生再认识的过程,从更高的角度掌握和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想、做,让学生在参与中复习好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做好了完事。李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注意了练习题目的变式性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做到“训练题目最优化”。对学生在练习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不足能及时地矫正、评价。在例1(已知点M(3a-9,1-a)请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a的值.问题①点M与点N(b,2)关于x轴对称;问题②点M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落在y轴上;问题③点M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点M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问题④点M(3a-9,1-a)是第三象限的整点。)的设计上安排了四个提问,从简到难,逐步应用本章的有关知识点以到达复习的目的。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把握难度,不会感到高不可攀。使本节课在学生兴致高昂,让学生回味无穷,达到了学生认为复习课也很有意思这种效果。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例题没有板书,教师再来点激情会更加好。

  篇12:四年级数学组集体教研活动记录

  时

  间:2010年9月18日 参加人员:四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

  教研内容:万以上数的整理复习

  教材分析:

  通过这一阶段教学“万以上数的认识”,学生已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这些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万以上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有个系统的梳理与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发展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读写书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及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讨论要点:

  1、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分辨不清,还应重点讲解,数位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它是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

  2、注意理解“相邻”两个字,只有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才是10。

  3、在写数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写“0”,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一级一级的看,把题目看懂后,再一级一级的写,读数时,虽然只读一个“零”,但可能连续写几个“0”,要分别写出来。

  4、求近似数很容易与改写用“万”“亿”作单位的数相混肴,应让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把万以上的书改写用“万”“亿”作单位是直接省略尾数添上“万”或“亿”字。改写后只是计数单位变了,数字的大小不变;而求近似数不仅是省略尾数并在末尾加上“万”或“亿”字,在此之前还要用“四舍五入”法看一看尾数是直接省略还是向前一位进“1”,因此求近似数是把一个数变成了近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5、省略“万”或“亿”为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需要注意的是要先分级,确定好是几位数(这样确定了千位或千万位上的数)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活动总结:

  篇13: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第四单元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 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与概率”部分, 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 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然后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对教材的理解

  1.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主题图—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四部分组成, 其中“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例题”以人物对话展开, 增强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做一做”的内容便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有利于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练习”的弹性设计, 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

  3.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另外, 教材还突出了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 知识容量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所以它们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生活情景出现在计算教学中。这也突现出计算教学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材第一单元例1的教学。学生结合这一情景, 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景,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了情景, 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景中, 才会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 计算教学的情景不是随便乱用, 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景, 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或者情景的数学价值不大, 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所以计算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是有生活价值的。一个好的计算情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个问题: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如何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体现算法多样化, 又实现算法的优化, 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种种计算教学案例表明,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 它的实质是通过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而其目的是通过交流, 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做到“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是一对矛盾,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 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

  (2) 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 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小学阶段教学解简易方程, 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因而更易于理解, 但是却不易于中学的教学衔接, 到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理解方程。正因为这个缘故, 教材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我们要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使学生知道它的优点:不仅可以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调整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 突现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本册教材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也就是以往我们求“减数、除数”的方程, 因为它们不利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1) 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法则、规律等应及时总结, 并最好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记忆。

  (2)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小精灵”等提示语。

  (3) 对“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要突出其数学性, 不要只顾及表面活动等而忽略了本质。

  (4) 重视与以往教材变化的地方, 多用心思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同时, 对前几册本套教材的已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评价建议。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 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给“学困生”二次答卷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5)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实践活动材料。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利用书后的方格纸组织学生参与从某个方位观察物体成像的设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选对时机。

  (3) 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体验设计图书序号、学生序号等,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14:五年级数学寒假自测题

  1. 15.3/0.03=( )/3,这是根据( )。

  2. 0.05吨=( )千克 2平方米5平方分米=( )平方米

  3.两数相除,如果要求保留两位小数,就是要求精确到( )位,在列竖式计算时,一般要除到小数点后第( )位。

  4.两数相除的商是3,除数是C,余数是D,则被除数是( )。

  5.三个数的平均数是8.4,其中第一个数是9.6,是第二个数的1.2倍,第三个数是( )。

  6.方程5x+7=17的解是x=( ),求x的过程叫( )。

  7.除数是3.3,被除数是24.42,商是( );如果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商是( )。

  8.把 2.058 、2.058 、 2.058、 2.058用“>”号连接起来。

  9.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13.56,这个三位小数最小是( ),最大是( )。

  10.一桶油连桶重8千克,倒出一半后,连桶还重4.5千克,桶重( )千克,剩下的油重( )千克。

  二、我能作出正确的选择(5分)

  1.下列各式中,属于方程的是( )。

  A.3B+7=13 B.5x-3>7

  C.7x=10 D.53-7=46

  2.根据15.7×3.2=50.24,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

  A.0.157×320=50.24 B.50.24÷0.32=157

  C.157×0.032=50.24 D.50.24÷0.32=1570

  3.对25?4进行简便运算时,可运用(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商不变性质

  4. 15.9979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A.16 B.15.99 C.15.998 D.16.00

  5.一个梯形的面积是90平方厘米,上底是20厘米,下底是25厘米,高是( )。

  A.2 B.4 C.6 D.8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x”5分)

  1.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中也一定有几位小数。( )

  2.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看小数点后第三位,这以后的都不用管了。( )

  3.因为1.5/0.2=15/2,所以1.5/0.2=7……1。( )

  4.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

  5.因为axb譩可以写成ab,所以ax5可以写成a5。( )

  四、我是神算手

  ⑴ 30除以0.75的商,比7.5与17.7的和大多少?

  ⑵ 3.69比一个数的3倍少1.5,这个数是多少?(用方程解)

  5.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割补图形,并选择一种计算出结果。(单位:分米)(6分)

  6.算一算电话费(4分)

  平均每天的电话费是多少元?

  五、我能活用知识,解决问题(30分)

  1.五年级的陈军同学练习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开始做20道题要5分钟,经过两个月的练习后,他做口算题的平均速度是原来的2.5倍,现在做20道口算题,陈军同学要多少分钟?

  2.马山镇小学四、五年级共有学生396人,五年级的学生数是四年级的1.2倍,该校四、五年级各有学生多少人?(用方程解)

  3.星星服装厂原来做一套服装用布2.6米,由于改进裁剪工艺,每套服装可以节约用布0.2米。照这样计算,现在做130套服装的布,原来只能做多少套?

  4.虾每千克35.6元,鱼每千克9.2元。妈妈买了0.5千克虾和1.2千克鱼,付出30元,应找回多少元?

  5.李平家装修新房子,他爸爸花2625元钱买了50块地砖,用来铺客厅。后来想在餐厅和厨房的地面也铺同样的地砖,这时,地砖降价了,每块降了3.5元,而铺餐厅和厨房需要25块地砖。李平爸爸还要花多少钱去买地砖?

  六、我的潜力真大(10分)

  孙伯伯和李叔叔从相距4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驾车出发,孙伯伯开的车每小时行54.5千米,李叔叔开的车每小时行65.5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篇15: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1.联系学生已有观察物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观察、比较活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物体。

  2.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借助观察、想像、操作、判断与推理等活动,梳理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没有明显特征的网球,引起学生观察物体时首先要寻找观察点、抓住特征,再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描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借助平面图形想象、勾画立体图,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16: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主备课人:祁康宁 备课时间:2014.3.18.备课地点:办公室 主 持 人:祁康宁

  参加备课的教师:祁康宁,杨百驰,蒋凤平,张众会。备课内容和活动过程: 备课内容:正多边形和圆 祁康宁对重点、难点作出了解析:

  本章的重点是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的两个定理.难点是对正多边形上圆关系的理解和证明.杨百驰老师对命题的趋势分析进行了分析。

  正多边形和圆是各类考试所要考查内容,其考查题型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祁康宁老师对基础知识进行了精讲:

  一、基本概念

  (1)正多边形: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2)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3)正多边形的半径: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4)正多边形的边心距:内切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5)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形的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每个中心角都等于?

  二、定理

  (1)把圆分成n(n≥3)等份:

  ①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②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2)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正多边形的定义中的两个条件“各边都相等”,“各角都相等”缺一不可.(2)正n边形每一个中心角和每一个外角都相等,都等于.(3)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与相似三角形性质类似.其它老师相继进行了发言。活动评价: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学生   记录   教学   数学   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