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1分钟 | 0-1岁大运动经验分享[一岁八个月学会分享知识]

百科笔记 2024-09-10 08:43:01

  大运动指涉及胳膊、腿、足部肌肉或全身的较大幅度的动作,即神经对大肌肉群的控制活动,例如俯趴、翻身、坐、爬、跑、跳等。

  没当妈的时候我经常在想,小区里那些攀比自己家娃几个月会翻身、几个月会走路的宝妈真是够无聊的。哪个健康的成年人不会翻身、不会走路?反正迟早都能学会,着急那几个月有什么意义啊?

  怀孕之后各种看书才知道,嗬,别说翻身、独坐、爬行、走路这些大运动了,什么精细运动、认知能力、社交能力,衡量娃发育的指标简直太多了;生完更是如此,哪一项不注意都不行,说是人生最初三年的发育情况会影响宝宝一生!就算都达标了,还要关注所谓的“里程碑”时间,万一赶不上别人,那真是在小区遛娃都面上无光。

  还好在我的奋力引导下,泡泡的大运动基本都能在该达标的月份完成任务,有些甚至提前了一点点:三个月自主翻身,五个月匍匐爬行,七个月稳稳独坐,八个月手膝爬行、扶站、扶走一气呵成,不到一岁一个月,可以撒开手走几步了(其实她走得很稳,就是一般不敢松手)。

  你是不是也看到过一些宝妈说这样的话?

  “我家宝宝太懒了,不爱趴着,五个月还不会翻身。哦对了,冬天天冷,他一直穿得特别厚。”

  “8个月不会爬太正常了,我家宝宝从来没爬过,一岁直接学会走了。”

  “我家娃2个月的时候腿就特别有劲儿,扶着能走好几步。”

  ……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在思考,到底是宝宝天性如此,还是家长没有正确引导,导致孩子错失了宝贵的练习大运动的机会?

  以下是美国儿科学会列出的“婴儿发育里程碑”,给大家参考一下:
2个月

  
4个月

  
6个月

  
9个月

  
1岁

  如果你像我之前一样,认为迟早都能会的事情,不用刻意学习,就大错特错啦:大运动发育迟缓会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水平,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而3岁以前的孩子属于感觉运动思维,大运动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最好方式,当孩子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越来越好时,孩子的大脑发育水平就越好。

  换言之,只要宝宝的身体肌肉准备好了,越早掌握大运动技能,就越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就越好。

  啰嗦了这么多,下面跟大家讲讲我引导宝宝大运动发展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多趴、多爬,不刻意训练走路,重视跨中线平衡能力。

  Tummy Time最重要

  Why:

  对小宝宝来说,从出生就给予一定的tummy time(俯趴时间),对于宝宝练习抬头和翻身非常有帮助。

  俯趴可以锻炼宝宝的颈背部肌肉,能缓解大部分小月龄宝宝的腹部不适,还能减少宝宝平躺的时间,让头型更好看。

  How:

  多让宝宝趴着,如果宝宝比较懒不愿意趴,就循序渐进,今天一分钟,明天三分钟,逐步延长时间,直到宝宝俯趴半个小时无压力;

  经常飞机抱,满足宝宝高视角的需求;

  给宝宝准备一个可以趴着的推车,我用的是mountain buggy nano2配平躺布,这样就可以推着宝宝出去趴啦!
小时候的阿泡最喜欢推车趴

  爬行500小时

  Why:

  爬行是最好的全身运动。爬行时宝宝抬起头颈、胸腹离地,四肢支撑、交替移动,可以锻炼肌肉,促进骨骼生长和韧带灵活,还能锻炼内耳前庭和发展平衡能力。

  How:

  基本工具:爬行垫、围栏、防撞角/条、电源绝缘贴。

  当宝宝可以熟练自己翻身时,就准备一个爬行垫,材质最好是XPE或者PVC(后者比较贵,前者经济实惠)。我在泡泡四个月时就买了爬行垫,天天在上面趴着玩玩具,果然她五月就能往前爬了。

  但是我个人建议大家,不要用爬行垫和围栏限制宝宝的探索欲望。

  当ta可以自如手膝爬行时,不妨拆掉围栏,让宝宝爬到家里的各个角落(前提是保证安全)。对房间的结构进行不同视角的观察,非常有利于形成宝宝的空间意识,进而也会促进手眼协调等精细动作的发育。在床下面、椅子下面的狭窄空间来回爬,不是宝宝调皮,而是ta空间知觉能力强的一个表现。

  如果家里有楼梯更好,让宝宝练习爬上爬下楼梯,对ta的体能是更大的挑战,锻炼效果也就越好。

  如果没有楼梯,可以利用储物抽屉、硬质靠垫、沙发等,给宝宝打造一个安全又具有挑战的爬行空间。
8个月的泡泡,每天在家都是疯狂爬行

  拒绝学步车,晚点走路不用怕

  Why:

  一般来说,宝宝从四足兽进化到两足兽以后,就会迷恋上“高处的风景”,不那么愿意爬了。

  走路需要调动的身体肌肉最多,强度最大,对协调能力要求最高,而爬行又是婴儿时期大运动中最有好处的一环。从爬到走,短短六七个月的时间,要完成“爬够500小时”的目标还挺困难的,所以更不需要人为地提前教宝宝走路啦。

  尤其是在宝宝的肌肉力量没有发育到位时,强行架着宝宝的胳膊练习走路,会给宝宝的形体带来很大的伤害。有些家长会把孩子两三个月时的“踏步反射”当做孩子想走路的标志,这是大错特错的。

  不要把宝宝一直放在学步车里。学步车的安全隐患是被美国儿科学会等专业机构确认过多次的,轻质的学步车很容易让无法控制速度的学步儿摔倒,还会影响宝宝蹲下站起、爬走切换等连贯动作的练习机会,剥夺了宝宝自己平衡能力的正常发育。

  如果你实在想帮助宝宝快点学走路,可以用“弹跳椅”“活动中心”或者“手推车”等玩具来代替。

  How:

  怎么判断宝宝的肌肉有没有准备好呢?

  首先,宝宝可以自己扶着家具站立、行走,说明腿部肌肉已经达到了能够行走的基础。

  其次,宝宝扶着家具走路时,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脚掌着地,发力正确,而不是踮起脚尖。

  达到了这两点,宝宝已经具备学习走路的基础了。之后宝宝何时能够撒开手独立行走,除了取决于身体素质,有一部分也取决于性格因素,有些性格谨慎或者害羞的宝宝,即使身体准备好了,也更喜欢拉着大人的手行走。

  另外,尽量让宝宝光脚站立,并且感受不同平面的不同质感。(如果气候特别寒冷还没暖气,还是穿袜子吧,毕竟要以不生病为基础)

  9-18个月会走都是正常的,为了让宝宝多爬,我甚至希望她晚点学会走路……
从来不用任何学步工具,到了一岁也会拉着大人走了,我还嫌早呢

  跨中线运动,被忽视的平衡力训练

  Why:所谓中线,是一条将人体从头到脚分成左、右两部分的虚拟线,跨中线意味着身体的一侧部位可以自发的移动到另一侧来完成任务,比如左手肘去碰右膝盖,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跨中线的动作。

  养娃是个自省的过程。当我第一次读到“跨中线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恨不得捶着胸口,喊一句“苍天啊,大地啊,我总算明白我手笨是因为啥了!”

  这也让我更坚定了“婴幼儿时期的大运动发展会影响人的一生”这个理念。不怕大家笑话,我是属于生活中手特别笨的,虽然我觉得自己脑袋挺聪明,但动作经常显得很笨拙,干活不利索,做事不会换手,双手不协调。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这和我小时候缺乏跨中线运动锻炼有关。

  跨中线运动可以很好地利用到左右大脑,锻炼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How:

  有时候跨中线运动更多和精细运动有关,而我希望大家能重视培养宝宝的这项能力,并且可以从大运动开始,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帮助宝宝锻炼。

  比如利用健身架让宝宝的小手小脚去够对侧的玩具;

  宝宝坐着时,在ta身体两侧放上玩具,并鼓励ta用对侧的手去抓;

  能听懂大人说话时,教宝宝左手碰右脚,右手碰左脚;

  ……

  最后要说的是,宝宝的发育常常不是线性的,在某个月龄可能还没完全达标,过几个月又会超前完成。只要我们做家长的用心陪伴和引导,宝宝都会发育得一级棒~

  今天的育儿1分钟就到这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下期了!朋友们再见!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宝宝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