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裁缝、老戏骨和东方美学|专访《一剪芳华》制片人王旭东[分享服装裁剪知识点怎么写]
文 │无花果
启用新人与戏骨搭配,以匠人之心制作一部以裁缝为主角的年代剧,70%资金用在制作上,这在当今剧集市场上是比较少见的。《一剪芳华》就是这么一部戏。与一众强调包装年轻化、主角高人气的IP剧集同档期上线打擂台,更显得其周身散发出一种另类的气质。
老戏骨演技、韦小宝式主角、精美旗袍秀、年轻群像版《大宅门》既视感……目前,已经在爱优腾上线将近一个月的《一剪芳华》标签不少。在近两周的骨朵数据中,《一剪芳华》都保持在了第六名的成绩,比起开播前一周呈上升走势。
从故事脉络上来讲,《一剪芳华》讲述的是一位清末民初的年轻裁缝,由于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天赋异禀的裁剪技巧,使得他身上产生出很多离奇错位的事件,比方说与郡主产生爱情,先后获得太后、名媛、革命者和上海滩老板的青睐等,因此而折射出整个大时代的风起云涌。
这个比韦小宝多了一些看家手艺,少了些八面玲珑和低姿态的男主陆远之身上,围绕着层层戏剧冲突。同时,这样飞扬跳脱的角色同样为该剧招致了一些争议。
传统与时髦,老派与新派,匠人与传承既是这部剧在着重讲述的,也同样映衬着它在当下市场上没那么顺滑的生存环境。在骨朵近日与《一剪芳华》制片人王旭东的对话中,这位该剧的主要操盘者对《一剪芳华》的幕后制作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也多次强调,在当下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一剪芳华》是需要静下心来打造和观看的一部剧。
以下,是王旭东的自述:
传奇故事《一剪芳华》的由来
我们的团队都是记者出身,我总说传媒人做影视可能不太懂IP,但我们坚信“真实就是最高级的娱乐”,我们善于发现现实中的故事,然后去抓住它、改造它、升华它。《一剪芳华》就是根据我们采访的真实的末代宫廷裁缝,然后阅读大量相关的资料产生的灵感。
末代宫廷裁缝虽然是个小角色,但他有着过人的裁剪技艺,且天赋高超,这个小人物被卷入了非常大的风云变迁里面,是伴随着大人物的更迭而起起伏伏的。王公大臣、名媛贵胄都找他做衣服,他经历了从张勋复辟,辫子军打进城,到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他从做龙袍,做旗袍再到做中山装,又为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的元勋们做衣服……这样的小人物特别有传奇色彩,所以在2015年,我和我的两个老师就决定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就是小说《华服传奇》。
筹备剧集之初,很多人不看好这个项目,后来我们找到了编剧郑万隆老师,他看了原著小说之后觉得非常感兴趣,郑万隆老师加入之后,等于说沿着原著的思路,把剧本翻新了一遍,后来也是七易其稿才最终完成。所以《一剪芳华》的剧本我们前前后后打磨了四、五年的时间,筹备半年、拍摄半年、后期制作半年,审查半年,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的。现在剧集能在爱奇艺和全网播放,首先是对我们态度的一种肯定吧。
播出之后很多观众关注到了老戏骨的演技,其实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坏人,老一辈师兄弟间的竞争和对抗也好,后一辈“既生瑜,何生亮”的争锋也罢,其实都是观念和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分歧,当有一方去世了或者离开了,另一方也会觉得孤独。父与子之间的传承,亲情、友情和爱情在剧里都表现得特别丰富。
至于这部剧外化的东西,是我们从前还没有一部剧去拍关于服装和裁剪技艺方面的人物,这部剧提供的好看的点就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也是东方美学的体现。
剧里有丰富的知识点,比如说旗袍是怎么来的?其实它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在特定的时期,整个国家都在思变、女性开始走向独立之后才诞生了旗袍,如果没有女性的自由与解放,怎么会有旗袍?所以一个小小的裁缝能体现出非常庞大的时代变迁,这些也是我坚持四五年的时间想要创作、契而不舍一定要完成这部剧的缘由。
虽然我们都是影视行业的新人,成熟度不够,但我们在《一剪芳华》中花了大量心思,在镜头上希望有电影质感、艺术感;服装方面我们做了700多件戏服,有很多是根据历史照片复刻的,像康宁的那件青花瓷旗袍、瑶瑶那套梅花服都是有原照片的。
再加上《一剪芳华》的女演员都非常高挑,所以进入民国部分以后服装、画面方面都好看的不得了,连很小的角色的服装都不会马虎。随着剧情推进,你能看到从旗装到旗袍的变化,它的改良深受宫廷的影响。而陆远之因为要躲避麻烦又到了上海,他又吸收了偏西化的理念、风格和技法。在戏里侯勇老师演的老裁缝邵德凯跟陆远之的碰撞特别激烈,从一开始看不起他,觉得他土,到后来接受他,再到他用蕾丝给吴小姐做旗袍一鸣惊人,不断推动着旗袍的改良。
最大的难点是请演员
我们一开始接触了很多一线演员,大家对《一剪芳华》的剧本都是非常认可的,但是因为剧中跨越了两个时代,我们拍摄又非常细致,演清朝部分的男演员是不能戴头套的,必须剃头,而且必须给到我们足够的时间。所以就迎来了我们这部戏最大的一个难点:演员不想剃头。
现在的呈现结果其实是采用了我们的第二套方案,就是老戏骨搭配新人。请老戏骨来演主角们的师父,呈现一个精彩的群像戏。新人的话,我们要求必须是演员,要有扎扎实实的演技。
我们这部戏70%的费用都是用在制作上的,演员在整体费用的占比是相对比较低的。我们在横店搭了13000平米的棚,建造了白家、苏家两个大院以及他们周边的胡同和街道,美术、服装、道具都尽量用到最好。
我们不想把它拍成京腔京韵的《大宅门》,《一剪芳华》的故事虽然同样发生在那个年代,但是主人公们是当年最时尚的高定服装设计师,所以我们和导演的创新是,希望它在年代剧的背景之下,有一些青春和现代的表达。剧中的一些台词,幽默的点,以及我们的音乐都不是很古老的,都是有现代趣味在里面的。张昊唯和盖玥希也都是偏现代的长相。
昊唯还是非常努力的,他们团队给他专门请了表演老师,全程陪着他,每一场戏逐字逐句的帮他调。他用了很多与我们思维定势下的年代剧不同的方式去演这个角色,张昊唯自身也有很多跟陆远之相像的地方,比如追求自我、追求创新等。盖玥希和洪尧都是特别努力的年轻演员,总是最早到达现场开始排练,特别敬业。最后一场戏的时候洪尧还沉浸在江末生那个角色不能出来。
我在里面是演了六十多场戏的喜剧角色赵伯伯,因为家庭氛围比较民主,所以培养出了赵丽君这么个女儿。表演上一开始我有点紧张,但因为我是主持人出身,台词还是不错的,而且赵振庭这个角色本身也承担了一个主持人的功能,他很多时候都负责在剧中交待大的时代背景,比方说“炸摄政王”,“辛亥革命要开始了”,“中山装是怎么回事”都是通过赵伯伯的口中体现出来的。
陈佩斯、张晨光、刘佩琦,这三位老戏骨绝对是我们剧里的风气担当,总是能给到比原有设定更多的惊喜。就连陈佩斯老师这样的前辈,每一场戏下来后还要问导演,“我这么演行不行?”他也会跟年轻演员去商讨,比如他经常和他剧里的女儿盖玥希去商量咱们待会儿要怎么演。每一次他演完了都是全场鼓掌,他跟在话剧舞台上一样,给工作人员作揖致谢,特别谦卑。
张晨光老师也是,他跟我们说,“我今年已经70岁了,演一部戏少一部戏,所以只要接一个角色,我就会全力以赴地去演”。而且这个角色的执念只是在于,师父没有传授给他那本“天衣无缝”,实际上他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张晨光老师的最后一场戏是绝对的名场面,可以期待一下。
请给《一剪芳华》多一点耐心
陆远之在剧中就是个天才。他有很多天才的共同特点,比如狂放不羁,不被束缚。首先他就不受他养父养母,也是他师父师母的束缚,他们希望他好好读书,但他就想当个裁缝,因为这些东西他天生就会,天生就能做出精美绝伦的衣服。
第二是他不受这个时代的束缚,虽然只是裁缝家的孩子,但是他就不怕这些达官贵人,不按照那些行为准则去生活,所以他就老闯祸,让别人来收拾烂摊子。所以观众一开始会讨厌他也可以理解。但因为他的底色正直、光明,我相信观众到头来恨他有多深,爱他就会有多深,一定是这样的。
《一剪芳华》就展现了一个天才从狂放不羁,到遇到挫折和蹉跎,跌进深渊,再一步步成长,学会承担责任的过程。其实所有的天才都会有这样的弧光和黑暗时刻。
而江末生就是一个承担家庭中一切的大哥形象,剧集开篇,他为了保全家庭而去宿敌家里做徒弟,那场戏就很让人心疼。江末生那么压抑和隐忍着自己的爱情和野心,对陆远之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敌对情绪也很顺理成章,从承担一切到黑化,再回归,现在观众看到的还不是最终的结局。
其实说到这里我想对观众说,希望大家对我们的戏有一些耐心,第一个耐心是等待一个好故事一点点让你心动。因为这个故事是不断升级、层层反转的,而且主角是要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性,承担起他们的家族,承担起当年中国最好的服装设计师这个职业,他是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的。
第二个耐心是,有一些观众会先入为主的看到老戏骨和年轻演员在表演风格上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跟经验有关系,也跟两代人对表演认知上的差异有关。老戏骨有他们对于表演上的多年积累和认知,年轻人也有对当下语言、语境的一种理解。这个时候就看观众的坐标是什么,如果你的坐标是老戏骨,那你就会觉得年轻人演戏轻浮,如果你的坐标是年轻人,你也许会觉得老戏骨演得沉重。所以第二个等,就需要观众的一点包容,等两代人不同的表演能够融合在一起。
现在是个刷抖音的碎片化时代,但长视频恰恰是要娓娓道来看故事的过程,不管时代怎么变,人心是一样的。虽然《一剪芳华》刚刚播出的时候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我相信这部戏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随着这个故事越来越往深里走,会越来越好看,我相信一定会有观众回过头来再看。当观众真正走进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会看到我们的制作精良、认可我们的故事,也能够和陆远之、和康宁、江末生、赵丽君感同身受,同喜同悲的。
我现在的心态就是:静待花开。我家养的龙胆花特别神奇,一开始它的花骨朵是绿色的,开了之后是白色的,盛开到凋谢的过程是紫色的。我觉得《一剪芳华》就像龙胆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