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崇尚“无为”、“柔弱”, 在崇尚竞争的环境中,这种思想还有其用武之地吗?

网络知识 2023-06-09 05:53:44

老子崇尚“无为”、“柔弱”, 在崇尚竞争的环境中,这种思想还有其用武之地吗?

老子崇尚“无为”、“柔弱”, 在崇尚竞争的环境中,这种思想还有其用武之地吗?

我觉得大有用武之地。我的理解是: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有定力,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伺机而动,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标。这一思想,即便在当下,对国家和个人,都有现实意义。同样,柔弱也不是软弱可欺、任人宰割,而是不能蛮干,要有智慧,犹如蛛网捕虫。任何强大的对手,刚则易折,过犹不及,一定会有弱点。当我们的能力处于下风时,死拼硬打不是上策;寻找对手短处,再以柔克刚,这才是正路。

老子的无为其实就是有为,柔弱其实就是强悍。这是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只有立足无才可获得有。只有表现柔弱才能显出强势。这种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转化原理就是老子的大智慧。这一原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

老子推崇的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要乱作为。他讲的无为,主要是治国的道理,即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翻来复去乱折腾。其实老子反复强调要有为。在《道德经》第二章,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在第十章,又说,生而不有,为而弗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都一再強调要有为,但是,同时强调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引导万物而不加以控制,功力成而不居。在第二十九章,老子告诫治国者,去甚,去奢,去泰,即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也就是说,治国要因应大自然的规律,最需戒惧人为造作。如果以人为造作扰乱了自然秩序,就将天丅大乱。所以老子的三去,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恢复正常的自然状态。老子讲的柔弱,绝不是无力。在第四十三章,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就是柔能克刚,水滴石穿。第五十七章,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亊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样,就能使万众一心,精诚团结,人民富有,国家强盛,不惧怕任何敌人。

这在现实中,还真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老子的无为何解?老子说,作为领导干部,一方面要遵循天地大道,不要胡作非为。一方面,激活国民内生动力,自我发展。二、不居功,建立秩序功成弗居,建立德行尊严。这样才能长生久世。真的大智慧,不会争名夺利,因为真的夺不到的。上善若水,天地不仁,没有智慧读不懂。

应该与时俱进,对老子的说法辩证应用。有取有舍的吸取营养。应该树立竞争意识,以适应现今社会。在具体生活和工作中有为也有所不为,有柔也有刚。

肯定的说,有用武之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说该无为时无为,该为时要无不为的。以静制动,静就是无为,该静时就要静下来,动则坏事。同理,柔弱也不是柔弱可欺,而是以柔克刚,老子举过牙与舌的故事,人老了,牙齿慢慢掉光了,而舌头没有损坏。无为与柔弱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我常讲,砖与砖摞起来,并不坚固,中间要有水泥粘结,才能结实,光强硬不行,光一滩烂泥也不行,为人处世,要有强能弱,该强则强,该弱则弱,外圆内方,外柔内刚。道德经,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常用常新,魅力无穷。

老子思想是有用武之地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试问,我们所处的世界,哪里没有竞争!?当“无为”、“柔弱”行之无效,只能证明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间做了错误的事,这时你需要去“反其道而行之”,正所谓“反也者,道之动”。也就是去争、去抢(机会、财富、名望等等),直到你能行无为为止!简而言之,老子的“行无为,处柔弱”是有“门槛”的,不是适用任何人,尤其不适用于“三无人员”!!!何谓“三无”?曰: 无官、无钱、无名!总之,行道,必须手里有“道”!一个连“道”都抓不住的人,何以谈无为?!

竞争是自我意识中自私自利的一种态度!为啥在竞争前面常常要加个公平竞争?是不是觉得有些自相矛盾?其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你的产品有益苍生万物,而不是徒有虚名,且没有后患的好产品。那么,好产品放在那里,不需要手段。只需要恰当的平台显示,好的态度,好的解说,好的服务。就可以有你的一席之地!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违背自然而为。让天这个主宰,也就是让自然社会和时间空间来选择取舍!老子说的“柔弱”,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位高权重财足的情况下所应该呈现的姿态。柔弱不是对待敌人,对待敌人要锋芒毕露,针锋相对。对待友人低调就是柔弱。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老子   无为   柔弱   不是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