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人,谁的文学水平更高些?(胡适与郭沫若诗歌的对比)
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人,谁的文学水平更高些?(胡适与郭沫若诗歌的对比)
一、鲁迅、郭沫若、胡适等人,谁的文学水平更高些?
鲁迅是思想家,郭沫若是政治家,胡适是哲学家。三人在文学上都有成就,但若文学不为时代发展服务,就常常会沦为风花雪月或者是无病呻吟。鲁迅的文学作品,充分表达了他的革命思想,是严肃的清醒的,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认识深刻充满关切关怀,让革命者明白革命不能停留在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反对剥削反对压迫,革命的根本使命是解放劳苦大众,是振奋民族精神,建立一个平等自由自信的新社会。他的作品对毛泽东的启发和帮助是最大的。郭沫若早期就是个浪漫激情的青年作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响应者,认识周恩来等人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尽心竭力卓有成效,从未有过叛党行为,应该不是投机革命的人。个人认为郭沫若投身革命后,更多的是个政治家,多才多艺长袖善舞交际广泛,在统一战线上贡献很大。胡适的本业是哲学,比较理性,他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但他绝不是革命者,我们无法在他身上看到革命者的血性和牺牲精神。胡适的作品也许更适合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其“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就是明证。在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作品能启发无数革命者,甚至影响革命领袖,最终导致革命成功民族解放,鲁迅先生的文学水平无疑是更高的,其次郭沫若,再次胡适。良心地说,鲁迅先生的地位无可撼动!
鲁迅先生以笔为投枪,以抨击暴政、唤醒民众为己任,不愧民族先锋。郭沫若先生、体制中的干部,必须时刻掌握文化的方向,应景之作多些。胡适先生国学底蕴厚些,是统治阶级的帮闲。若论文学水平之高低,鲁迅先生居首位。
很遗憾,上述三位大师的在当时的文学水平并不算顶尖,只不过是因为政治因素,抬高了而已!个人觉得,梁实秋和林语堂的水平更高理由如下:梁实秋和鲁迅一直是笔战不断,但从笔战的结果来看,鲁迅确实略输一筹!林语堂和鲁迅关系比较好的时候,地位就比鲁迅高,而且还有1940与1950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加持!以上观点是基于我在读了几个人的一点文章后的感觉,主要有莎士比亚、梁实秋文集、鲁迅杂文集、鲁迅散文集、吾国吾民、林语堂散文集等,文无第一,凭个人喜好来评论可能有失偏颇当然:在近代史上最为震古烁今的大文学家应该是毛主席,胡适鲁迅直流在毛主席面前不过是腐草之荧光罢了
一百年前的今天,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就如一个可供各类英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就是当年文坛上的主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了众多色彩斑澜的文学名著名篇。如若论及谁的文学水平更高,笔者比较后认为,鲁迅第一,郭沫若第二,胡适只能屈居第三。因为这里既然是讨论文学,那就仅限文学而不涉及其他。鲁迅对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是他的中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及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还有部分旧体诗。郭沫若对现代文学的突出贡献是他的新诗集〈女神〉、〈星空〉、〈百花齐放〉及历史剧〈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而胡适对现代文学的贡献,仅限于不多的新诗和政论、杂文、随笔。
胡适在文学上只是提倡了白话文,尝试的新诗写作质量却很低。他根本没有文学方面的杰出创作,根本不能与鲁迅郭沫若相比。鲁与郭二人在文学上各有所长,鲁长于小说杂文,郭长于诗歌戏剧,各自擅长体裁的艺术水平难分高下,故不能互相替代。这是只从创作说的。要从文学理论上讲,郭在其1931年出版的《文艺论集续集》中提出了成套的“革命文学”理论,最早倡导了文学与生活的源流关系、文学的时代担当、文学的階级性、文学的工农兵方向以及最早進行了对个性自由和纯文艺的批判,并最早呼吁组织革命文学的统一战线等。这些都在毛泽东1942年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吸收了。这却是鲁迅所没有的,胡适就更不在话下了。而有些人对此却太缺乏了解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鲁迅、郭沫若、胡适的文学水平亦当如是观。如果硬是要分个高下,就要从他们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审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鲁迅稳稳地排在首位,即使再过几百年恐怕也无人能替代。毛泽东称鲁迅是“文坛主将”,可谓一锤定音。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喷子盲目地跟随公知辱骂郭沫若,丝毫无损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五四“之后,郭沫若的诗歌振聋发聩,鹤立鸡群。特别是在鲁迅逝世后,郭沫若接过革命文学的大旗,成为国统区的祭酒。胡适对新文学的贡献主要是新诗与白话文的倡导与实践,水平今天看来不高,但有开山之功。
俺的观点不见起对。三位大家的书都读过。都很牛。俺个人认为只从文学水平上讲,不谈其它。郭沫若第一,鲁迅第二,胡适第三。读了郭沫若全集,就觉得郭沫若文学水平太高了。郭沫若先生太才华横溢,太才华出众了。令人折服。
二、胡适与郭沫若诗歌的对比
毛主席评价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以笔投枪,抨击腐朽的旧社会,助力新的社会向前发展。唤醒民众,痛打落水狗。鲁迅先生的骨头最硬,牛鬼蛇神之类,落水狗之类,即恨鲁迅先生,又怕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学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别人无法比肩。
鲁迅吧对鲁迅,我向来是敬仰的,我不敢相信有人能够真正看透一个社会,人群,并且将其中的腌臜,恶臭无情的裸露在世人面前。从古至今,恐怕就他一个人而已。对文学作品,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是语言文字的绝妙组合,类似王勃《滕王阁序》那样的,或者向李白的《梦游》,《蜀道难》这种。现代的话,多是一些对于古代文学的赏析,对文学派别,文学词汇的整理和规划。所以这要求作者要读很多书,拥有丰富的积累。这类人,我们通常说他有文化,而不是他是一个文学家。讲到这里,意思就是,除了像王勃那样不世出的天才。鲁迅这种,就已经是文学上的第一梯层了。他的文字,是有思想的,这和那些喜欢引用的人不同。那么鲁迅究竟厉害在哪里?在于时代和他意志的完美契合,时代需要他。他开创了文人的自我解剖的序列,他将自己的劣根性和群体一同讨论。这在《祝福》中,《社戏》中显而易见。他不是在骂别人,他是连着自己一起在骂。有一游魂,化而为蛇,不以啮人,反啮己身。这是他在自己的《墓碑文》中所写的。很多人对于他,不屑一顾,认为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愤青。这是因为他们完全没有理解鲁迅的作品,或者是受道听途说,街边文学的影响。阅读鲁迅,不需要什么门槛,但是看见鲁迅,是需要门槛的。
单从文本意义上看,毫无疑问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创了中国白话小说的先河,以一个疯子“我”的癫狂呓语,突现时代和现实,鞭辟入里,一针见血,抽茧剥丝,入木三分。至少有“救救孩子”的呐喊。而《孔乙己》则是对科举旧式文人的抒写,以咸亨酒店为背景,让主人公上场,有对话,有细节,有心理活动,有命运的起落,有悲剧的苍凉感。其中“我”作为旁观者和叙述人,让主人公更具有雕塑感和代入感。《阿Q正传》里幽默风趣,一些儿子打老子的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法的麻醉感,以及由被人看不起,到短暂中兴之后人们的嘴脸,到判刑之后画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的慷慨激昂。再就是《在酒楼上》的惆怅和无助,到《故乡》里的一声长叹之后,关于地上本没有路的哲理性形而上者谓之道的点睛之语。《祝福》里祥林嫂的命运,《伤逝》里的爱情悲剧,《故事新编》里《铸剑》的现实隐喻。尤其《灯下漫笔》的深刻,突现他在三十年代上海的“破帽遮颜过闹市”,被围攻之后的决绝和勇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在抒写杂文时的真实写照。而郭沫若和胡适在学术领域自成一格,文学性上,尤其白话文领域也有贡献,但鲁迅堪称第一人。
如果单轮文学成就而言,那么无疑是鲁迅先生的水平最高。因为即使是到了百年以后的今天,鲁迅的文学作品仍然影响着无数的人们。当然,若从做学问和博学的角度上论,胡适先生应该是最高的。至于说郭沫若同志吗,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在察言观色、紧跟形势这门学问上,水平最高的人恐怕就非他莫属了!
鲁迅是写过不少文章,杂文众多。被誉为文学战场上的匕首和投枪,但大部分是投射中国人的。鲁迅逝世于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日本鬼子于一九三一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正式侵略中国。在这期间中国大批热血文学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为抗日斗争做出应有贡献……然而,作为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的首领鲁迅先生却对日寇的野兽暴行没有只言片语的呐喊抗争,他一躲了之,再也看不见他的匕首投枪的飞舞,他的骨头再也不硬了,变成怯敌的软骨头了……为啥他这样畏惧日寇?难道仅是他早年留学于日本之故?否!周恩来,郭沬若等人都曾在日本留过学,但他们都站到了抗日救国战乡的最前线,这到底是何原因让鲁迅对日寇如此惧怕呢?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几个都是大文豪,是分不出来谁的文学水平更高的。我先说一下这几个人对文学史做出的贡献。鲁迅,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二三十年代文学领域的旗帜,开创了乡土文学派,其杂文,散文诗,堪称一绝。被推举为左联盟主。郭沫若,第一部新诗集《女神》,开启一代诗风。在书法、甲骨文研究、历史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胡适,第一首新诗,文学革命的先驱,红学家。从他们的贡献可以看出,鲁迅在小说、杂文创作上,三人中最高;郭沫若在诗歌领域见长;胡适在文学研究方面更胜一筹。现代文学史的排名是鲁郭茅巴老曹,说明他们对文学史做出的贡献比较大。文学水平的高低,实在是没一个具体的标准,无法做出评判。也有人会直接给出答案,说鲁迅肯定是第一,那么请给出理由。鲁迅为什么大家觉得他很厉害,是因为他的创作领域是小说和杂文,好多人能够读懂一些,那么有多少人读过郭沫若的诗歌?又有多少人看过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些都是影响一个时代历史走向的人物。真的没有谁能够分出高下来。
=三人比较还是胡适的文学水平更高更受人欢迎。鲁迅诋毁中医药,主张废除汉字,这两条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也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