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武将主战?(文臣武将职位表)

科普技巧 2023-06-02 16:17:30

为何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武将主战?(文臣武将职位表)

一、为何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武将主战?

且让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原因其实很简单,古代一直有个文武之争,而且基本上是文人压制武将,武将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而决策权才是最大的权力。武将不打仗就马放南山了,没有军功,职权很小,而一旦有了战争,武将就能向皇帝要更大的职权,成功之后,名垂青史,还能升官、赏赐,甚至跟宰相平起平坐。而文人呢,打仗的事基本不可能有功劳,自然不热衷于打仗了,而且,武将打仗立功后,就能跟他平起平坐,威望压过宰相。再从深层次上说,武将热衷于打仗,这是正常的,毕竟武将也需要这种人,他们只思考打这个问题,其他根本不考虑。但是文官则不同,他们层次更高一点,他需要的是稳定,如果战争的结果是战败、拖垮经济、老百姓受影响、引起民变等问题,比如说,户部没有钱了、粮草凑不齐,武将可不管啊,只能让老百姓交钱,如果民变了怎么办?文官要负责啊。再比如,明明可以经济制裁,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武将非要打,你怎么办?如郦食其劝降齐国成功了,韩信非要打。所以,文官是政治家,考虑的更深远一点,武将可啥都不管,只要有仗打。

我认为那里面原因多多,首先是幼小开始所接受的教育与熏陶不同,造成了义武两者表面和内在性质的不同。文臣被熏陶的是好静,胆小乃致如鼠。同时手无缚鸡之力,万事用心机,遇事和为遗,或是绕道而行,遇到战争贪生怕死,多以主降了事;不过也不是绝对的,历史上也有不少文臣在国难当头能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如文天祥,于谦等更显出了英雄本色;武将从小就舞棍弄棒,好动好斗好称英雄好汉。以拼拼杀杀,建功立业为己任的精神来保护人民,保护江山社稷。所以路见不平一声吼,宁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决不卑躬屈膝做投降派。当然这也不尽然,也有心怀不轨之徒,贪生怕死之辈,或是未战先败,未战先降,或是临阵脱逃丢盔弃甲,或是卖主求荣于江山社稷不顾的卑劣小人,引狼入室,破碎国土,残害百姓,留下了千古骂名。

社会文化背景:古代社会中,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尊重知识和文化,崇尚文化人才。因此,文臣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统治方式:古代政治统治方式主要依靠官僚制度,重视文化教育和行政管理能力。因此,文臣的政治地位更为重要,他们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战争问题,减少武力冲突和战争损失。军队组织方式:古代军队主要以步兵为主,武器装备相对简单,战斗需要的是士兵的勇气和战斗力,而非专业技能。因此,武将在军队中的作用主要是鼓舞士气和指挥,而非决定战争胜负。

应邀。武将大家都很明白,文臣估计很多人还是有点混淆,诸葛亮和周瑜算文臣还是武将?后世给这类人起了个名叫儒将。太尉一职属于文臣还是武将?怕很多人都说不清,汉初太尉周勃,一路随高祖定国,高祖死后协同丞相陈平平吕后作乱,迎回文帝,位列三公,他是文臣还是武将?北宋后期太尉高俅,掌天下兵马,可自己当太尉之前压根就没上过战场,他是文臣还是武将?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文臣是不直接参与战术作战计划的,但参与了国家战略计划的属于文臣,这些人对国家内政和敌国内政环境进行敌我评估,对战后胜败利弊做分析。武将则是文臣制定好战略目标,具体实施作战计划和战术运用的军官。所以太尉应该属于文臣,因为太尉是要参与战略目标的制定的,而且太尉并不直接参与战术战法的运用,属于最高管理层。所以就算是战乱时期,也不会存在文武群臣来制定战略目标或者战术运用,当权者绝对不会让武将参与战略层面的制定,但凡参与战略目标的武将之后不是谋逆就是篡位,轻点的也是权倾朝野。

这实际上是一种幻觉。官员不应分文武,而是分中枢与专业。现代战争文明表明,文官政治是正途,武人执政叫军国主义。所以武人就是专业的工具人,是和是战是政事堂相公考虑的事,不该由工具人考虑。工具人的任务就是打仗。军营用军法,不能民主,也是同样道理。宋代名将孟珙有句名言,“臣介胄之士,只当言战,不当言和。”现在的某些论者思想,连封建时代的高明之士都不如,天天污名化知识分子,可见着满满的恶意。。。

开战前武将主战,文臣主降的可能性大。因为武将不怕死是基本要求,还没打就主张投降,有点丢人。文臣是决定战与降的决定力量,会权衡利弊提出主张。开战以后,武将投降比文臣要快要果断,因为他们更了解战争的实际情况,打不赢就投降,如果不投降只有战死一条路。文臣不同,他们不了解战争的实际情况和残酷,战败了一般也没有死罪,还能保持气节。没有统计数字和实际的根据,只是瞎猜。任何人都有局限性,是由他们的地位,利益和修养决定的。

一句话说的好: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文官是维稳的,打起仗来他们得话语权就小了,前线将军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兵给兵,没有变也得给我变出来要不然战败的责任推给文官他们担不起(明朝为啥不行了,辽东前线每年把全国的赋税都拿去了还是打不赢继续要钱还得勒紧裤腰带给往前送,然后前线的吴家,祖家吃的脑满肠肥,最后又投降了继续吃香的喝辣的)武官不主战在朝堂上和文官玩也玩不过他们啊,打起仗来他们才能升官发财啊,一将功成万骨枯死的大多数都是小兵,他们照样酒照喝舞照跳,就说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吧,越战乱藩镇节度使武将权利就越大,那时候文官就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想杀就杀。

这简直是胡扯啊,历史上文官极少有主动投降的,而武将不但主动投降的多,而且绝大多数都带着自己军队一块投降。以南宋守襄阳的吕文焕为例,吕文焕死守襄阳当然值得表扬,但是吕文焕在襄阳城坡之后就选择投降元朝,他不但投降元朝,还积极的充当元朝东征南宋的向导。结果因为荆襄防区是吕文焕家族经营很多年的战区,守城将领大多数都是他的亲戚以及下属,所以吕文焕出面招降,南宋守军可以用“望风而降”四个字来形容。结果就知道元朝几乎没有废什么功夫就突破了南宋花了三十年苦心经营的荆襄防去,让蒙古人顺着长江直接杀到了杭州。吕文焕作为武将,他对南宋的破坏力没有任何南宋文官可以相提并论。我们再以南明投降清朝的文官钱谦益以及武将左梦庚为代表。钱谦益投降是什么情况?清军已经顺利渡过长江,弘光帝也出逃了,南京城等于不设防,作为文官的钱谦益不得不投降。而左梦庚投降是什么情况?左梦庚投降清朝时,麾下差不多还有十万“左家军”,是真正的实力派,而且左梦庚还是明朝的“平贼将军”,从一品的高级武将。诸将推梦庚为帅。总督袁继咸御战,梦庚还驻池州,遣兵间道自彭泽下建德,遂取安庆。总兵黄得功破之铜陵,乃退保九江。顺治顺治二年,英亲王阿济格逐李自成至九江,梦庚率众降。——《清史稿·左梦庚传》

为何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武将主战?

二、文臣武将职位表

这个有真实依据吗?个人来谈: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的君王主推的是儒家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文臣,从小经过儒学文化的熏陶成长,他们经过科举考试站在庙堂之中,都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态度的。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已经深深刻在他们脑中。他们考虑的是百姓的安危,不是图一时杀戮。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文官如果天天喊打喊杀,那武将的作用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是基于大多数人身上,也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否决,文官不可以主张战争的,因为,儒家虽是主导思想,但百家纵横,还有法家的存在。秦始皇一统六国,不就是听从李斯法家的思想,以武止戈。然后说说武将,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久经沙场,身强健壮的壮汉,面对战争自然是不怕的,大不了战死沙场,总好比躲着打仗强吧。文臣和武将,是在两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一个是,不知流血流汗的可怕,一个是,不知国家大事的繁重。就像是内向和外向的人,内向的人安静,外向的人活泼,他们面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文臣主降,不一定是错的。武将主战,也不一定是不对的。一个明主的帝王,会考虑双方的观点,然后做出正确的决定。

文臣:为了天下苍生愿意背负骂名。武将:报效社禝君王甘洒碧血丹心。实际上从各自利益来看,文官主降是想和平发财升官,战乱时期文官连狗都不如,投降了还能替战胜一方统治老百姓。武将主战是和平时期一直被行政文官系统压制,战争状态才有指挥权和话语权,而且投降了只能去当战场的炮灰或被解掉兵权。所以文官为仁主降,武将为义主战。

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文臣接受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特别是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大一统之后,儒家的为江山社稷永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日益被广大的读书人接受和宣传。所以,历史上有苛政猛于虎也的悲叹,有谁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理政思想。文人面对荼毒苍生的战争,他们想到的是如何制止战争的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文人会利用使用各种计谋策略,已达到目的。而武将的教育则是军功获爵,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为英豪,大丈夫要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为荣。可以说,是战争是武将显示是英雄之气的场所。一旦没有了战争,就是飞鸟尽,良弓藏了。另一方面,和平才能让文人的治理国家的能力,创建国家文化的想法,文人的价值凸现出来。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要文武必须共同发展的。谐和共进,才能强国,才能真正止戈。

文臣主要关系的是自己的家族利益,生命利益或功成身退或明哲保身作为优先原则,他们的主和或主降态度都是已经摸清楚君王的“小心思”。由于战争时期是会消耗财力或后勤补给,关键时刻的文臣为了转移“不作为”或“懒政”等腐败现象,打压武将的作战部署成为文臣“共谋”的良机,用“拖后腿”办法直接使得君王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最终导致君王对武将的信任程度有所降低。古代武将只能靠“军功”才能给家人减轻“苛捐杂税”的负担,通过收复失地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主战才能够对得起“老乡”或“乡绅”的支持,从军事行动中达成人生目的。由于古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所带来的文武之间的矛盾,容易在战争时期或动乱时期被激化,直接使得新旧党争现象也较为公开化。

古代历史上大多数是文臣主降,这形同现代的国家外交部,武将主战形同现代的国防部和軍委。文臣和武将,各有各的作用及职责。大目标是相同的保衛,捍卫国家的安全及和平。

《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武将在太平年代,同级别受文官节制,政治经济待遇远不及文臣。战事一起,武官作用凸显,军功显著者封侯赐爵,光宗耀祖,泽荫子孙后代。文臣为什么主降?以三国时期赤壁大战为例——面对曹军大兵压境,以张昭为首的文官集团胆战心惊,自乱阵脚,纷纷主张小小东吴除了投诚曹操别无他途。三军统领周瑜坚决反对不战而降,奉劝孙权凭借长江天险,血战到底尚有胜算——若听文官主意,他们毫发无损,无非换个主公服侍耳!只解沙场为国死,将军马革裹尸还。战与降,事关军人的荣誉!

从历代王朝看文臣主降有待商榷,像宋朝的寇准,明代于谦他两位都不是武将但都主张保卫边疆,建立了功业。明末文天详至死不降名留青史,怎么能说文臣主降呢?

因为战与降影响的是文武大臣的利益和话语权,即人、财、物主导权。文臣大多主降,因为和平环境文官才能大权在手,将武官鄙为有勇无谋、不通文雅的武夫。文臣朝堂上可坐而论道、施政挥酋,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庞大的关系网足以做强和庇护家私。武官大多主战,因为战争让哓哓文人走开,开启军人主政时代。武官终有用武之地,从此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还可以一战成名,从此英雄名垂青史。特别在封建时代,文武各有为国分忧、解民倒悬的光辉名句,但为民开太平是借口,多为各自私计。所以既有文臣主政无能而亡国的宋明,又有武臣当道而长期军阀混乱的三国、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所以封建时期真正利国利民的文武大臣少、害中国的文武大臣多。文武之道,不可偏废。“刑以伐之,德以守之”。若真正出于公心、为国为民计,是战是降,则直言直行不畏危险,无论文武都能统一意见,万众一心以抒国难。如出现文臣主降、武官主战之局面,孰对孰错,不在于谁的调门高、拳头硬、论证之深浅,以普通百姓之常识就能做出该战还是降的判断,大致揣度其主战或主降的真实动机。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投降   战争   他们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