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七十年代赶集)

百科笔记 2023-06-02 21:08:36

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七十年代赶集)

一、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

我是五零后出生的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不离不弃在农村劳动了一辈子。对农村集市印象很深,我是山西榆次东阳镇车辋村人。在六、七十年代到今,一个镇上有几个村里人,-进腊月,有些村就开始分三,六,九赶集,也就是初三,十三,二十三,一个月也就是有七八天的时间,为农村人过年方便,各个供销社,商店就都集中在一个村里做销售,还有卖各种土特产,等等,所以农村人到腊月特别红火,各种货物比较全,各村的人就集中到一起去购货,男的女的代孩子的婆姨们,人山人海挤压在一起,经常就有人丢钱,小偷小摸的人趁着人挤的来挤去,就把人们的钱偷走了。这种事情经常发生。然后,年一过,就又开始准备开春劳动用来的工具,就又有些村庄老祖宗留下我们叫赶会,也可能是现在的农贸市场吧,从正月开始到四月初,有些村赶会,分大小会,大会就越人多了,卖来东西也丰富多彩,卖楼筐,卖牲畜,卖种籽,卖吃的卖喝的……等等。农忙开就,这些会场就停了,到收完秋以后就又有会场了,可能也是搞活经济吧。近三年来,受疫情影响,暂都撤销了。完全是用大白话写我的经历过赶集,赶会的事,水平有限,写的不全面,因没有写作能力,乱七八糟写了一堆。望师友们点评指导来提醒为盼。谢谢师友们

六七十年代正是经济计划年代,农村集市上都是以农产品为主,比如,蔬菜鱼鸡蛋或一般日用品。那时代没有菜贩子,也没有肉摊贩子,更没有大棚蔬菜基地,也没有农资商家,衣服或各种电器更没有。农民逢到集市就会拿点蔬菜去卖,或者水果等等,除了蔬菜水果或一般日用品外没有其他商品。当时整个公社只有一个百货合作社,像布匹要凭布证购买,煤油香烟都要凭票购买。那么,农民吃肉也要凭票在食品站购买,整个公社只有一个食品站,也就是农民送猪购的地方。农民每年都要向国家送两头猪,上半年一头,下半年一头。而猪的重量按三个等级区分,一等最少达到131斤,超过150另加奖励,二等最少达到120斤,三等是115斤起步,没有达到重量一律不收。我是农民55年出生,也是我亲自经历过的时代,送过公粮修过水库修过路吃过苦。现在生活水平好了,这代农民国家也予了每月一百多基本养老金,我们应该感谢国家对老农民关心。希望我们国家繁荣昌盛,农民幸福美满!

六、七十年代,城里大集上春节前的鞭炮市,小年那天开始,摆到年三十。每天,天蒙蒙亮,集头上十几家鞭炮摊便会一字儿排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落。七、八点钟,集市上最热闹的时候,卖家便会竞相将一挂挂鞭炮挑在长长的竹竿上,你方放罢我登场,比一比谁的声脆,谁的声响。劲儿大的鞭炮能把炮仗皮炸的粉碎,捂紧耳朵也会振得脑袋嗡嗡响。一群群孩子们一边满地寻找着截捻没响的鞭炮,一边不断起哄,再放一挂,再来一挂。据我观察,做买卖靠的就是好口才,六十年代末那几年,每年都是喊得最响的那个摊位卖得最好:牛逼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垒的,俺是运河以西馆驿的。一边喊着,一边拆开一挂白条驴子点上,劈哩叭啦,闪闪发光,象一道道闪电划空而过,象一声声炸雷响彻云霄。

有些人混淆了时间,六七十年代分文革前,与粉碎‘四人帮’后,也就是说,六十年代前期与七十年代后期的农村集市。66年-76年,我在内蒙的一个农村,由于破四旧,立四新,反对封,资,修,消灭资产阶级,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多种经营,生产队以种田为主,各家的自留地除种植少数蔬菜自足外,并没有可以出售的。那个时代是统购统销,物资匮乏,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按票证限量供给,文革中就取消了农村集市,七十年代初,兴起了赶社会主义大集,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与集体交易,不过只办了两场就结束了,因为没有成交量。所以说农村集市是六十年代初期以前与七十年代后期以后的事情!

我来给大家讲一个,自己印象很深的事吧:那是1975年,发生在我老家,芦溪搞物资交流活动时的奇事。 那一年秋,我才顶替父亲,在供销社站柜台当营业员不久,芦溪举办了一次规模比较大的物资交流活动,芦溪是湘赣边一个很大的镇子,曾有小南京的美称。 为了搞这次三天进行的物资交流活动,镇子主要街道两旁,搭了不少棚子,萍乡市的很多商业单位(那时个体商户少)都来了,附近几十里路远的老百姓,呼朋聚友赶来了。农民们带着自家的农产品,还有山货、兽皮等来交易。芦溪街人头攒动,非常热闹。 当时比较紧俏的肥皂、洗衣粉等物品,可以每人限购一两条(包),大家都来选自家需用的东西购买。 芦溪供销社收购部的生意非常红火,有很多人来这儿,卖干笋、兽皮、梧桐子、竹木等等。其中就有一个狡猾的家伙,就趁着人多忙乱之际,偷走了一本收购部的收据,他悄悄地雕了章子盖上印,再填上各种物资,然后去另一地方的取款处取款,造成该单位损失很大。后来报告了公安部门,终于侦破了此案。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我们这里没有集市,记得七十年代的初期,我在初中读书,公社把四周村民聚集起来,搭了个大舞台,有民兵扛枪站岗,还抬出一挺黑黑的机枪,公消社的售货员,把柜台里的东西都搬到大道了,说是开集了,一个社员,买了一土篮麻花,香气四溢,把人馋坏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你有印象吗?

二、七十年代赶集

六丶七十年代的农村集市热闹非凡,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的场镇赶场从上午八点到下午4点都人来人往,各种农资用品,蔬菜种籽,农技推广等等,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现在这种繁荣己不复存在。

71年,到大兴县,魏善庄公社插队。我们插队的村子,离魏善庄镇不到一公里。那会儿,魏善庄逢六是集初六,十六,二十六都有集。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瓜果,梨,桃,蔬菜,烟叶,柳条编的笊篱,背筐,一些手工制品。赶集的人挺多,人都实在,买卖公平。记得有一次,我干活的那块地儿,离集市特别近,只隔一条铁路。利用干活儿,打歇的工夫到集市上逛了一圈。二分钱一斤的黄杏买了3斤,也没洗坐在路边就吃了。那会赶集还真挺热闹,魏善庄大街上有个大的百货商场,饭馆,中学,公社,火车站都在一条街上,50多年过去了,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答:六七十年代,物资比较贫乏,人民生活还很贫困,因此,农村集贸市场,赶集的人很少,集市并不繁荣。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正处在,人民公社化计划经济时期,当时我正在学校读书,因为,我们村有个集贸市场,所以,农村集市我对它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不过那个时期,个体做买卖的人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大队,或者是生产队,集体做买卖。比如:集体鞋铺,做鞋卖,集体缝铺,做衣服买,集体生产队莱园,生产蔬菜卖等等。总之,在我的记忆里,私人做买卖只有两份,一份是收破烂的,一份是卖染料和针线小杂货的,因此,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很冷清,不像现在货源充足,赶集的人又多。不过,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九年,在这三年中,我们村集市比较热闹,最先是红卫兵小将,在集市上游行撒传单,后来又岀现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集市上大唱革命红色歌曲,这也算是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一大景观吧。(原创于2022年4月1日)

六、七十年代农村集市,我有深刻的印象,我五五年生人,那个年代我十几岁了,我们一般有几个小伙伴一起到集市去玩,那个时候,因为是计划经济,买卖商品一般都是“公”家行为,只有农村集市,才允许个人交易,所以农村家庭的生活用品,一般都要到集市购买。我们那里是每五天一个集日,每逢集日,基本所有农村家庭,都会有人去“赶集”。集日设在一个农村的主要街道,周边各村的人们都会来这里买和卖。买卖的商品很多,有蔬菜,瓜果,粮食,农业工具;树苗、菜秧,肉、鱼、蛋类;还有牲畜、猪、羊、鸡等等!凡是涉及人们生活的几乎应有尽有。每逢集日,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大人买东西,小孩跑着玩,大家都很开心快乐!到了中午12点左右,大多数赶集的人都散去了,往回家走的人们很少有空手的,基本都买一些东西回去了。现在也有集市,跟六、七十年代的集市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商品交易价格差距大了,商品也有不同了。集市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繁荣了市场经济,是一种非常好的贸易形式。

那时的农村相当的穷,经济也很差,集市都是在公社住地的街道上,一旦听说要召开什么大会,都想去街上看看热闹场景,那时自己还年少,也没经济来源,只是去玩玩罢了。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十一岁那年的空军部队在大悟河口与黄陂姚集北面的空降训练场面是人山人海的观看。

农村集市现在一直延续着。农村集市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集散地。城里的小商小贩也到农村集市销售日用品。农民销售的农产品都是自己家产的很新鲜。除了果蔬之外,也销售鸡丶鸭丶鹅丶猪丶狗丶牛丶驴。一些简单的农具也有销售。农村大集农民很喜欢。东北各省都有农村集市,只是在文革时期停了几年,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恢复。南方各地有没有不了解。


声明: 本文来源于新速知识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处理!
标签:集市   农村   七十年代   一个   赶集